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博士
缘起:
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哲学系新生见面会,刚开始还算顺利平静,大家互相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兴趣方向,学长学姐介绍介绍读研究生期间的一些体会心得。偶然朱老师提到了国家奖学金的问题,提它的本意是要提醒哲学系的孩子关注自己的权益,不要错失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想评上国家奖学金就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果,那如何获得这些成果呢?发文章的问题就接踵而至。那些曾经发过文章的学长学姐身上自然有很多血的教训和伤痛,不吐不快,年轻人之间又更容易亲近,所以见面会演变为一场诉苦,鼓劲的学术论文发表讨论会。见面会最终在讨论发文章的热潮中结束,终究要让我这个年近四十,一事无成的老博士坐不住了,想说点什么地冲动。且经常读到其他领域的大佬写给他们那个行当的小辈应该如何读书做科研的帖子,而哲学的领域居然没有温情如春江水的大佬,写下殷殷切切地关怀文字和使信者坚信,不信者信,以挽留住那些觉得哲学了无生趣人,或者对百转千回不得入其门的人有所指。我学哲学也近十二年,一事无成,收获了满满地教训,对一些出入门的同志而言,把这些告诉他们也许是有裨益的。
三个预设:
1. 如果你祖坟的风水和命里的八字,没有太差,人生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2. 上天在某种意义上的公平性:不管你“自有拂帘幌坠於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於粪溷之中”,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生活都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万乘之君”承受的苦痛伤悲和我们这样的“瓮牖绳枢之子”承受的一样多,没有谁会比谁更加的幸运。只是每一个人所承受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3. 这个世界终将大浪淘沙,抹去那些伪饰,浮华,泡沫,最终能留下来的,立住的是实质。
1、要努力高大上,打国际麻将
认识一个朋友,四十多岁才博士毕业,但进入学术圈不几年,已经在中国人文社科一些很好的期刊发了文章,教授的高帽唾手可及。他做事做人大气恢弘,舍得,和他比我真是太小家子气了,我们过日子的逻辑是“有一分钱花半分钱”,他是“有一分钱花十块钱”,总是把自己置于一种不确定不安稳之中,他干事情身心投入,肯吃苦能受罪,总能把这种不稳定变成飞升的动力,所以最终才能以小博大,混江湖几年胜过别人几十年。
如果你没有我这位朋友的气质和能力,身体里又没有流淌"红色"血液,还硬是要学哲学,要在哲学名人堂里有自己的一个牌位,吃冷猪肉,谁劝都不行。那么我建议,首先浏览世界最有名的大学哲学系的网站,去看看著名哲学系的教授在干什么活,怎么干活的,然后再决定自己干什么活。努力跟国际接轨,切不可只混中国学术圈,原因不外有以下几个:1. 中国的学术闭门造车很多年,后来打开国门重新做人,但是学术的积累又岂在一朝一夕,要进入别人发展了上百年数十年的问题境遇之中去讨论问题又谈何容易,胡适老先生号称是杜威的门徒,在狭窄的学术意义上他到底学了多少西方哲学呢?发了任何哲学的文章呢?没有。中国的学术之落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追赶。闭门造车的代价就是有那么一两代人都没有收到很好的学术训练,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却成了中国学术的中流砥柱,“文章司命”,对他们言听计从,有被带进沟里面的风险?2. 现在中国每年几十万人出国留学,很多人都会学成回国效力,如果你还闭目塞听,以在《中国社会科学》 发文章为职志,等新的一代人学成归国,“三十年河东河西”,将有被虐被踩踏之危险。3. 真学问假学问有的时候是只看一面是看不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你在国内见了那么多“高山大海”,和他们举杯推盏,飘飘然觉得自己可以和他们折冲樽俎,似乎也逊色不了太多,风水轮流转,号令天下的一天似乎也不遥远,。
2、哲学不是大力丸
很多同志都是满怀着对于生活的困惑来学哲学,以为它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给予我们很多力量。所以每一次新生见面会,总会有很多同学说我对现象学感兴趣,我对存在主义感兴趣。但是那种幻觉是因为你只是刚刚浅浅地尝了一口它的味道,当你真正干上这个活,你会发现你只是在语言的丛林里迷茫地穿梭,而且哲学也不会提供任何济世救人的良方,哲学系的老师生活的也不比任何系的老师更有境界和追求,你如果有生命的困惑无法释怀,喜欢谈玄说妙追高索远,我建议那还不如去寺庙挂个单,体验一段时间来的好。因为宗教它不只是有助你“如何降服其心”典籍法门,还有一套与之相配的仪轨法度,它会创造一种庄严感和肃穆感,又有一个团体可以互相鼓励,让你心灵净化,完美人生。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买假药的,很多研究道德的极有可能他的道德水平是低于全国平均线的,如果你不幸遇到了,hold on, my boy,阳光总在风雨后。
3、要接受良好的训练,要学会思考
我从首师大硕士毕业之后去一个三本院校教书,那是一个小学校,很重视“科研”,鼓励所有的老师都要发文章,不管好的差的,只要在“不管是人是鬼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的年终考核就会有很多优势,最终这又和你的课时费和以后评讲师副教授挂钩。 牛逼如丁哥可以不在乎,大部分平庸如我辈自然会很在乎。发狠心,也要做点科研。
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写文章,那时候我也是个研究生毕业(读研的时候我自我感觉良好,武武渣渣地谁都看不上,读了一点维特根斯坦就以为自己得天地之道,以为什么都能干,看中哲马哲的东西不在话下,只要我愿意,看不起我那些一心只在自己小圈子里面耕耘的马哲中哲的同学,自觉他们做的那些活了无趣味,做学问嘛,“采尽百花酿成蜜”,一开始就格局那么小怎么行!而今他们有的进了社科院,有的快评上教授了,我还在首都师范大学为博士毕业而挣扎,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努力的梦想是当一个大学老师,“口吐莲花,讲出精彩绝伦的课”,这些都被他们实现了。好吧,我承认,为了我的健康,我总是努力不想起他们。),但我发现自己的读书能力真的很差,我当时想做“死亡之恶”的问题,读Nagel的那篇文章“death”,用了很久时间,但有的地方就是读不懂, 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写过和讨论过了,二手文献很多,重要的不下几十篇,都读完写出一点有创新和有自己想法的东西真是太难了。那时候我一个人在中国的边陲读书,有很好的朋友,但是没有那种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讨论的朋友,所以文章写了一年多到离开大学都没有写出来。那段时间最痛地感悟就是:原来自己那么差劲。
