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内容提要】物联网的未来愿景很容易引发对物联网用于社会监视的隐忧。这实际是由来已久的信息技术用于社会监控隐忧的新形式,折射了技术现代性的当代困惑。物联网堪称从技术上实现了现代性最重要的理念。必须辩证地看待物联网,努力重构智能空间的伦理基础。
【关 键 词】物联网/现代性/监视社会/技术风险/伦理
物联网是指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一代网络。它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它大体分为感觉层、通信层和计算层,感觉层负责感觉环境或物,通信层负责传递信息,计算层负责处理数据,形成解决方案。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可应用,正在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物联网兴起之前,技术现代性的危机就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物联网表现出的两重性集中反映了技术现代性的成绩与问题,更折射出现代性固有的矛盾性。从技术现代性的角度,思考物联网的问题和风险,对实现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富有启发意义。
一、物联网愿景与监视社会
物联网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物联网时代已经不可避免。目前很难精确预计成熟状态物联网的未来形态,即使预计物联网大致发展路径也非常困难。不过,基于各自的理解,很多机构和研究者用不同的方式粗略地描摹了物联网的未来愿景。这里略举两例。
欧盟研究报告《实现物联网的愿景和挑战》中的物联网愿景流传很广。[1]它认为,物联网要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熟的物联网将建立在标准通信协议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媒体网络(IOM)、服务网络(IOS)整合成一个共同的全球IT平台和无缝网络。物联网将动态、实时地连接数十亿或万亿的具有通信地址的人和物,并感知其所处的环境。物联网中的通信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物、物与物、人和物与环境之间。物联网将对海量的人、物和环境的信息进行普适计算。在成熟的物联网中,物能感知、沟通、互动、交换信息,自主管理自己的运行,甚至自动回收利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智能物;环境能与物、人交换能量、信息,响应后者的某些要求,成为某种程度的智能环境。来自个人、群体、社区、对象、产品、数据、服务、过程的任何物都可以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成为一种商品,它以非常低的成本提供给需要者。
在《伊托邦》中,米切尔设想未来物联网形成的智能空间是一个三层的、层与层之间不断交换信息的“中国套箱”。[2]人的大脑是层层电子壳层包裹的内核。最里面一层是人体网络,能利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感知身体的变化。人体网络身处无处不在的智能的房间、旅馆、商店、汽车、机舱等其他能联网的环境中,不断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第二层是社会群体的电子化疆域,包括家庭、公司、大学以及行业组织等。最后一层是由地表蜂窝系统、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LEO全球卫星系统覆盖的广阔地域,将整个地球空间转变为无所不包的智能场所。米切尔在《比特之城》中预计,智能空间中的人将成为电子存在物(cyborg)或电子人。在未来物联网中,每个人的身体都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个无线身体网(bodynet)里,连入全球网络之中。“对于电子人来说,内部和外部的界限动摇了。人与己的区别可以重构。差异变成了暂时的。”[3]因此,哲学上千年来的人的灵魂/肉体问题变成了灵魂/网络问题。
显然,未来物联网将直接干涉每个人的肉体,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私生活,因而很容易激起人们对于物联网限制个体自由、隐私安全和私人活动的隐忧。在物联网中,手机只要开机,很容易被识别和定位。事实上,以定位为基础的手机服务已经在某些领域成为合法的授权服务。[4]在某些国家,有关收入、工作、旅行、健康等个人信息被收集、存储,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处理。[5]运用网络摄像头、RFID标签和许多最新物联网技术,持续记录所有人的日常活动变得非常容易。[6]因此,许多人都担心物联网被广泛应用于监视而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监视社会。
西方发达社会对监视社会的警惕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担忧日甚。简单地说,监视社会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一个社会阶级、一个军事或其他集团对社会成员进行监视,并使用监视得来的信息来维系统治,一般来说是独裁或专制统治。关于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连绵不绝。在文学作品中,奥威尔的《1984》最为著名。[7]小说假想了“老大哥”的铁腕专制统治,它不仅控制每个人的身体,还试图控制每个人的灵魂,无处不在、无法切断的可视“电幕”是它统治社会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以边沁(Bentham)的圆形监狱(panopticon)理论和福柯的监视社会(Surveillance Society)理论最为著名。边沁发明了一种将监视效果发挥到极致的建筑原则和一整套监视管理理论,在圆形监狱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因此圆形监狱适用于监狱、工厂、疯人院、医院、劳教所和学校等。[8]20世纪70年代,福柯将圆形监狱理论发展成为监视社会理论。他认为,到19世纪中期,圆形监狱的机制扩散到整个社会,“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公开场面的社会,而是一个监视社会”[9]。在监视社会中,人人都被监视,被规训和改造,而人人又都为监视社会贡献力量。无疑,福柯监视社会理论过于偏激,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现象,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人的某些领域的自由在萎缩。
