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儒:论禅宗与默照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24 次 更新时间:2021-08-27 11:47

进入专题: 禅宗   默照禅   佛学  

魏道儒  


两宋之际是中国禅宗经历的又一个大发展阶段,几种成熟的禅法体系最终形成。特别是曹洞宗僧人正觉倡导和完善化了默照禅,为注重坐禅的传统提供了完备理论,为宋代禅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默照禅不仅风靡禅林,而且在士大夫中引起强烈反响。

一、默照禅与注重坐禅的传统

正觉(1091—1157)是隰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隰县)人,少年出家,后师事曹洞宗僧人丹霞子淳(?—1157),成为后者的传法弟子。从建炎三年(1129)开始,他住持明州天童寺(在今浙江宁波),直到逝世。正觉在天童寺大力倡导默照禅,随他学禅的人往往数以千计,使天童寺成为宋代禅宗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正觉逝世后不久,宋高宗诏谥“宏智禅师”号。

默照禅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静坐,把静坐守寂作为证悟的唯一方式,作为明心见性的唯一途径。正觉倡导默照禅是身体力行的,他“昼夜不眠,与众危坐,三轮俱寂,六用不痕”[1]。进入正觉住持的天童寺,便会见到“禅毳万指,默座禅床,无謦咳者”[2]。这种重视坐禅的主张与慧能以来的南宗思想是相违背的。

禅宗在形成之初就对坐禅有不同的认识。唐代神秀和慧能对坐禅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主张坐禅,以慧能为首的南宗则反对执著于坐禅,主张在行住坐卧之间随时随地体验禅境。随着北宗的衰亡和南宗的兴盛,南宗的一些著名禅师进一步发挥了慧能的思想,贬抑坐禅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南岳怀让和马祖道一师徒的“磨砖作镜”一则公案,更是提出了“坐禅岂能成佛”的诘问,对执著于坐禅形式给予彻底否定。主张不拘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体会禅境,已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正觉祖述慧能的禅学,但是他又强调坐禅形式,这的确与慧能的主张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象有些学者提出的,默照禅是向北宗的回归,恰恰相反,正觉在禅学理论上依据着慧能的思想,即便在注重坐禅形式这一点上,也是继承了南宗内部的一些禅学支派,并没有在理论上向神秀北宗靠拢。

由于慧能以后的一些著名禅师极力反对执著于坐禅形式,致使许多学者忽视了南宗内部还有一些禅师注重坐禅的现象。其实,贬抑坐禅与注重坐禅是南宗内部始终存在的两种并行的思潮,只是后一种思潮在正觉之前不占主导地位而已。当道一接受“坐禅岂能成佛”的诘问时,与他并列为南宗一大派的石头希迁门下就不乏重视坐禅者。其中石霜庆诸(807—888)尤为著名。“师止石霜山二十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如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3]庆诸以注重坐禅闻名,引起了唐僖宗的重视。僖宗曾“遣使赍赐紫衣”[4]。庆诸重视坐禅虽然在形式上有悖于慧能的禅法而与神秀的禅法有相似之处,但在思想实质上却是坚持着慧能的禅法理论。神秀主张坐禅,是要观“心”、观“净”相,他没有把般若空观完全贯彻到自己的禅法中去。慧能则坚持般若空观理论,认为并没有一个可供在坐禅过程中观想的“心”或“净”相。所谓“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即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5]神秀和慧能在坚持佛性本有,人心本觉这方面是相同的,但在坚持般若空观思想方面却存在着差异。庆诸虽然重视坐禅,但他对坐禅的理解是承袭慧能的思想而不是承袭神秀的思想。庆诸并不是通过坐禅来观心、观净。他有一种通过静坐来体悟般若空义的模糊主张。“问:佛性如虚空如何?师曰:卧时即有,坐时即无”。[6]我们从“佛性如虚空”的问话中可以看到,庆诸完全不主张有所观的对象,他是要通过坐禅体验般若实相。庆诸对此还没有展开论述,还没有给注重坐禅形式提供完备的理论依据。而正觉的默照禅,则完成了这个任务。当不仅坚持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而且也坚持般若空观理论时,注重坐禅在南宗禅法体系内才具有存在的理论上的合理性,正觉的默照禅正是沿着这种思维路线前进的。

