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张君劢
[53]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7页。
[54]同上书,第141页。
[55]同上书,第153页。
[56]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1932年6—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57]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75—376页。
[58]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64页。
[59]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1932年6—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60]张君劢:《中国国家社会党宣言》(1938年4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8—49页。
[61]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35页。
[62]同上书,第227—228页。
[63]同上书,第199页。。
[64]在德国留学的杨一之1934年就说过:“就国社党纲领来说,前一半讲的是种族主义,反犹主义,而后一半却是社会主义。”(朱伯康:《怀念老友杨一之教授》,载冯静编:《理性的追求——杨一之著述选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54页。)
[65]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24页。
[66]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31页。
[67][德]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 一部新的历史》(1998)上册,第333页。
[68][英]斯蒂芬F 科恩:《布哈林政治传记(1888—1938)——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1973),徐葵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514页。
[69][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2002),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183页。所谓“40年”,是指沙俄1913年粮食总产量为8600万吨,苏联1953年为8250万吨。参见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70]杨一之:《苏联的党狱》(1937),冯静编:《理性的追求——杨一之著述选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71]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40页。
[72]同上书,第249—250页。
[73]张东荪:《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第47页。
[74]张君劢:《民主社会党政纳释义及<再生>周刊编者的话》(1946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页。
[75]张君劢:《民主方法——中国民主社会党政纲释义之一》(1947年2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76]张君劢:《二十余年来世界政潮激荡中我们的立场》(1946年3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77]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1947年),翟志勇、周林刚编:《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78]张君劢:《民主方法——中国民主社会党政纲释义之一》(1947年2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79]张君劢:《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9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80]同上书,第202、203页。
[81]同上书,第204页。
[82]同上书,第203页。
[83]同上书,第205页。
[84]同上书,第221页。
[85]张君劢:《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9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页。
[86]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1946年5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87]张君劢:《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要》,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88]唐君毅:《从科学与玄学论战看张君劢先生的思想》(1976年3月),《中华人文与当代世界》补编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8页。
[89]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1948年6—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113页。
[90]张君劢:《民主社会党的任务》(19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页。
[91]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1948年6—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92]张君劢:《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1948年10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页。
[93][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本初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4页;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版序言的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65—566页。
[94]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95][德]赛巴斯蒂安·哈夫讷:《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德意志国》(1987),周全译,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9年版,第91页。
[96][德]恩格斯:《卡·马“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895年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5、610页。在同时期的“英国的选举”及1886年为《资本论》写的序中,恩格斯都一再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97][德]恩格斯:《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1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3页。
[98][德]爱德华·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与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殷叙彝编:《伯恩斯坦文选》,第276、274页。
[99]同上书,第158页。
[100]同上书,第174页。
[101][德]爱德华·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与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殷叙彝编:《伯恩斯坦文选》,第175—176页。
[102]同上书,第335页。
[103][德]爱德华·伯恩斯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18980),《伯恩斯坦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40页。
[104]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1948年6—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105]张君劢:《我之哲学思想》(1953年6月),张君劢著、程文颐编:《中西印哲学文集》上,第60页。
[106]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93—394页。
[107]张君劢:《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1948年10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149页。
[108]张君劢:《国宪议》(1922),翟志勇、周林刚编:《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109]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3—154页。
[110]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1947),翟志勇、周林刚编:《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111]张君劢:《国宪议》(1922),翟志勇、周林刚编:《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112]张君劢:《悬拟之社会改造同志会意见书》”,张君劢著、程文颐编:《中西印哲学文集》上,第312、315页。
[113][德]爱德华·伯恩斯坦:《什么是社会主义》(1918年12月28日),殷叙彝编:《伯恩斯坦文选》第458页。
[114]张君劢:《赖斯几学说概要》,张君劢著、程文颐编:《中西印哲学文集》,第257—258页。
[115]张君劢:《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1948年10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150、150页。
[116]张君劢:《20年来世界政潮激荡与我们的立场》,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社会民主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117]张君劢:《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1948年10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社会民主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118]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78—379页。
[119]蔡和森:《给毛泽东——共产党之重要讨论》(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8页。
[120]周恩来:《致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16日),《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8页。
[121]《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宣言》(1930年8月14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58页。麦克唐纳尔指英国工党创始人Jaimes McDonald Ramsay(1866—1937)。
[122]勉巳:《新德意志之将来》,北京:《晨报》1919年2月21日。引自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123]参见许文堂:《中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建与没落 1924—193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所引孙倬章、大鸣文句亦见该文。
[124]《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125]陈独秀:《我的根本意见》(1940年11月28日),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第560页。
[126]陈独秀:《给西流的信》(1940年9月)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第555页。
[127]陈独秀:《我的根本意见》,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第560页。
[128]参见夏征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此文后收入《夏征农文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9]许纪霖:《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载广州:《开放时代》2002年第1期,第52页。
[130]“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六、七年代由“欧洲共产主义”提出、八十年代又为东欧国家改革时借用的概念,它介于“英美式资本主义”与“苏联斯大林体制”中间,基本上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义。与此不同,1990年代,英国“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介于“保守党/自由主义/右翼”与“工党/社会主义/左翼”之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中间”也介于“基民党/自由主义/右翼”与“社民党/社会主义/左翼”之间,易言之,它们都介于社会民主主义(早期的“第三条道路”)与“新自由主义”(右翼)之间,以自由、公正、责任和国际主义为基本价值观念,所以比早期的“第三条道路”更偏向右翼。参见殷叙彝:《“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义的国家理论》,《民主社会主义论》,第144—158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85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