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恩:2022年宏观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1 次 更新时间:2022-01-25 01:29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刘国恩  

大家早上好,今天和大家谈一谈2021年的回顾与展望,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国民健康的两个方面。


第一点我想谈一下新冠疫情,2021年是新冠席卷全球以后的第二个年头,伴随着不断变异的病毒疫情以及非常棘手的经济复苏,还有复杂的国际环境等诸多挑战,各个国家通过各种努力和不同方式,尝试走出因为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断崖式下行的低谷。对中国而言,在各级政府有力的资源动员和统一行动之下,通过全国民众的共同努力和高度配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具体而言,面对新的变异病毒,自2021年夏天以来对不少城市防线的突破和传播,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生命至上的最高原则,通过各种防控措施,包括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中西医治疗手段,还有大规模人群的核酸检查,轨迹追踪、系统隔离,不惜短期代价,确保动态清零的防控目标成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关于经济复苏,在2021年12月10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指出,中国经济这一年来面临了空前的需求紧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等重大挑战,当然还有潜在的通胀、就业等压力。尽管如此,多方数据显示,2021年的中国经济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长可达6%以上,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份的更乐观估计,中国经济增长甚至有望达到8%以上。当然,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也不低,平均预期在7.2%左右,全球平均经济增长也可能达到5.9%。究其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原因,除了2020年的经济总量基数本身较低以外,不能排除一些关键条件,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本质上还是属于外生性的冲击,而非经济体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新冠危机下的经济复苏周期,根本上取决于疫情得以控制的时间和程度。事实上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大多数经济体都呈现了年度性的V型复苏特征。中国的经济表现更好一些,几乎是在2020年中期就开始出现V型复苏迹象。


第二,各级政府大力推出了短期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具有广泛影响的货币政策和针对性更强的财政政策等杠杆手段。中国主要还是在供给侧发力,其他不少发达国家既在供给侧发力,还在需求端做了很多直接促进需求的一些计划,包括对居民发放现金等手段。


第三点更值得关注,在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因为新冠属于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因此最佳防控手段自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隔离,同时探索如何在隔离状态和虚拟空间,能够继续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新冠疫情产生了对人类必须保持距离的客观要求,因此形成的巨大自然力量,倒逼人类开辟隔离空间下的新生活和工作方式,使得数字技术在远程服务领域的应用进步,在短短的两年当中获得了空前的飞跃式增长。


以美国为例,在2020年到2021年这一年期间,远程医疗卫生服务的增长幅度高达38倍,达到了过去数年都难以企及的空前高度。与此同时,联邦政府也在医保政策方面进行大幅调整,增加了高达八十几项可以直接支付的远程医疗卫生服务。中国在数字医疗和远程医疗方面的步子也迈得很大,政府的相关法规也有不少的改进。当然,我们可能还有更多的改进空间,潜力巨大。


随着数字技术和远程服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业因为长期面临劳动密集型条件的约束,其部门增长缓慢的问题也许可能得到缓解。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期待医疗卫生服务的劳动生产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如果远程技术和服务的应用场景能够继续扩展到其他服务领域,因为新冠疫情倒逼人类的巨大力量,我们也许有望克服所谓“鲍莫尔成本病”(Baumol cost disease)在服务领域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的困境。


第二个主题我讨论一下当下热议的共同富裕话题。共同富裕(common prosperity),旨在如何使得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能够在未来的经济增长当中,获得相对更好的收入和财富。


实现共同富裕,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目标,人们普遍都会支持,只是实现的方式和措施,有待大家探讨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富裕,除了现在热议的所谓“第三次分配”,即社会捐赠,还有另外两大方式: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一次分配就是通过劳动生产过程,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本质上也是大家熟悉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是遵照这样的分配原则进行收入分配。


其次就是二次分配,即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政府征收的各种税费,进而开展惠及国民的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其中包括政府主导的各种保险、教育、救助等公共工程。我个人以为,实现共同富裕,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元机制的作用,尤其是第一次分配,旨在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个人能力,获取体面、公平的收入,是为长久之计。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不仅使得受益者能够获得更加公平的收入,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会追求的个人体面和价值所在。对此,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在现有劳动市场上还有多大的政策空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完善,从而提高弱势人群的劳动收入。


