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由来、内涵和要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8 次 更新时间:2021-11-18 10:01

进入专题: 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  

陈理  

内容提要: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来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也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 键 词: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位居第四个坚持,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五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③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由来、内涵和要义,对于我们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提出的重要依据


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来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认识,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论述了为什么要提出新发展理念,以及新发展理念是如何提出来的问题。他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④这段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提出的重要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重要论断,实际上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释五年来的经济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时把“观大势”摆在第一的位置,是相一致的,都是说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科学研判经济形势的结果。那么,什么是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呢?这可以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

从国内来看,最重要的就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进入新常态?这不能不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其后续影响说起。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由过去快速增长转入深度调整,不稳定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最突出、最直接的影响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行。世界经济如此,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大幅度下调了全球增长速度,表示全球经济复苏方面“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压制了增速预测结果”⑤。国内经济也同样如此。受全球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出现增长速度明显下滑的情况,创下多年未有的历史新低。对这个问题究竟怎么看?当时国内外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国外有的人重谈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老调,也有的人认为要用强刺激的办法把速度重新拉上去。如何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在复杂变化的形势中牢牢掌握中国发展的主动权,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突出摆在党中央面前的重大课题。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很好的回顾和总结。他指出,当时,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干?⑥在怎么看、怎么干当中,怎么看无疑是前提,直接影响到怎么干。

党中央先是提出“三期叠加”重大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并且交错叠加在一起。这一重大判断,抓住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三个显著特征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判断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所处历史方位和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应对,不能再采用铺摊子、上项目等刺激政策,而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过去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创新驱动,以推动中国经济新的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提出“三期叠加”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概括地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但在这些深刻变化的同时,中国经济也有不变的一面。主要表现也是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二是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三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四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实际上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归结起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集中体现为“两个没有改变”“两个改变”。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二是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总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我们的应对要顺大势、谋大事,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是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刻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常态重大判断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注重把握经济规律,立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的高度自觉,为中国经济顺势而为,正确应对新形势新变化,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新发展理念正是根据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需要提出来的。

从国际来看,中国发展要赶上世界,就需要对世界发展大势有一个很好的把握。邓小平当年十分明确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⑧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⑨他强调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⑩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11)邓小平这里突出强调对外开放,实际上说的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大趋势。中国之路能快速发展起来,也正是顺应了这一大趋势。

关于经济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时就注意到了,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作过天才的预测。《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借助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了更迅猛深入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造成一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现在,我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尽管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但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胸怀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3)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这是我们党把开放作为新发展理念重要内容的深刻依据。

与此同时,世界发展的另一个大势是,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这种大势,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也已经初露端倪,马克思、恩格斯同样深刻和敏锐地注意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资本主义生产力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发展,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生产力这种发展大趋势,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党很早就关注到这一发展趋势。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对此有十分深刻的论述。他在讲话中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并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15)随后,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16),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这种大趋势在今天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17)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信息、生命、纳米、材料等科技为基础的系统集成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经济社会发展。(18)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抓紧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成为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深刻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这是我们党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重要内容并且把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深刻依据。

(二)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往往容易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但结果是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9)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

大自然的报复,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这场还在肆虐的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就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20)习近平总书记这里尽管是就总结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挑战说的,但实际上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对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国际社会深刻总结人类发展经验教训取得的重要成果。可持续发展理念自从20世纪提出以来,已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1)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是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2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针对的就是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

(三)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跃居并稳居世界第二。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明确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等。(23)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这些矛盾和问题概括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4)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毛泽东曾形象地说,现在我国工业很落后,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许多机器不能造。(25)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26)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当时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大方针,明确提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27)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在不长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城乡关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并不断总结这方面的问题,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位列第一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就启示我们,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重大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以避免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木桶效应”越来越显现,并由此引发和加深一系列社会矛盾。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针对的就是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四)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来的

