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24 次 更新时间:2021-10-19 13:20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复兴  

楼宇烈 (进入专栏)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有两大趋势:其一,回归传统,重新审视各自文明的出发点;其二,转向东方,从东方文明里面寻找精神资源。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两大趋势,显然是与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尤其强调主客二分、人定胜天,宣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对人文价值的关注十分薄弱,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于是,人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化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从而反思自身,关注传统。西方社会回归传统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打出“回归自然”的口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早期共同的精神特征之一。此外,西方社会还将目光投向东方,主动汲取东方文化的精神养料,并认为东方文化对于解决当今世界诸多问题大有裨益。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方面,东方文明具有长期的优良传统与更多的精神资源。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更应该思考中国文化对于当今世界可能做出的贡献。

要想回答好这一问题,就要明白当今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如果从中国梦的发展历程来讲,中国至今已经走过了两个基本阶段,当下正处于最为关键的文化复兴梦阶段。

人是有梦想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梦想,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梦想。美国人有美国梦,中国人有中国梦。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梦的第一个阶段是政治独立梦。西方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朝上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此,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中国进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阶段,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就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李鸿章等人开办了江南造船厂等现代工业,建立了一支很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并且派遣人才到西方留学。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打破了这一梦想。人们认识到只在器物方面改革、只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好的政治制度来保障,器物文明学得再好也没用。所以,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变革政治制度,于1898年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然而,历时一百零三天,变法以失败告终,宣告君主立宪制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于是人们又思考第二种模式共和制,更具体地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实行的共和制。这一次,中国人获得了部分成功,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是胜利的果实很快被军阀们窃取了,接踵而来的是袁世凯复辟、张勋进京,中华大地陷入了更为混乱的境地。于是,中国人不得不深思,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物质文明方面,有了坚船利炮,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政治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但困难重重。追问到最后,一些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腐朽顽固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着人们的心灵和思想,导致中国人无法真正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因此,一定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在1919年达到高峰。一部分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找到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被动挨打是因为受到了传统的束缚,而其罪魁祸首则是儒家文化。在历史上,儒家文化的核心是血缘宗法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家国制度。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新文化运动集中火力批判的靶子算是找到了,因此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彻底破除“吃人”的礼教。在国人印象中最深的可能是鲁迅先生在其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所讲的那段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在鲁迅那儿,我们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就是一个“吃人”的历史。因此,当时的观念是对于儒家的礼教要彻底批判、打倒,由此连同整个传统文化几乎被全盘否定。这股趋势发展到后来,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运动。当时,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并不赞同全盘西化的主张。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等十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明确提出现代化不等于欧化(当时,西化称为“欧化”),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已经走向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程,一步一步地疏远了传统文化,后来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运动与这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辛亥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走上了政治独立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独立梦的实现。这一阶段自1841年起到1949年,总共花费了109年。在此基础上,中国人着力解决温饱问题,进入中国梦的第二个阶段经济富强梦。

在实现经济富强梦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波折,尝试了很多途径。1958年,中国发起“大跃进”运动,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指标总量上与西方最为发达的国家一较高下。“大跃进”时期中国面临从二战中恢复、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国际形势,其中紧迫感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内部政治运动不断,中国大陆失去了很多机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亚洲经济出现了“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典型,而中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走上经济建设的正轨,这种局面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人在徘徊中前进,经过认真的反思,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人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虽然我们还有许多贫穷的地区和人群,但是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富强梦。

我们现在独立自主了,经济也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国民也有了一定的收入,但是物质的富有,并不代表文化的繁荣。那么,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一百多年前,有一位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1812-1904)在他的著作《品格的力量》(刘曙光等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的第一章“品格个人与民族的力量源泉”中引用马丁·路德的名言: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这段话表明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就体现在文化素质、精神品格上,这就是斯迈尔斯专门来写《品格的力量》原因之所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现在到了塑造精神品格、提升文化素质的时候,即进入“中国梦”的第三个阶段文化复兴梦。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有三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被誉为“礼仪之邦”。然而,近代百年,无论是政治独立梦,还是经济富强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误解,甚至热衷于传播负面信息,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以西方文化模式为唯一标准,生搬硬套,唐突西施;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西方的话语系统来诠释中国的文化理念、史实。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关于中国有没有宗教、儒家是否为宗教的讨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其他引文出处同此,兹不赘述)这部名著中,孟德斯鸠分析指出,中国礼教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里面至少包括了宗教、法律、风俗和礼仪这四个方面。

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除此之外,孟德斯鸠还明确地讲到:

那些不以礼而以刑治国的君主们,就是想要借刑罚去完成刑罚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即树立道德。一个公民,因为丧失了道德的观念,以致违犯法律,刑罚可以把他从社会里清除出去。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丧失了道德观念的话,刑罚能把道德重新树立起来么?刑罚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许多后果,但是刑罚不能铲除邪恶本身。因此,当中国政体的原则被抛弃,道德沦丧了的时候,国家便将陷入无政府状态,革命便将到来。

孟德斯鸠没有把礼教比作“吃人”的怪物,也不认为礼教束缚自由,扼杀个性。按照孟德斯鸠的讲法,彻底否定礼教,也就等于否定了中国的宗教、法律、风俗和礼仪。当我们简单地把礼教当作垃圾全部抛掉,后果恐怕就像孟德斯鸠所讲的一样,社会将会一片混乱。我们也确实是这么来做的从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我们不仅从理论、观念层面上否定礼教,而且还从习惯、风俗等社会基础上将礼教连根拔起。

因此,在实现中国的文化复兴梦时,就一定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它至少应该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样式、信仰习俗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包含了文化的全部内容。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美丑善恶、对错真假都是相对的我们认为是善的,在别的文化体系却未必。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如何观察、思考和表述问题。所谓生活样式,简单地说,就是各种各样衣食住行的形式,吃什么、穿什么、怎么吃、怎么穿,这些都是非常直观的。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其衣食住行的生活样式各有特色。信仰习俗是指群体性的信仰生态和风俗习惯。

在这四个方面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无形的理念,生活样式、信仰习俗是有形的实践。这四者关联在一起,生活样式、信仰习俗会体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反过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影响到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更为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样式、信仰习俗;有什么样的信仰习俗、生活样式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化会改变生活样式、信仰习俗,生活样式、信仰习俗的变化也会改变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此应该注意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实实在在地在起作用,而且是起引领方向的作用,具有统帅的地位,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复兴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1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