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传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与模式演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1 次 更新时间:2021-09-14 20:20

进入专题: 中国现代化进程  

何传启  

如何理解“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多义词,目前没有统一定义,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是基本词义,指不同字典对现代化的解释;二是理论涵义,指不同理论对现代化的系统阐述;三是政策含义,指不同国家关于现代化的政策解释。根据韦氏词典,英文单词“现代化”诞生于18世纪。中文单词“现代化”出现于20世纪初。现代化科学是采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系统研究现代化现象的一门交叉科学,是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知识的系统集成。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从现象角度看,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形象地说,现代化犹如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跑在后面的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可以掉下来,发展中国家可以赶上去,位置转换有一定规律性。《中国现代化报告》发现,在大约50年里,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其中,发达国家就是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是非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动态变化的。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从内涵角度看,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同时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在18—21世纪末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等;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其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等。21世纪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可以采用综合现代化路径,实现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综合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并持续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和第一次现代化为主、两次现代化并重、知识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为主。


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目标。从政策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被作为一个发展目标。其中,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目标是保持现代化水平;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目标是早日实现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大致有三种水平,一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当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平均实现现代化,达到当年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三是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当年世界前沿水平。


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


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受到世界现代化的巨大影响。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间,目前仍然存在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中叶(1840—1860年)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纪。如果说,16世纪是中国现代化的萌动,17—18世纪是中国现代化的中断,19世纪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那么,20—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从19世纪算起,中国现代化将是一个持续约三个世纪的历史过程(19—21世纪)。


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朝末年(1840/60—1911年)的现代化起步,二是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局部现代化,三是新中国(1949年至今)的全面现代化。


第一阶段,现代化起步。主要包括三次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其中,洋务运动主张制造近代军事装备,建立近代工业,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文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主张。


第二阶段,局部现代化。大致分为三个小阶段: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早期和战争时期。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和现代交通得到发展,北平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被建立,高等学校也有较大发展,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三民主义得到有限推行。日本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


第三阶段,全面现代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根据其特点,可分为三个小阶段。一是1949—1977年,实行计划经济,推进“四化”建设。二是1978—2001年,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重点。三是2002年以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


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其一,人口规模最大。目前世界上约有20多个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2019年中国人口超过14亿,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其二,后发追赶型。英国现代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比英国晚了约100年。其三,发展不平衡。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平衡,工业化优先,城市化滞后,城乡差距大。地区不平衡,东中西部收入差距较大。工业与农业不平衡,长期以农养工,农业发展滞后,工农差距大。2006年取消农业税,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其四,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产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产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其五,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2010年中国人均工业资源的大部分指标低于世界平均值。目前中国已是一个石油净进口国,环境压力引人关注。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演进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民族复兴等。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不断演进。它既反映我们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也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这里简要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演变。


第一个现代化目标: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20世纪50—70年代,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从现代化科学角度看,“四个现代化”实际是四个部门和方面的现代化,是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四个部门和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属于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属于政治领域的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大致属于文化领域的现代化。


第二个现代化目标: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三步走”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从2001年到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新三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01年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第二步,从201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步,从2021年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三个现代化目标: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世纪20—50年代,“建成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到“两步走”战略安排,三者一脉相承,后者有所创新。相对于“三步走”发展战略,“两步走”战略安排有三个创新(图1)。一是把“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细分为20年、15年、15年三个阶段。二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目标,提前到2035年,提前了15年。三是把2050年目标提高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变迁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在不断演变。在起步阶段,属于封建王朝主导的现代化,采用工业化优先模式。在局部现代化阶段,属于集权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沿用工业化优先模式。在全面现代化阶段,目标和模式发生很大改变。这里简要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模式变化。


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和“两步走”战略安排,从1980年到2050年中国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20年(1981—2000年)、中20年(2001—2020年)和后30年(2021—2050年)。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的研究和建议,中国可以采用综合现代化路径。根据世界现代化的规律,综合现代化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为主、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知识化为主。1980—2050年中国现代化的三个阶段与综合现代化路径的三个阶段大体重合。


第一阶段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工业化为重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20年,大致属于综合现代化第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和第一次现代化为重点,并启动信息化和环境保护。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工业化。同时,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高技术和信息化浪潮日趋高涨。198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1986年中国推出高技术发展计划,同年召开全国信息化问题讨论会,探讨中国信息化的道路。90年代,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进展,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


第二阶段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四化”同步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中20年,大致属于综合现代化第二阶段。主要特点是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取得巨大成就。在此期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要素已被采用,属于两次现代化并行、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97年中国科学院完成和提交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1998年,国务院设立信息产业部,全面推进中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批准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而,揭开中国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篇章。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20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工业化基本完成,全国平均达到初等发达水平,部分地区已达到发达或中等水平。


第三阶段模式:建议以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和以知识化为重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后30年,大致属于综合现代化第三阶段。主要特点将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知识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为重点,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根据现代化规律和我国国情,全国平均将进入综合现代化的第三阶段,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以经济质量和环境质量为支撑,三个质量一起抓。同时,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初等发达地区可采用生活质量和经济建设两者并重的发展模式;较不发达地区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缩小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进入专题: 中国现代化进程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54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网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