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技术时代,哲学何为?

——8月27日在“大学魔方”平台的讲座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3 次 更新时间:2022-01-12 00:15:27

进入专题: 哲学  

刘永谋 (进入专栏)  

  

   诸位直播间的朋友,大家晚上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诸位交流一下“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我将结合高新科技来谈当代哲学的特点。

   现在社会上对哲学存在许多误解。

   1.对哲学的误解

   今年高考浙江省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热议。赞扬它的人认为它思想深邃,贬低它的人认为它装腔作势。我们结合它谈谈对哲学的误解。先读两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hāo)矢。滥觞(shāng)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hé)。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泰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qìng)。人的社会性是不可袚(fú)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高中生在考场上写出如此文字,难能可贵,属于优秀作文。但是,阅卷组组长认为它很有哲学味,我并不赞同。

   在一些人心目中,用生僻字词和术语,就有哲学味。

   拼音是我特意标出来的。说老实话,我也认不全。

   嚆,呼啸,矢,箭。嚆矢,响箭,比喻开端。滥,泛滥,觞,酒杯。滥觞,浮起酒杯,比喻江河源头,水小只能浮起酒杯。翮,有空心管的羽毛。振翮,高飞。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链接处。肯綮,筋骨结合处,比喻要害或关键。祓,除灾去邪的祭祀活动。祓除,除灾去邪,也可指一般消除。

   哲学不是文学,不以文采来衡量,不爱冷僻,更不爱文言。哲学语言讲究简练清晰,言之有理,逻辑性强。《生活在树上》并非好的哲学文本。

   这段话中还有很多“大词”,比如:实践,社会传统,内嵌,身份共同体,社会性,符号客体,认知,知性。它们使用得并不很妥帖,比如“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这一句,作者想说的是“轻视社会和家庭的意见,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生活的历练”。社会与家庭被把握为符号客体,什么是客体呢?客体指相对于主体的对象。你去研究一下新车,你就是主体,新车就是客体。那什么是符号客体呢?客体有很多种,有一种是符号。你可以把社会和家庭当成符号来研究,但显然作者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并且,前面加一个“薄脊”更令人不解:第一,薄脊可能是单薄加贫瘠的意思,这个词不规范,换成单薄或贫瘠完全不影响。第二,符号客体怎么就薄脊了,也让人费解。

   的确,哲学常用术语,但使用术语是为了表达专业的意思,与专业哲学理论相连。这段话中的“知性”指的是一种认知能力,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认知能力。专业术语的使用讲究精准,切不可望文生义。

   现在的哲学书籍,主要是翻译的。中外语言差异,翻译过来就很拗口、晦涩,我们称之为“翻译腔”。这是翻译的问题。哲学原著的语言功底都很高,很多哲学家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比如罗素、萨特。学哲学一定警惕不要学成“翻译腔”,“翻译腔”浓重只能说明半懂不懂。

   这段话还引用了两位哲学家,即海德格尔和麦金太尔。哲学的确爱引述前人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比如说,我认为人性本善,我会说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也这么认为。也就是说,引述是为论证服务的,是必须的,少了它会削弱我论证的力量。

   很多哲学的初学者喜欢随便引用,让人觉得读过很多书,其实没有必要。文中麦金太尔这句话意思是:我的生活与身边的人紧密相连,这不是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吗?为什么要拉上麦金太尔证明一下。这就像说:苏格拉底说过“人不吃饭会饿”。这有必要引用吗?如此引用有滥引的嫌疑。

   而海德格尔那句话,一是不确定是不是他的原话,二是用得让人莫名其妙。“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现代社会怎么会以一句话为开端呢?讲现代开端,一般以全球化开始为标志,有几个著名事件:东罗马帝国灭亡,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大约在1500年前后。作者想说: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对以往传统的否定。现在这么写,意思不对。哲学引述前人的话,一是必要,二是严谨。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哲学往好了说是阳春白雪、高深莫测,往坏了说是莫名其妙、“不会说人话”,总之“非吾等凡人所能接近”。

   还有些人认定哲学神神叨叨,学多了容易走火入魔,搞不好会出家。社会上流传一则段子,说两个研究黑格尔的夫妻观点不一致,为此离婚。

   有些人则认为,哲学非常严肃古板、枯燥无味,甚至是非常无聊的。这与文革对哲学的歪曲有很大关系。那时候,全国人人学理论、讲哲学,搞“活学活用”,把哲学简单化、教条化、庸俗化,不仅没有提高国人的哲学素养,反倒把哲学弄成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

   当时湖北出了一个哲学小神童,才6岁,就给大人上哲学课,事迹还上了报纸。6岁小孩是怎么上哲学课的呢?她的道具是一块石头。她从地上捡起石头,对大家说:“世界是物质的。”然后,她把石头扔出去,说道:“物质是运动的。”“咚”的一声,石头落到了地上,她总结道:“运动是有规律的。”

   如果这就是哲学,那么多人皓首穷经,究竟是智者,还是智障呢?

