张文木:从科学技术史看中国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38 次 更新时间:2008-07-11 16:14

进入专题: 科技创新  

张文木  

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自然经济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科学技术,不能简单的评价好或坏。中国封建时代科技创新的成就很了不起,李约瑟对此作了扎实地总结。当时欧洲面临的是“黑暗时期”,中国文明延续几千年,是最后一个衰落的,这说明在四大文明中,中国的文明可持续性最强。国家生命期的寿命与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同样的道理。

当时的全球化是农业全球化,现在是工业全球化。农业全球化时期中国是领先的,价值主要以耕地为实现载体,生产的优势方式是庄园农业或者中国的东方小农业。但另一方面看,那个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很有限的,东方的小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排斥科技的方面。在封闭的以农为本的体系中,中国农业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因为没有加工业等新的投资渠道,只有转向购买土地,这就从底部把农业的生长基础摧垮了。所以自然经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吸收技术能量有限,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另一方面又要限制技术。发明是不能遏制的人类的思维动力,而阻止技术发明的应用,是为了使社会不至因发展而崩溃得太快。中国封建社会的每次解体都起因于购买土地,从而造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即土地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社会劳动不能进行,最后只有经过农民战争使劳动力与土地再次结合,劳动得以在新的社会关系下重新进行。所以我说自然经济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既发展了科学技术又排斥了科学技术。黑格尔认为,东方无历史。意思是说古代中国只有生存而无发展能力。所以古代中国的技术发明没有出现大规模孵化和应用的社会需求。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不容易,而建设孵化这些技术的社会条件则更难。那时中国的技术发现多窒息在皇宫奢侈浪费之中。西方的工业文明发展以后,技术孵化条件西移。

后两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以后。

资本主义市场的本质是建立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之上,价值一定要通过消灭使用价值来实现自身,这样就在西方出现了新的文明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这种文明也并没有留给技术以充分发展的天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曾经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其表现是工人破坏机器的运动,因为这时的技术成了劳动者贫困的手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便出现殖民主义。世界被资本划分为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西方占领了殖民地,用强迫的方式摧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本土技术,开辟以西方资本为中心的市场,利用殖民市场应用他们的技术。这使得技术与劳动者的对立性矛盾从宗主国即资本中心转移到殖民地即资本外围地区。其结果是资本中心享受了技术的成果,而资本外围地区则经受着技术带来的灾难:中心地区因从外围地区获得大量高额利润而更加发展,而外围地区则因利润外流而穷人越来越多并失去了民族市场。核心技术只能在中心地区孵化,外围通过对核心技术的依赖而对资本中心形成绝对的依赖关系。所谓“拉美模式”就是这种关系的结果。

印度经济是亚洲版的拉美模式。现在西方很多人说印度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等方面的原因,很快会超过中国。其实,印度由于没有中国式的比较彻底的生产关系革命,印度长期以来因庞杂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国家心理和身体的两面分裂,前者表现为多宗教,后者表现为脆弱的中央与各邦的联系。我们应当注意,印度近代以来的大国版图是英国遣留下来的,不是印度自身保留下来的。语言方面,印度有英语。其实除母语国家外,近现代英语能力较好的多是落后国家,这是因为他们的英语能力是英国征服的结果而非自身发展的结果。非洲许多国家英语比我们好,但其发展远在我们之后。印度庞杂的产权关系存在阻碍了社会发展,生产成果主要部分先为有产者分割,社会主体却不是产权主体的人民只能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很小一部分,这导致国家失去依托于人民市场的民族市场;而失去民族市场,又成了印度不能有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的重要原因。独立后,印度五十多年贸易只有两年顺差,印度经济,连同印度技术对以西方资本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而非国内市场已形成了利润倒流型的绝对依赖关系。以印度IT产业为例,由于国内的穷人太多,缺乏民族市场,国内硬件落后,没有孵化技术,因而在国内就很难发展;国外能大规模吸收其技术,它只有在海外发展并对海外市场形成绝对依赖关系。

中国蒋介石时期的经济是亚洲较早的拉美模式实践。那时经济发展快,但民族市场衰落的更快。人民日益丧失了购买力,于是社会革命而不是科学技术就自然成了解放生产力的手段。蒋介石政权倒台,毛泽东建立的新中国彻底摆脱了拉美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制约,其意义非常伟大。1952年土改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消灭了中国的私有产权及其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和国民财富之间的产权多次分配被简化为两大公有制之间的分配。劳动者直接享受劳动成果。六十到七十年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特别强,出现大量比较先进的国产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必须要有自主的技术孵化条件和巨大的民族市场。生产成果要由人民来享受,这是民族市场形成的基础,也是国家科技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条件。民族市场说到底就是人民市场。人民市场保证了生产力和分配之间的良性循环,保证劳动者享受了劳动成果。所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最大的自主创新文化。毛泽东时期提出人民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的思想。邓小平的改革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中央的调控保证共同富裕。历史表明,只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对立矛盾处在可调控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才是可持续的。而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到这一点。

技术创新的中心文化就是人民的主体性。相反,印度虽然IT产业发达,但是其中的战略产品的贸易几乎为零,都为电子玩具等产品,对发展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不大,印度的私有权严重削蚀了本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

我们讲科学文化不能有书生气,大家知道古希腊发展最好的科学和艺术,都被斯巴达消灭了;古罗马征服了地中海,此后那里的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给他们当奴隶,但是古罗马说地中海科学家的成果是他们的。今天的世界也是这样。我们为科学而科学,还是为救国?这需明确;我们需要的是单纯的技术自由,还是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需要明确。其实,当我们失去了民族独立和自尊的时候,科技对我们就没有意义了。

到今天,中国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出现了类似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出现的诸如两极分化问题。但是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而不是西方资本主导的国家。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注重社会和谐,进行生产关系的有序调整,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民族的生产力,以人民为本的科技形成服务于国内市场。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的改革内容。毛泽东领导我们改造了旧的生产关系,邓小平领导我们在新的生产关系中发展了生产力,现在我们的党又开始了从发展生产力进入到调整生产关系的新历史时期。建立和谐社会,就是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希望所在。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科技创新文化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人民的基础是占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工人和农民,不是少数所谓“精英”。人民没有消费能力的国家是危险的,失去人民消费的科技是没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所以中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人民市场为主体的经济,以人民的消费和生产为主体的经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印度式的少数有产者的民主,而是毛泽东同志说的人民民主。人民参加企业管理,不能只是老板的单一的企业管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推陈出新。人民生产,人民管理,人民市场,及建立其上并以国家为平台的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科技自主创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印度经济的人民基础太弱,独立半个多世纪,越发展越穷的经验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反面证明。

总之,科技自主创新的目标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我们科技创新的动力是人民市场,培养科技创新的温床是人民文化。

刊于《科技中国》2007年1月号

    进入专题: 科技创新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5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