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那么,孟子所谓的“刚”是什么?
俗话说“无欲则刚”。
孟子的“刚”不是无欲、无柔,而是大欲、公欲、阳柔、直柔,充满凛然大义、阳刚之气。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是大公无私、为天下人舍身献智的大欲,有责任、敢担当。
在阐述他的“浩然之气”时,孟子说“至大至刚”“配义与道”,以道义、公平、正直为骨架支撑起来的的浩然正气,“至大”无外、充塞宇宙,“至刚”无坚、刚强无比。
孟子至大至刚的阳刚之美“伟美”,与老子贵柔的阴柔之美“柔美”互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美学史上儒道刚柔相济的美学思想。
孟子至大至刚的美学标准,对于普通人是不是太高了,能不能降低一些?孟子说,不能,就像“道”一样,它至大、至刚、至善、至美,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美也有一个绝对的至高的标准,只能高就,不能屈尊。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可见,孟子所谓的美,既富有先验性,又富有实践性,尤其是其中的德性美、人格美,体现为一种自觉的能动的“人有君子之行”的行为示范;既富有自然属性,又富有社会属性,是人性的美,更是人情的美;既富有理想性,又富有现实性,是理想的现实再现,诚如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注释:
①刘妮:《从<论语>看孔子的“乐”与“哀”》,《云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原载:《孟子研究》(第一辑),作者:李季林,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训诂视角下的道与德的伦理演变及其实践意义”(项目号SK2017A0344)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1394.html 文章来源:孟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