后来读了博士,我一直和我的师弟们强调要让自己接受良好的训练,训练自己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写文章。比如:当然要读伟大的书,但不要只读伟大的书,像《四书集注》《庄子》《理想国》,《形而上学》这样的书,表面上只要受过教育的都能读,而且读的过程似乎也常常会心有所印,收获很多,但是你要做出一点成果出来可就真的不容易,首先,大家一两千年来都在读它,很多人都是一辈子的功夫,你要摆脱前人的窠臼,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如果纯粹只是靠读文本和前人的注释,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其次,伟大的书当然是好的,但是它们的伟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是极为发散性,相当不容易去把握的。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发散性,你入宝山,往往不得其所。也要就一个问题,深入一个问题,读国外最新的paper,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期刊的文章语言一般都很平实,论证清晰,这些是你努力能够把握得住的。
比如要上一些硬的课,比如数理逻辑,递归论,集合论这样的课,上这些课你会知道自己是真懂还是假懂,题目是试金石,如何让自己从行变到不行,就是良好训练地开始。 一些非技术的课貌似简单,比如中国哲学的课或者柏拉图的一些课,似乎就算你不读书,凭直觉你也能扯,这些课其实是多维多向度的课,它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硬标准什么叫读好了或者没有读好,所以这类课学好很难,混容易。逻辑的课,不容易混,一旦一个节点掉链子,后面你就完全跟不上了,你必须全力的follow才行,百转千回地磨概念,解决问题,在挣扎痛苦中蛹化蝴蝶。
4、下了海,要走下去
读博读硕都是一个辛苦的活,首师大博士一个月补助1500(2007年我师兄那时候一个月的补助才有800),硕士一个月补助700,只能满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离所谓体面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谈个恋爱 ,没有父母资助那简直是灾难性的。当然你也可以出去兼职,但是兼职有这样一种危险:“I went a little farther,’ he said, ’then still a little farther—till I had gone so far that I don’t know how I’ll ever get back.”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兼职可能会带来很多现实的好处,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很难抵御诱惑的,特别是世俗的诱惑。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穷的四海无依,也曾下海在学而思兼职教过奥数,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希望周六周日随便干个几小时补贴一下生活,后来干了一年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学生也越来越多,开始的时候只是周六周日有课,后来周一到周五晚上都有课,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一个月居然能赚五六千快,自信感爆棚,欲望也多了,“为怕老来伤筋骨,趁年少踏遍神州路”,于是开始在祖国四处旅行。最终没把书读好。
木心说:“我不比人慧,不比人强,数十年间认识的精英分子前后六批,凡五十人,有大才,甚至天才,至今剩我一人。如果他们成了,文艺复兴”。
如果你现在一无所有,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不要抱怨,你要享受这样一种不确定状态,因为你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会努力去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以让自己变得不再一无所有。如果你现在占据某个有利的位置或者有房有车有稳定的生活,小小的地位,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你不会因为那些最低的需求而头痛不已,但是这也是坏事,稳定的生活对人的戕害就在于你会变得保守,因为有了包袱,再不是说走就走说干就干,你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掂量,很少有人会勇敢地抛弃已有的东西而将自己再次置于一种不确定性之中,但是一无所有的人是无所谓包袱的,可以大踏步的前进,可以赌一把,因为再输又能输到哪里去呢。稳定的生活第二个戕害就是你的腰部开始长肉,变得保守暮气。一种舒适宜人的状态是和自然的进化史是相悖的,在自然的进化史中,只有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物种才能战胜其他的物种生存下来。
5、要坚强
你要学会坚强,因为所学的东西并不能实际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哲学是和这个世界那些烧钱无数喧嚣不已的领域无缘,比如大众膜拜,无比高大上的“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等。所以你将会面临很多对你这个学科本身的质疑和误解,比如会有热心的长者告诉你你的专业很难找工作,“三十年前一个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哲学博士找不到工作,当时的教育部长龚育之亲自出面把他介绍去了中央党校,当时还上了报纸”;会有60% 的人会张冠李戴,认为你学哲学的就学是马克思,中学政治那一套东西,然后一个劲地夸赞那些质变量变的理论很难懂很高深呦,尽管你感觉不到他说的这些有鸟毛高深,感觉像是在骂你嘲讽你似的;很有很多人会以财富的成功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你,告诉你某某初中没毕业,已经是年薪几十万成功人士,(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28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