经济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相关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28)要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根本之道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2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30)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31)显而易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升级换代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注意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32)并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并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33)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就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就需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就需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说明中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34)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中,十二个方面的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以及作出的工作部署,总体上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总之,新发展理念,是根据我国发展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开始起草时就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35)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落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发展方面达到了一种新的自觉。


二、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问题。在系统回顾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形成和丰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3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7)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他还强调指出,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38)这为我们正确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坚定性,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集中回答了发展的第一动力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9)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好发展的动力问题至关紧要。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新常态下动力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尤其是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坚持创新发展作为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40)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之所以位列第一,这首先是由于创新在发展中所居特殊重要的位置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1)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42)

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抓住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我国发展存在突出问题的关键。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43)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44)其根子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创新在发展中的推动和牵引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抓住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一方面,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高铁、5G移动通信、第三代核电等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创新指数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4位。(45)但另一方面,我国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比如,我国基础研究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面临着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我们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科技发展面临日趋加剧的外部打压和遏制。这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明显软肋和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形象而深刻地把这个问题比做是我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46)。

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抓住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无数事例充分证明,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无疑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如果我们错失了机遇,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就很难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在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我们就会继续处于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7)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必须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乃至引领步伐,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方面,党中央已经采取切实有力的重大举措。2014年8月,党中央确定要抓紧实施已有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要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48)

在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坚持创新发展,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变强,就必须紧紧跟上世界科技革命潮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未来30多年的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理解创新发展理念的时候,要注意全面准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49)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占有突出重要位置,但又不仅限于科技创新,而是指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50)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51)

(二)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集中回答了发展的内生特点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52)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53)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科学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万物,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思想,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方面。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科学运用,是对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正确总结。我们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问题,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统筹兼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贯坚持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原则。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著有《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著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深刻论述了“十大关系”,强调要统筹兼顾,要十个指头“弹钢琴”。(54)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55)尤其是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科学运用,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56)并强调,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在推进这“四个全面”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我们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科学运用,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形势和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科学应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交融交汇的情况下,我们既面临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又面临着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把协调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始终把胸怀两个大局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这一重大原则,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对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系统观念,是适应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它要求我们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今天日趋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的非凡能力和治国理政的高超领导艺术。

(三)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集中回答了发展的方式问题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大自然是所有生命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无机界”。(57)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既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58)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9)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先秦时期道家老子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60)等著名观点,道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也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61)。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近代工业化以后,人们在发展当中往往陶醉于“人定胜天”的成绩,满足于对大自然的索取,在取得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丰硕成果的同时,许多地方也出现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严重破坏现象,一些地方失去了森林成为不毛之地,一些地方山泉大部分时间内枯竭而在雨季洪水又肆虐泛滥。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2)。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这方面现象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日益成为人类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63)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科学运用,是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经验的结晶。

早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习近平就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64)明确提出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随后,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并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并且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65)这对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中国的发展更加自觉地从系统的观念来看待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态文明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而不能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这种系统观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贯彻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与此同时,绿色发展要求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是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既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新时代的中国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集中回答了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40多年来,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开启新时期、进入新时代的助推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的发展,可以说得益于对外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开放促改革,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长期保持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并稳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发展也成为世界发展的机遇,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多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火车头。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人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和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要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重要体现。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已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共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段时间以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出现一些逆流和回头浪,这对各国实行开放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

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论述开放理念时明确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并针对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等情况,强调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6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设立专章规划“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问题。强调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并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对我国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究竟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还是权宜之计?国内外一些学者和舆论有不同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67)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市场潜力将充分激发,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需求。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对外合作将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68)