正觉倡导静坐守寂的默照禅,也与他前期的参禅经历有关。他从受戒之初就重视坐禅,他“自幼得戒,坐必跏趺,食不过午”[7]。他的所谓“入道”就是从坐禅开始,“师初以宴坐入道”[8]。他接触的第一位著名曹洞僧人法成就以喜好“枯木禅”闻名,因而被称为“枯木法成”。对正觉禅学思想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子淳,他也是一位重视坐禅的僧人。子淳于政和五年(1115)在唐州大乘山对众僧人说:“诸人时中快须休歇去,准备他去,把今时事放尽去,向枯木堂中冷坐去”[9]。所谓枯木堂指禅堂,禅僧在禅堂静坐时身如枯木,求静求寂,所以叫枯木堂。因此,默照禅强调守静守寂,重视坐禅形式,乃是继承了南宗内部一些禅师的传统,它代表了南宗内部不同于贬抑坐禅形式的一个支派。

二、默照禅的空幻体验

到两宋之际,禅宗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正觉在此时倡导的默照禅具有集禅学发展之大成的性质。他不仅吸收了慧能以来禅宗的心性理论和般若理论,而且突出了“返观内照”的思想,从而形成完备的禅法体系。

禅宗所谓的“心”,既是宇宙之心,又是个人的本心,还是真如、佛性、如来藏等的同义词。它兼具本体论、认识论和解脱论的三重意义。同时“心”本身又是非有非无,离言绝相,不能以语言来描述,不能用思维来把握。正觉的默照禅继承了禅宗关于心性的传统说法,并且突出强调心的“虚空”特性,把成佛的关键归结为“空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派生物,都是心的显现,所谓“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10]。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一切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用思维来把握的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的形成和毁灭都取决于心,“十方法界,起自一心;一心寂时,诸相皆尽”。因此,只要心空,那么就一切皆空。

参禅的目的在于超脱生死轮回而达到解脱,这是禅宗各派的共同认识,“参禅一般事其实要脱生死,若脱生死不得,唤什么作禅?”[11]这种脱生死的关键就在于“心空”。因为其所以有地狱天堂这种种现象(诸法),关键在于人们的心有活动,心念皆无,也就没有地狱天堂,也就无所谓生死轮回。“若是一切念尽也,无天堂到你,也无地狱到你”。[12]

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禅宗经常提到的话题,所谓自己的本来面目,与本心佛性是同义语。正觉把自己的本来面目视为“空心”,“直须歇得空空无相,湛湛绝缘,普与法界虚空合,个是你本身。”[13]达到空心,也就是达到了成佛:“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若心地下空寂,便是及第底时节。”[14]

“空”是心的特性,也是法界、真如、佛性的内在本质,也是自我修行的最高境界。但是“空”是空而不空,是灵妙的体现。“一切法到底其性加虚空,正恁么时却空它不得。虽空而妙,虽虚而灵,虽静而神,虽默而照。”[15]心本身是空而不空的,心本身并不是不存在,它只不过是离言绝相而已。由于人们为世俗妄念所缠绕,心不能空,以至于陷入生死轮回之中,因此,空心的过程就是去诸妄缘的过程,就是修习默照禅的过程。

正觉指出:“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得处不属情,须豁荡了无所依,卓卓自神,始得不随垢相。个处歇得,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16]通过静坐默究,即通过修习默照禅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外不被因缘流转”,其二是“内无攀缘之思”,也就是要从思想上排除一切来自世俗世界的干扰,达到没有思维活动,没有主观追求,甚至连任何感受都不存在的境界,这就是所谓“休歇处”。这被认为是诸佛诸祖所体验的极境,“诸佛诸祖无异证,俱到个歇处。”[17]

