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进深: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反对意识形态偏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7 次 更新时间:2021-12-17 13:49

进入专题: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韦进深  

近期,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出席“俄罗斯在召唤”国际投资论坛时表示,美国和西方总是用“中国威胁”来吓唬俄罗斯,但俄罗斯不会像某些欧洲国家那样,按照美国的“召唤”减少与中方的合作。此前,美国知名学者查尔斯·库普乾曾发表题为《离间中俄的正确方式》的文章,建议拜登政府在美国对外战略中重新回归“现实主义”的道路,离间中俄,破坏中俄伙伴关系,以“更好地保卫其自由价值及其制度”。


此外,拜登政府宣布将于12月9-10日举行所谓“领导人民主峰会”视频会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全球民主复兴”。这表明,在国际关系中,美国及西方的一些人士刻意制造意识形态偏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坚持冷战思维,挑拨中俄关系,侵蚀正常的国家关系。正如俄罗斯外长在评价美国召开“领导人民主峰会”时表示的那样,美国拒绝真正民主的国际合作,无视联合国宪章中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西方企图在国际关系中以独裁代替民主。


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观点和做法反映了美国学界和政界普遍的战略焦虑。一方面,拜登政府试图构建一种以实力为基础、以价值观为导向、联合盟友而非采取单边行动的外交战略;另一方面,又挑拨离间中俄关系,破坏中俄之间的相互信任,分化、孤立并打压中俄是部分美国官员和专家一贯采用的伎俩。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称美国以自身标准划线,公然挑起分裂、煽动对抗的做法严重破坏国家间的团结与互信,危害西方和平与稳定,自然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后,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不断提速。1996年,两国关系上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中俄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6月,中俄关系被正式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双边关系的战略定位不断升级不仅反映了中俄政治互信与战略协作水平的显著提升,也是中俄两国在政治、安全、人文交流、国际协作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体现。这是中俄两国回击挑拨离间,反对意识形态偏见的有力武器,也充分体现了两国坚持互利互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取得的效果,对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中俄在各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两国人民、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地区稳定与和平。“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定位是在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平等合作、共同发展、既不结盟、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中俄两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贸和投资便利化,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相融,全面深挖两国关系潜力和发展动能。在此基础上,中俄两国关系抗击其他因素干扰的能力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中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力回击了冷战思维。国际关系的发展实践表明,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然在一些国家根深蒂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关系是要继续在大国权力争夺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还是摆脱窠臼,走向互信互利、合作共赢?中俄两国在安全问题上始终高度互信,在政治上始终相互尊重,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密切合作,经贸合作日渐密切,人文交流精彩纷呈。两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新型大国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关系多极化民主化进程,成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总之,中俄两国的务实合作奠定了互信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也有力回击了西方国家的挑拨离间,对于保障世界和平,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进入专题: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37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