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19)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第52-61页。
(20)徐冲:《〈续汉书·百官志〉与汉晋间的官制撰述——以“郡太守”条的辨证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4期。
(21)里耶秦简博物馆等编:《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图版第3页。
(22)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7-84页。
(23)徐冲:《〈续汉书·百官志〉与汉晋间的官制撰述——以“郡太守”条的辨证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4期。
(24)参见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0页。
(25)徐冲:《〈续汉书·百官志〉与汉晋间的官制撰述——以“郡太守”条的辨证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4期。
(26)参见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8-200、216-232页。
(27)《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下·卫宏传》,第2575-2576页。
(28)参见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61-112页。
(29)黄桢:《制度的书写与阅读——对汉唐间政治文化的一项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7年,第30-35页。
(30)黄桢:《〈宋书〉“百官志”“礼志”的编纂及特质——从中古正史相关志书的演变说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31)佐藤达郎《胡広〈漢官解詁〉の编纂:その経緯と構想》(《史林》第86卷4号,2003年)对下文讨论的王隆《汉官篇》、刘珍“汉家礼仪”、张衡《周官解说》已有研究,但与本文角度不同。佐藤氏强调政治立场对制度书写的影响,笔者认为,文中构建的两者间的联系比较牵强。
(32)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08页。
(33)《后汉书》卷八○上《文苑上·刘珍传》,第2617页。
(34)参见吴树平:《〈东观汉记〉的撰修经过及作者事略》,《秦汉文献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108-126页。
(35)《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第1940页。
(36)《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第1940页。
(37)《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李贤注,第1940页。
(38)《后汉书》卷八○上《文苑上·王隆传》,第2609页。
(39)据《汉书》卷三○《艺文志》,“小学”在两汉之际指训蒙字书(第1720-1721页)。另外,孙星衍云:“《汉官篇》仿《凡将》《急就》,四字一句,故在小学中。”(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1页)
(40)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0-81页。
(41)胡宝国:《经史之学》,《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47页。
(42)辛德勇:《〈后汉书〉对研究西汉以前政区地理的史料价值及相关文献学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4辑。
(43)《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下·卫宏传》,第2575-2576页。
(44)胡宝国:《经史之学》,《汉唐间史学的发展》,第38-47页。
(45)《后汉书》卷八○上《文苑·刘珍传》,第2617页。
(46)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24页。
(47)福井重雅编:《訳注西京雜記·独断》,东京:东方书店,2000年,第214、340页。
(48)蔡邕:《蔡中郎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第7b、9a页。
(49)参见胡宝国:《经史之学》,《汉唐间史学的发展》,第38-47页。
(50)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36页。
(51)参见许结:《论东汉周礼学兴起的文化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43-47页。
(52)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636页。
(53)比如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47页。
(54)徐冲考述了汉晋间官制书写在叙述形式上模仿《周礼》的现象,见《〈续汉书·百官志〉与汉晋间的官制撰述——以“郡太守”条的辨证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4期。
(55)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43页。
(56)《周礼注疏》卷一五、卷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739、776页。
(57)应劭在其《风俗通义》中也数次援引《周礼》之说。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5、309页等。
(58)王应麟《汉制考》(张三夕、杨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及刘善泽《三礼注汉制疏证》(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搜集了经注中涉及汉代政俗的内容,可由此对汉儒以时制解经的现象作一概览。
(59)参见间嶋润一:《杜子春〈周礼〉解釈小考》,《香川大学国文研究》第32号,2007年。
(60)《周礼注疏》卷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777-778页。
(61)间嶋润一:《鄭玄に至る〈周禮〉解釈の变遷につぃて》,《中国文化》(日本)第38号,1980年。
(62)《周礼注疏》卷一七、卷三五,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752、874页。
(63)间嶋润一:《鄭玄の周禮解釋に就ぃて》,《東洋文化》复刊第40号,1976年。
(64)参见西川利文:《〈周礼〉鄭注所引の“漢制”の意味——特に官僚制な中心として》,小南一郎编:《中國古代禮制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5年,第339-358页。
(65)《周礼注疏》卷一、卷一七、卷三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642、753、868页。
(66)《仪礼注疏》卷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946页。
(67)《礼记正义》卷一三、卷一五,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343、1365页。
(68)《毛诗正义》卷一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475页。
(69)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第46-52页。
(70)薛允升辑,堀毅整理:《汉律辑存》,島田正郎主编:《中国法制史料》第2辑第1册,台北:鼎文书局,1979年,第61-86页。
(71)《汉书》卷三○《艺文志》,第1721页。
(72)沈元《〈急就篇〉研究》(《历史研究》1962年第3期)从蒙书内容考察两汉社会,极富启发性。
(73)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7页。
(74)朱凤瀚:《北大藏汉简〈苍颉篇〉的新启示》,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壹》,第174-175页。
(75)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4页。于豪亮《阜阳汉简和定县汉简的整理工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1年第3期)指出“豨黥韩覆,畔讨灭残”两句在原本中不一定紧接在“海内并厕”之后。
(76)朱凤瀚:《北大藏汉简〈苍颉篇〉的新启示》,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壹》,第176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872.html 文章来源:《文史哲》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