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灵魂和旗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定位和重大意义决定了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必定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也必然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任务。
为此,我们要带着信仰讲、带着感情讲、带着真知讲,以讲准为第一要务、以讲透为第一标准、以讲实为基本要领、以讲活为基本方法,努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目标。
目次
一、深刻理解《概论》的编写思路和鲜明特征
二、全面把握《概论》的体例结构和教学目标
三、深入领悟“两个相结合”的精髓与范例
四、善于运用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着力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理、法理、哲理
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概论》与其他法学核心课程的关系
七、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概论》与原著原文的关系
八、用心讲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和“情”
文章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9期
编写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法学界教育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导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和全国重点法学院校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法学师生的热盼期待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于2021年金秋出版发行,投入使用。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人民日报》头版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用近1分钟时间专门报道,《光明日报》《法治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国家级报刊即时发布有关消息和评论,各大新媒体平台也纷纷响应、转载和热评。
教材出版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且引发了法学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教育部专门修订发布《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将“概论”作为统领法学课程体系的“第一课”,安排全国600多所普通高校法学专业于2021年秋季学期或2022年春季学期正式开设“概论”课程。
万事俱备,东风待起。如何将这部举全国法学界之力精心编写的重点教材用好、讲好、学好,成为摆在我们法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文将聚焦于此,结合教材编写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就如何用好、讲好、学好《概论》,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深刻理解《概论》的编写思路和鲜明特征
在征求《概论》(送审稿)意见的过程中,特别是《概论》出版发行以来,法学界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概论》作为第一部专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分领域指导思想为内容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坚持科学的编写思路、呈现鲜明的学术特征: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凸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科学总结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鲜活经验、理论成果,充分反映新时代新征程上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工作安排等。
第二,全书自始至终忠实于习近平总书记原著、原文、原意,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做到了原汁原味、不折不扣地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精华、思想精髓、实践精义,在重大提法、重大概括、重大论断、重要论语等方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原著、党中央重要文献中的权威性表述。
第三,注重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在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领悟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了学理概括和阐释,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高度、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
第四,坚持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国家标准,同时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走在前面、立好标杆”的要求,既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习近平法治思想上用功,又在创新教材体系结构、论述方法、表达方式上发力,增强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适用性,是一本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马工程重点教材。
第五,遵循法治人才培养规律和高校法学教材编写规律,准确把握《概论》的教材定位,从高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出发,力求概念表述精准、说理充分透彻、逻辑层次清晰、语言清爽清新、注释引文准确,让广大学生读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并且百读不厌。
《概论》的上述编写思路和鲜明特征,实质上也构成了《概论》的教学标准。如何在教学当中充分体现和展示《概论》的思路和特征,应是授课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问题。
全面把握《概论》的体例结构和教学目标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法治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
为把这个理论体系既合乎其自身逻辑精准简明地展现出来,同时又符合育人规律、方便教学安排、适合学生学习,《概论》编写组经过认真调研和论证,按照从总论到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本体到方法的内在逻辑,在体例上设置了“绪论+三编分论”的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概论》的结构体例,有序推进教学进度;领会《概论》全书及各部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绪论部分,立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基本定位,分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概括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
“绪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知晓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感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大逻辑和鲜明特色,确立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及对这门课程重大意义的理性认知。
第一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以具有解释力、穿透力的新视野新思维新方法,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创新力、引领力、公信力。
本编还密切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伟大实践,着力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新时代实现更大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进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进步的理论旗帜等重大命题,集中论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所具有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本编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政治高位、理论前沿、实践面向、全球视野等维度,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博大精深、内在融贯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的“十一个坚持”。
这“十一个坚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战略思想。本编在精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原著原文原意的基础上,对“十一个坚持”进行了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力图释明每一个“坚持”所蕴涵的时代精神、理论精髓、实践精义以及各个“坚持”之间的逻辑关联,全面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毛泽东思想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谋划和科学部署。“十一个坚持”在逻辑上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第五、六、七章)、战略布局(第九、十、十一章)、重点任务(第八、十二、十三章)、重要保障(第十四、十五章)。
本编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而奋斗的政治意识、理论自觉和实践定力。
第三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科学阐释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发展和安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等重大关系,生动体现出富有时代精神、实践导向和法理智慧的政治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等,实现了法治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历史性飞跃。
本编对此进行了重点叙述和阐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厘清在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上的是非对错,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增强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复杂现象、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深入领悟“两个相结合”的精髓与范例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在于“两个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两个相结合”的典范。
首先,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我国法治建设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的国情、党情和面临的世情。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理论法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