中国不仅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去做的。仅2020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中国对外开放非但没有止步,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包括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准入、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强化深圳和浦东的改革开放举措、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中国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五)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集中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基本问题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早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就明确提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69)他强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70)共享理念,鲜明地回答了我们的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基本问题。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国家的发展就能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但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并不是全部,人心向背也不仅仅决定于这一点。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71)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深刻揭示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共享理念的唯物史观的根基,庄严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发展理念一样,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有了很大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分配不公问题,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的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分别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72)“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73)。这说明,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说明中,专门谈到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强调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提出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当然,我们所说的共享,并不是平均主义,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吃“大锅饭”。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理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刻论述。他指出,共享发展理念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74)全民共享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共享发展理念的同时,要把扶贫改为“脱贫”,把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这种调整是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75)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共享强调的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之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共建共享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更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梦想不会自动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76)。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渐进共享强调的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行,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把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摆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之首,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77)作为统领和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的同时,还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二者同时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源于两者内在的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揭示了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鲜明地回答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有关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在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78)“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79)。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8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重视人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高度重视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是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尤其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81)他一方面突出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82)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83)另一方面又突出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4)强调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8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方面,突出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另一方面,又突出强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86)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87)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强调要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立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进一步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方面深刻论述加快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强调要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88)所有这些,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创新领域的生动体现,都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要重点把握的精髓要义。

(二)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集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协调发展,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这一突出矛盾而提出来的。这种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充分,突出表现为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也是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明确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新发展理念的同时,首次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90)

让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花的精力最多、最为牵挂的一件事情。他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截至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52个挂牌督战县经过省级专项评估检查,已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全部宣布退出。加上2016-2019年已脱贫摘帽的780个贫困县,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1)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为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的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方面,从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高度,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从关系人民福祉的高度,强调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明确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调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集中解决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的环境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绿色发展纳入制度建设,为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20年2月,中央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这就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四)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于开放发展,有些人也许以为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对外开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40年多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发展不断融入全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给当代中国带来极大的进步。4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其次,我国的对外开放,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92)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郑重宣布中国在扩大开放方面将采取的重大举措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动扩大进口。强调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我们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93)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上海进博会上又进一步宣布,中国将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扩大进口空间。(9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点同样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五)共享发展,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95)。这是同资本主义生产只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9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我们发展的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集中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鲜明地回答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大问题。

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来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是发展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想,是衡量一个政党的发展思想代表谁的利益、是否符合发展规律的试金石。共享发展理念,全面系统地集中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来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基本问题,创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明确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7)二是明确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8)三是明确发展的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9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00)四是明确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01)

总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也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刻回答了我们发展的立场、发展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决定了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政策、发展着力点,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强大思想武器。

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5页。

②参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载于2017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③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

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页。

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载于2012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1—232页。

⑦《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5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07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405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17)《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页。

(18)《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5页。

(1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1026页。

(20)《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载于202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2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20页。

(22)《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载于2020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23)《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15页。

(2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

(25)《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文献选载》,载于《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

(26)《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2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2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6页。

(2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

(30)《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1页。

(31)《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的讲话》,载于201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7页。

(3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载于2020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3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80页。

(3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页。

(36)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

(37)《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载于202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3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7页。

(3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5页。

(4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54页。

(4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01页。

(4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03页。

(43)《中国经济总量首超100万亿元(新数据新看点)》,载于2021年1月19日《人民日报》。

(4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45)《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载于2020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03页。

(47)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2020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48)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5页。

(4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50)《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5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页。

(52)《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载于《求是》杂志2016年第1期。

(53)《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载于《求是》杂志2016年第1期。

(5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2页。

(5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2页。

(56)《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5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45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31页。

(60)参见《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章。

(61)参见《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内篇·齐物论第二》。

(6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009年版第559—560页。

(6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

(64)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载于2006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6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载于201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6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6—827页。

(6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载于2020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68)习近平《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载于202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6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7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7页。

(71)《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页。

(7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

(7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载于2020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7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7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32页。

(7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

(77)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

(7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0页。

(79)《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003页。

(8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8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8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8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8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86)《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7页。

(87)《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页。

(88)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2020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89)《习近平关于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90)《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载于《求是》2016年第1期。

(91)顾仲阳《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载于202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9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14页。

(93)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26页。

(9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686页。

(9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9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9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5页。

(9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9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5页。

(100)《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10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2页。


    进入专题: 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73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