正觉所讲的“空心”、“休歇”,实际上就是要把整个现实世界“空”掉,所谓“默默蒲禅,空空世缘”[18]。他是以空心、休歇来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从而肯定一个以实相佛性等为名的彼岸世界的存在。通过空心,排除了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内在的干扰,既没有对现实社会的追求,也没有对现实社会的感受,的确心如死灰。这样,默照禅就把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的手段归结为自我心理调节,归结为静坐中的空幻感受。正是这种空幻体验被认为是个人和世界的本来面目,被认为是诸法实相或佛性的显现。

正觉不仅用从子淳那里接受来的“休歇”之说来说明“空心”,而且以“默照”来论证这种空幻体验。正觉所作的《默照铭》全文只有288个字,却是对默照禅思想的总结,这里讲了默与照的关系,还讲了默照禅所要体验的境界。

“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19]“离微”是指法性的体用,法性与真如、实相、法界、涅槃等是异名同体。它们的体(离)便是“空”,“微”是法性之用,也就是般若智慧。因此,默照禅要“彻见离微”,就是要通过默与照的两个方面来直观体验诸法实相,达到成佛目的,正觉对默与照分别作了论述。

所谓“照”是指般若智慧的观照,这种般若观照同时也就是自我观照,是心无所住,什么都不思考的精神状态。这种“返观内照”的说法是受了僧璨的影响,据称是禅宗三祖的僧璨曾著《信心铭》,其中说:“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20]正觉的默照禅正是吸收了这一思想,提出“隐几虚心还自照,炷香孤坐绝它思”。[21]同时,正觉还从理论上对“照”作了阐述。

他认为“灵然独照,照中还妙”[22]。“照”是没有特定的观照对象的,实质上是本空的心的自我观照。不仅如此,在自我观照之时,观照的主体和客体都“寂灭”了。“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你自己。若恁么桶底于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作么生是尽不得底?”[23]因此,所谓般若观照,所谓自照,不仅要求坐禅者什么都不去思考,而且要求修禅者自己也要融入“空”之中,即“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达到了这种一切皆空的境界,也就是证悟成佛了(即桶底于脱去)。因此,正觉的默照禅实际上就是通过静坐排除思维活动,消除任何欲望,消除任何感受,从思想上达到泯灭物我、泯灭主客对立的目的,达到直观体验空幻的境界。

从“默”与“照”的关系上讲,静坐守默与般若观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体验般若实相,获得最终的觉悟。正觉指出:“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浑成剩法。默照理圆,莲开梦觉。”[24]如果不守静默,即不坐禅,那就无法用般若观照,无法体验无差别的空的境界。相反,如果只是默然静坐,不知道“空心”,也就是不用般若观照,那么坐禅本身也就毫无用处。

只有把“默”与“照”结合起来,才能体验诸法实相,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最终获得“觉”悟解脱。因此,强调静坐守寂,追求对空幻感受的直观体验,就是正觉默照禅的两个本质特征。


注释:

[1]《正觉宏智禅师塔铭》。

[2]《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九。

[3]《景德传灯录》卷15《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

[4]同上引

[5]敦煌本《坛经》第18节。

[6]《景德传灯录》卷15《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

[7]《正觉宏智禅师塔铭》。

[8]《正觉宏智禅师塔铭》。

[9]《丹霞子淳禅师语录》。

[10]《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5.

[11]《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5。

[12]《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5。

[13]《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5。

[14]《洪志正觉禅师广录》卷5。

[15]上引均见《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5。

[16]《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6。

[17]《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6。

[18]《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7。

[19]《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

[20]《五灯会元》卷1。

[21]《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7。

[22]《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

[23]上引均见《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5。

[24]《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

[25]《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9。

[26]《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7。


原载《人文杂志》。


    进入专题: 禅宗   默照禅   佛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25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