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29)[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30)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页。
(31)潘忠党、於红梅:《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 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开放时代》,2015年第3期,第140—157页。
(32)马翀炜、潘春梅:《仪式嬗变与妇女角色——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苦扎扎”仪式的人类学考察》,《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38—45页。
(3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18页。
(34)[美]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刘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43页。
(35)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36)[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87页。
(37)麻国庆:《身体的多元表达:身体人类学的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43—48页。
(38)[法]布莱思·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载于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与生命政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28页。
(39)[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6页。
(40)[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08页。
(4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42)[法]艾曼努埃尔·埃洛阿:《感性的抵抗:梅洛—庞蒂对透明性的批判》,曲晓蕊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7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867.html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