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必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8 次 更新时间:2021-06-25 23:01:09

进入专题: 十九大   社会治理   协同共治   治理体制   治理能力  

江必新 (进入专栏)  

  

   [摘  要]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正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关键词与方法论,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展望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新目标应定位于迈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相协调的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达致与全面依法治国相匹配、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水平,使社会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关键词]社会治理;协同共治;治理体制;治理能力;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18)01-0023-07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不仅对过去5年的社会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而且明确指出了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不仅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做出新的部署。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我国社会治理的历史成就和成功经验,前瞻中国新时代在社会治理方面面临的使命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背景与发展脉络

   从新中国成立到目前的60多年的历程中,新中国的社会治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从政府管制到社会管控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6年,我国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高度整合,呈现出国家—社会一体化特征。与这一阶段的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应,我国社会呈现出“政府管制”的特点,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和管控型社会管理体制。[1]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确立,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逐渐从国家体制中相对独立出来,社会综合治理开始被广泛提及,我国的社会治理进入了社会管控阶段。

   (二)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

   2004年以后到2012年,我国社会治理进入“社会管理”阶段。2004年,中央首次将提出社会管理议题,将其作为顶层设计的重大任务加以部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0年,全国确定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并制定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指导意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这一时段我国认识和实践社会建设工作的关键词和方法论。

   (三)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

   十八大以来,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治理得以确立和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并指明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抓手。要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社会治理”这一新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献中,取代了过去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法,并且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社会建设在顶层布局上进入崭新阶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反映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范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明显不同,意味着社会治理由过去政府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变为政府与各类社会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体制,凸显了公众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这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处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所取得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其后,党中央对加强治理、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社会治理格局得以明确,社会治理思路越来越清晰,社会治理效能日益得到彰显。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改革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益于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升级及相关制度安排所拓展的新格局,受益于技术进步为治理创新开辟的新空间,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中国的社会治理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为重点,着力推进合作共治

   十八大以来,无论在社会治理的顶层规划还是在具体实践中,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立。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保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是党的领导权能的核心表现,也是党的领导责任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扎实推进,被视为“最大的社会治理”。[2]重大举措环环相扣,“老虎”“苍蝇”一起打,不仅提升了党的领导效能,刹住了歪风,伸张了正气,赢得了党心民心,还通过党风政风的好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健康发展。针对群团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群团组织,使群团组织更有效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党的建设覆盖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各个城乡基层,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些措施,对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合作共治的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是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社会治理中的短板和难点。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清理、规范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办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致力于建立新型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自主运行、有序竞争、优化发展。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实行购买服务机制,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风险评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效果。各类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了表达社会诉求、推动社会整合、承担政府管理部分职能、联系社会与政府等方面的作用。在2016年的G20峰会期间,浙江省3.5万余个社会组织组成230余万人充分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共建共享成为新常态。[3]

   (二)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追求,妥善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聚焦保障与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社会治理在内的国家各项建设突出显示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以及一切由人民检验,得到切实彰显和有效落实。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13年至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5564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第二,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大力实施扶持就业、促进创业,全面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了社会创造力,就业创业人员稳定增加,近4年来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为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单位双轨的坚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养老金并轨改革。国家进一步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制定和颁布了《慈善法》,助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构建了包括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住房公积金等在内的住房保障体系。第五,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着力推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各地普遍清理“散、乱、污企业”,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公共服务为抓手,夯实社会治理源头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提升全社会公平水平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制度安排,并透过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整体福祉提升。其一,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二,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现代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得到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机制得以破除。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致力于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其三,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人口发展战略,颁布 “二孩”政策,构建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积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其四,十八大以来,国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户口性质区分;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市民化,“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并据此享受所在城市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和各项便利。

   (四)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以国家安全体制为基石,健全立体的公共安全体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确立了总体安全观思想: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国家发展”,又要重视“国家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这是我国会治理思想领域的重大创新。为了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党中央决定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和《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修订并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已经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平安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围绕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江必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十九大   社会治理   协同共治   治理体制   治理能力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128.html
文章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