事实上,当下的劳动市场真还有不少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户口制度就是其一。说起户口,尤其是超大城市的户口,一直是多年来热议的重大公共政策问题。众所周知,城市户口制度改革的最大挑战无非就是城市运行和社会保障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不可否认,户口制度改革的确非常复杂,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户口管理制度,因为与地方社会保障和很多工作的资格权益挂上了钩,在如今社会越来越“平”的全球化时代,客观上约束了人们通过更灵活有效的社会流动发挥更大才干的机会。因此,无论基于经济效率,还是基于社会公平,户口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都势在必行。诚然,户口制度改革的短期冲击可能不小,但我们迟早都得面对这道难题。


其实,从大城市管理的技术层面上看,世界上众多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不比北上广低,如东京、首尔、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一流大都市,无一实行劳动户口管制,但都在自由迁徙条件下运行得井井有条。所以,在目前国家提出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社会上下如能达成共识,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也许是一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难得契机。


另外一个助力共同富裕的方面就是教育。教育是促进每个人能力提升最最重要的条件。发达国家是如此,贫穷国家、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中国自2006年实施新的九年义务教育法以来,对提高底层居民后代自身发展能力方面,无疑发挥了显著积极的作用。但还不够,为什么呢?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国劳动人口当中没有完成高中教育的比重仍然高达30%以上。这还是全国平均数字,农村居民的比例实际高很多。试想,如果接近半数的农家子弟不能顺利地完成高中教育,他们在未来的经济活动当中,如何能够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过上超越父辈的体面生活水平呢?在信息文明时代,各项工作对高中和大学教育的要求与日俱增,高中又是上大学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我们在重大的教育问题上需要勇气和智慧,如果借助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东风,能够进一步推进包括高中在内的义务教育,必将成就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


最后我谈谈关于2022年的期待和展望。在宏观经济增长方面,我们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疫情,目前除中国以外,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多数国家正在经历第三波大疫情,其主导流行的新型变异毒株是奥密克戎,在接下来的冬季将可能是全球疫情走势转型的关键窗口期。


到目前为止,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特征,较之德尔塔和过去的初始病毒有诸多不同之处,其中包括三大特点。第一,过去针对德尔塔和其他毒株开发的疫苗,对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的保护力不高,几乎已是定论,当然也在预料之中。第二,比较前几波的病毒感染人群年龄,这次奥密克戎的感染人群年轻人比重更高一些,是好是坏有待观察。年轻人一方面体质更好,抵抗能力较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是“好消息”。


与此同时,年轻人是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如果他们受到更多影响,势必造成更大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第三,奥密克戎感染后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更高的传播率、无症状率以及轻症患者率,同时重症率和死亡率更低。从生物进化或病毒生存变异的一般规模判断,如果奥密克按照目前的特征趋势继续下去,就有可能成为终结其他毒株流行的“霸主”,并最终演进为季节性地方流行病。果真如此,也算是坏中向好的一个消息。相应的,各国也将因此需要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更好适应长期开展公共卫生防疫的要求。就国内抗疫情势而言,冬季奥运会召开之后,如果不再出现更为严重的新型变异病毒,伴随各国开放防控模式的进一步扩大,可以期待国内防控措施朝向更为靶向和开放模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方面是关于宏观经济的走势。大家知道,2021年的宏观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不错。如前所述,决定2021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各国政府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干预作用。显然,2022年继续使用这两大政策干预的空间应该相当有限,因此需要在其他条件方面下功夫促进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近期预测,2022年的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都会比2021年下行不少,全球平均经济增长预期在4.9左右,发达经济体为4.5,美国5.0,中国在5.6左右。从宏观政策实现目标的角度看,如果稳妥一点,中国2022年的增长底线可能保持在5%的左右。


长期来看,伴随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增长速度的逐渐递减是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尽可能的实现潜在增长率,并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还能不断提高生产率边界,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就目前所了解的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还不小,反过来看也是我们增长的潜力优势。因此,基于经济理论和实践观察,中国唯有进一步推进市场改革和开放步伐,加强创新、竞争、法治和产权保护等制度性建设,才有可能把巨大的增长潜力最终变成经济现实。


对于创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次新冠危机带给人类的倒逼力量,激活不少创新源泉,尤其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远程服务方面,有望提高不少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劳动生产率。果真如此,也不负人类为防控疫情付出的巨大代价。正如前英国的首相丘吉尔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最后借此机会,我由衷希望和祝福:经过新冠大疫的洗礼,中国未来的发展能够更好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迎来更为和谐、包容、共赢的好时光。


本文来源:网易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16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