   另外一些人认为,人人都懂哲学,根本不用学,足够老就成哲学家了。这是把哲学当人生智慧和“心灵鸡汤”,把《增广贤文》里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之类当哲学,把段子里的“禅师”当成哲学家。

   有个段子说是这么说的——

   有个年轻人问禅师:“我志向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无法容纳这个污秽的世界。”禅师拿出一个袋子让年轻人把屋子里的垃圾装进去,年轻人很快就装满了,禅师又拿出一个袋子。年轻人恍然大悟:“您是说只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就能容纳这个世界?”禅师摇摇头,指着袋子说:“装,你继续装。”

   好些人听说我学哲学,想拉着我给点人生意见。抱歉,哲学家不是心灵导师,也当不了心灵导师。拜托,我自己还想找禅师问问!学哲学就是学做人,这完全是臆想。

   还有些人把哲学当作经天纬地的神秘“屠龙术”,属于秘而不传的“帝王之学”,以为国家纲领如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都是学哲学的人写的。有这种印象的人,把哲学家想象成鬼谷子、姚广孝和刘伯温这些传奇军师,奇门遁甲、阴阳术数无所不知,天下大事,掐指一算。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今天研究哲学的多数在大学教书,没什么仙风道骨。你看看我,除了有点帅,哪有什么骨骼惊奇?

   这又导致一些人担心除了教哲学,学了哲学找不到事干,会没钱吃饭。事实上,哲学不属于不好分的专业。

   2.什么是哲学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

   我们先说一点抽象的。

   哲学是追寻深沉思想的学问。“哲学”(philosophy)的词源是希腊文philosophos,意思是“爱智慧”,说明哲学追求终极真理。但是,注意“爱智慧”不等于智慧。没有证据表明:哲学老师比商学老师更有智慧,不少哲学老师日子过得一地鸡毛。但是,哲学不满足对问题的表面理解,对什么都爱刨根问底——不管哲学家有没有智慧,但对智慧的“爱”却是忠心不二。

   别人灌你心灵鸡汤,让你交钱学习成功学。学哲学的人就会问一问:要是他们说的管用,为啥现在还在街上发传单、在网上拉“人头”呢?为什么不自己悄悄成功,要与人分享经验呢?这就是哲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哲学批判的恰恰是大家都认可,被视为常识的东西。《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学了哲学会质疑:连环杀人犯没有一点理由,杀死很多根本不认识的人,难道他们也“性本善”?再一个,什么是善呢?杀人是恶,在战场上勇敢地杀死敌人是不是恶呢?这样一追问,大家默认的前提暴露出来,思想越来越深沉,不会轻易被人蒙骗。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原题是这样的——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活在树上》说来说去,意思不过是:人不能太自我,要尊重社会和家庭的意见。这种观点很常见,谈不上什么深沉。

   这道题目,哲学会怎么前提批判呢?“家庭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一定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吗?我们的想法经常是受家庭影响形成的。再说了,家庭的预期什么意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我们的预期都一样吗?也许,爸爸想让我学计算机,妈妈想让我当医生,爷爷奶奶想让我当公务员。而且,他们的想法也不断变化,没有什么固定的家庭预期。而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更是五花八门,可选择的空间简直是无限,怎么会“难免”产生误差呢?这个题目把个人与家庭、社会对立起来,本身就有问题。

   因此,哲学反对思想上“托大”、“装叉”,不管说话的人是大官、大商还是大师,咱们论道理,不畏强权。

   黑格尔有个比喻:哲学是厮杀的战场。从历史来看,哲学家们总是相互讨伐,后来的哲学家总是颠覆前面的哲学家的理论,提出自己的新理论,哲学就在批判中前进。黑格尔原话是这样的——

   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黑格尔也被其他哲学家批评。有人认为他的理论体系庞大,实际上言之无物,名不符实。正是在对前辈的不断的批评中,哲学对真理的把握越来越深入。

   然后,我们再说一点具体的。

   哲学追求真理,科学追求的不是真理吗?各门学科把握的是具体领域的真理,而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寻找有关自然、人、知识和社会等的终极真理。

   最早对哲学研究内容汇总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亚里士多德死后,他的学生对其著作进行编纂,编了很多具体领域的书,如《诗学》、《气象学》、《政治学》、《经济学》。最后剩下一些论稿不属于任何具体学科,因为上一本书是《物理学》(Physics),就取名为《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讨论的是实体、存在和神等很玄虚的问题。“形而上学”是严复对“物理学之后”的意译,取的是《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不断发展和变化,但一直都保持总体把握世界的特点,不能被划入具体的学科之中。

在历史的早期,人类对世界知之甚少,只能囫囵吞枣地总体把握。那时,哲学占据人类知识的主要部分。后来,某个具体领域越来越深入,就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自然科学开始就属于哲学中研究自然的部分,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之后才独立出去,至今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还是Ph.D,即哲学博士,Ph.就是“philosophy”的缩写。牛顿提出其力学理论的著作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8世纪,经济学从道德哲学中分化出来,(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刘永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哲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0868.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