实际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刚刚兴起,信息技术助长电子监控(electronic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EM/S)和监视社会的倾向就被研究者所重视。Kosta等人发现,在欧洲搜索引擎监视他人的情况很严重,必须要从总体框架上进行保护。[10]Tokunaga发现,人际电子监视行为在社交网络中非常普遍,Facebook被6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者用来调查他人。[11]D'Urso指出,在美国接近80%的组织对员工实施了某种形式的电子监控。[12]Rule和Brantley研究了对职工进行电子监视的方式、机制和效果问题。[13]甚至有人断言:“国家将不再需要围墙和看守塔来实现它在监禁和暴力方面的合法垄断。电信技术将取代这些措施。”[14]圆形监狱理论和监视社会理论,常常被用来研究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自由、安全、隐私和滥用问题,取得了大量的成果。①Haggerty指出,在电子监视和网络监视研究领域,圆形监狱成为了代表性学术模型或隐喻。[15]当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的公共基础社会,被远程电子监视的担忧更加严重,Zuboff直接将互联网称为电子信息监狱。[16]而相比互联网,物联网与边沁、福柯所称的圆形监狱在运行目标、机制和方式上更为契合,因而具有极强的电子监控能力,若对物联网用于电子监控不加限制,物联网有沦为组织压制个体的极权工具的可能性。[17]因此,担忧物联网为监视社会服务非常自然,实际是信息技术监控隐忧的一种新形式或阶段。
二、物联网隐忧的技术现代性根源
进一步而言,物联网隐忧折射出当代社会对现代技术不信任的心态和难以把握的实情。从形而上学的层面看,它反映了技术现代性的当代困惑。简而言之,技术现代性即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本质上具有的新特性,核心是技术理性经现代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渗透。技术理性坚持功利主义、现世主义,重视效率而忽视价值,重视目的而忽视意义,重视世俗而忽视超越。技术现代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社会技术化,即现代技术把控制和改造的范围扩大到人自身和社会管理;(2)专门技能兴起,即知识专门化,专家掌权和治国,民众在技术领域的权力缩小;(3)技术商品化和技术活动职业化,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从商业需要,技术发明成为专门职业。[18]将物联网用于社会管理在很多人看来是题中之意,如IBM“智慧地球”计划认为,人类利用物联网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和生活更为精细和动态的管理,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成熟状态的物联网计算层通过对传感层所获得的感知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研究,进而大量形成各个专业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将极大丰富专门知识的内容,甚至会冲击理解知识的传统观念和标准。而物联网近年来爆炸性的发展,与其说是技术发展趋势,不如说是商业利益注入了最强大的动力。总之,物联网崛起鲜明地反映了技术现代性的特点。
技术现代性是现代性在技术领域的表现。现代化过程导致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断裂,而现代性即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根本属性和标志。一般认为,现代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一种现代性观念;(2)一种现代性经济制度;(3)一种现代性政治制度。现代性观念包含着一整套抽象程度不同、普遍程度各异的理念、思想和观点。物联网的主旨、框架、机制和功能非常符合并体现了诸多现代性理念,深深地打上了技术现代性的烙印,堪称从技术上完美地实现了现代性的最重要的理念。
1.作为祛魅工具的物联网
现代性主张祛魅,即去除神话,用知识代替幻想,使人们摆脱恐惧,从神灵鬼魅的黑暗主宰中解脱出来。正如康德所言,“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19],让人运用理智为自己做主。世界被照亮,意味着自然被人所见所知,诸神隐退,人为世界立法。现代科学技术是祛魅最重要的利器。摆脱对自然的恐惧,先要了解、认识自然,此为科学的基本任务。运用知识去利用、改造和控制自然界,则是技术的基本任务。科学有力地论证了现代性的合理性,现代性各项主张也借现代技术之力不断推进。
物联网完美实现了祛魅。物联网感知一切,一刻不停;无物不在感知之中,不再为无知困扰,万物皆被计算而不断流溢新知识。凡有用者,皆可接入物联网。无论身处何处,均可不间断与物联网交流信息、交换指令。物联网之外,均为无用之物,对于技术理性而言皆无意义,或者因其不可计算而永远沉入黑暗,成为虚无。
2.作为秩序工具的物联网
现代性偏好普遍秩序。按照现代观念,秩序遍及自然、社会和个体诸领域。万物皆有秩序,无物游离于序列之外。秩序不再源自上帝,而是人运用理智所订立的。自然不再无序,而是被纳入适当的位置,譬如林奈分类法对植物归类。自然不再是与人无关,而是要服从人类生活的总体规划。改造、征服和控制自然,就是将人定秩序加诸自然。社会要服从秩序,应该科学地运转。个体也要服从秩序,应该遵守各种行为准则。为了实现秩序,现代人不惜为实现秩序而诉诸强力。现代技术帮助实现秩序。首先,技术本身意味着效率和逻辑的序列。更重要的是,技术还是推进秩序的实实在在的力量。自然技术让物归位,管理技术、社会技术则让人归位。
物联网极大地推进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化。在物联网中,物被赋予秩序,人也被赋予秩序,物的秩序与人的秩序完全融合在一起。并且,物联网不断创生的解决方案,意味着新知识和新秩序。比如,“智慧城市”的交通解决方案意味着城市中所有汽车运行要服从新的技术安排。物联网的秩序将是总体秩序,即掌握了所有物和所有人的信息之后全盘筹划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联网的出现给全社会范围内的精密计划运转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支撑。
3.作为计算工具的物联网
现代性推崇计算理性。现代社会力求用数字处理任何问题,筹划整个世界,任何不符合计算与实用规则的东西都值得怀疑。从市民社会的等价交换原则、认知活动的还原主义、社会生产的操作原则到公共领域的科学决策,计算理性笼罩一切。理性与计算、数字、逻辑几乎成为同义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刘永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物联网 现代性 监视社会 技术风险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