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脱贫攻坚
有鉴于此,目前需要抓紧研究低收入人口识别标准和帮扶政策,然后区分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明确目前特殊政策的过渡期限,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预期。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扶贫特殊政策向常态化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的过渡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该调整优化的没有调整优化,这样不仅会陷入“福利陷阱”,而且不利调动最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二是该延续的不延续,该加强的不加强,采取“脱包袱”的态度,弱化对脱贫户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支持力度,这样做也是十分不对的,搞不好会使脱贫攻坚成果得而复失。
总之,“十四五”期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一定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
务抓紧抓好。
(三)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首先要明确识别标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与分层管理的精准帮扶机制。要把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明确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识别标准,把目标群体筛选出来。
国际国内划分低收入人口或贫困人口一般有3个办法。
一是按照每人每日摄入的热量或恩格尔系数划分,如我国1986年第一次制定的206元的贫困标准,即是按每人每天需摄入最低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折成收入计算的;1965年美国制定贫困标准,则是按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上的标准折算成当年收入制定的。
二是按照居民平均收入或居民收入中位数的一定比例来划分,其中,选择中位数有利于消除过高极值引起的偏差,更接近人们的直观感受。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即分别将居民收入中位数的60%和50%作为相对贫困标准。
三是采用多维指标确定划分标准,即以收入指标为主,同时,综合考虑家庭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等指标划定低收入人口。如我国在脱贫攻坚阶段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采取的这个办法。
此外,还有人建议将低收入人口线与目前的农村低保线两线合一,作为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标准。
统筹考虑我国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及低收入人口帮扶的需要与可能,有两条建议:一是鉴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建议将城乡低收入人口识别标准分开来处理;二是建议将农村居民收入中位数的45%作为低收入人口的识别标准。以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204元计算,45%的低收入线为6842元,对应的农村人口约8000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约为10.5%。这条线相当于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标准约4000元的1.7倍和当年农村平均低保标准5247元的1.3倍,既拉开了差距,又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同时,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在明确农村低收入群体识别标准的同时,要抓紧制定帮扶政策,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类型、困难原因、困难程度等开展帮扶工作,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要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定期检查和动态调整机制,使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常态化。
(该文系杜鹰2021年4月23日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基层校友论坛上的演讲,略有删减)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 2021年第6期)
进入专题: 脱贫攻坚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