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芹:乡村振兴如何行稳致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6 次 更新时间:2021-10-13 12:44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谢小芹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人民要富裕,乡村必振兴。然而,目前乡村振兴工作中仍然存在迈大步、走急步、群众参与不足、村域特色挖掘不够等现象。乡村振兴如何行稳致远,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具体而言,乡村振兴工作中有四种现象亟待扭转。一是振兴理念更新不及时,存在“唯书唯上”“生搬硬套”现象。二是振兴主体参与不平衡,存在“政热社冷”“协同不足”现象。三是振兴机制构建不完善,存在“统筹不足”“片面推进”现象。四是振兴路径探索不深入,存在“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现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健全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

第一,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首先,在相关部门间构建起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体系,从横向多元层面最大程度有效整合振兴力量。其次,明晰各层级职责职能,夯实纵向一体化乡村振兴链条,强化振兴效能。最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的转型升级,不求速成、稳扎稳打,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开创多元参与的乡村振兴新局面。我们要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力量,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高质高效的乡村振兴新局面。一是夯实基层群众的自治功能。充分发挥村委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作用,激发农民参与意愿,创新参与形式,形成多元参与路径。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丰富企业参与渠道,推动企业肩负振兴责任,形成多样化的村企合作形式。二是激发社会组织的辅助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与新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社会组织,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的边界和功能,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购买服务力度,搭建桥梁纽带,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三是注重彰显村域特色。乡村振兴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村一品的工作原则,深度挖掘村域自然物质资源、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人际网络,将本地的特色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优势,将造点逻辑下的“盆景”升级为亮丽的振兴“风景”。

第三,建立统一的智能振兴平台,助推科技惠农。坚持“信息引领、科技助力”理念,切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智能化建设。一是建立省级层面的智能振兴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在省级层面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省级乡村振兴局对下级单位智能化和智慧化振兴的指导,助推科技和村庄发展高度融合。二是统一定标。科学合理设置智能振兴平台的行业和技术标准,确保省域内的有序进入、横向互通有无和纵向分级共享。三是制定完善的财政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智能振兴的支持力度,构建智能振兴的融资机制,落实资金扶持、项目配套、贷款融资等优惠政策,提升乡村振兴的智能化水平。引导资金流向财政薄弱地区,助推科技赋权赋能。

第四,构建协同并进机制,激发全要素能量。一是坚持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统筹多方要素渐进式整体推进。坚持要素协同、整体统筹,杜绝“点上好、面上差”“有典型、难复制”等点到为止的盆景打造式乡村振兴,走“串点成线、连片扩面”的振兴之路。二是鼓励各村立足本村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探索。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域施策的原则,鼓励各个村庄自主创新,开创多点开花、协同并进的乡村振兴新局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村域特点、时代特征的乡村振兴模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三是构建精准对口帮扶互助机制。针对经济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的村庄,要建立起精准对口帮扶机制,通过加强业务指导、远景规划等方式,协助提升相对落后地区的振兴效率和水平。

总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应该满怀信心,应国家之需,尽地方所能,集各方智慧,回应群众期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全力以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19CZZ035)、西南财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专项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0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