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70 Lacouture,前面所引述的著作(Vietnam: Between the Two Truces)第188页。这位军事发言人继续(不吉利地)说,这是我们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会遭遇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恰当的反应”。
(71) 指1966年2月美国与南越政府联合召开的第13次檀香山会议,美国在会上提出了对越南的军事战略,之后开启了对越南北方的大规模轰炸。
(72) 指1966年10月23日召开的马尼拉会议。美国宣称,如果北越武装撤回越南北部,美国及其盟国也会在六个月内从南越撤军。
(74) 指迪安·腊斯克(Dean Rusk,1909—1994),1961—1969年任美国国务卿。
(75) 麦克斯·弗兰克尔(Max Frankel),时任《纽约时报》记者。
73 查尔斯·莫尔(Charles Mohr),《纽约时报》,1966年2月11日。着重部分是我引用时添加的。
76 《纽约时报》,1966年2月18日。
(77) 威廉·邦迪(William Bundy,1917—2000),美国情报专家、外交历史学家,曾先后担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外交事务顾问,离开政府工作后先后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
(79) “慕尼黑类比”是历史研究和国际关系学中常见的经典实例。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四国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德台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当时迫于德国的战争威胁,逼迫捷克斯洛伐克让步,而签署协定时捷克斯洛伐克却无权出席会议。一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事件被称为“慕尼黑阴谋”,由此产生了“慕尼黑类比”这种思维方式,即认为绥靖政策毫无作用,反而会鼓励侵略,招致更大规模的战争。后来当美国对与其敌对的国家采取安抚、妥协的外交政策时,有人就用慕尼黑类比指其重犯“二战”前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错误。
78 William Bundy, “The United States an Asia,” in Alastair Buchan, ed., China and the Peace in Asia,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1965, 29-30.
(80) 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1900—1965),美国政治家、外交家,于1952年和1956年两次代表美国民主党参选美国总统未果,1961—1965年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8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对希特勒纳粹政府实行了绥靖政策,他因此备受谴责。
82 前面所引述的著作,第80页。
(84) “必要之恶”指为了全体利益而选择做某件恶行或含有恶意的事情。政治上通常指政府等国家机器的存在是必要之恶。
83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Asia, 191-201. 例子随处可见。
(86) 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1904—1980),德裔犹太人,美国政治学家、国际法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曾公开批评美国政府的对越政策。
(88) 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基本国策纲要》(又称《国策基准》),这份纲要伪称要成为东亚的和平势力,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但实质上是日本法西斯势力试图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纲领性文件。日本官方对国内的宣传与应对国联调查时的回应亦采取此类口径。
(89) 此处指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1871—1955),美国政治家,1933—1944年任美国国务卿,1945年因创立联合国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85 Rostow and Hatch, An American Policy in Asia, 10.
87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Asia, 128.
(90) 皮阿斯特(piaster)是1955—1975年越南南方所使用的货币单位,当时的1皮阿斯特相当于1美元。
91 Lindholm,前面所引述的著作(Vietnam: The First Five Years),第322页。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1309.html 文章来源:乔姆斯基精粹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