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中国理论建构的“源”、“转”和“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02 次 更新时间:2021-06-04 11:55

进入专题: 理论建构  

徐勇(华中师大) (进入专栏)  


前不久参加了《文史哲》创刊70年纪念和学术讨论会,直接感受到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杂志回信是一个标志,反映了对中国理论建构的热切期待。

我想结合我们的工作谈三个字,这就是“源”、“转”、“流”。

“源”就是理论的来源。

任何理论都有源头活水。中国理论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黑格尔认为:“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必然有其自已内生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底色,也成为理论的源泉。但在相当长时间,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底色和根基还缺乏深入的理解,从而出现了一些曲折。比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后来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中国的历史根基,不得不废除,实行家庭承包制。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形成中国道路。近代以来,中国由地域性国家进入到一个相互联系和依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遭遇挑战,但吸取外国文明成果,同时又以中国历史和国情为基础,形成中国道路,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中国理论提供了源头活水。

我们学校的政治学人经过努力形成田野政治学的路径,其根本特点便是通过持续深入的田野调查,从中国田野大地汲取理论源泉。正是将田野调查作为基本功,使我们得以不断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转”就是将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转换为中国理论。

中国特殊的历史进程表现为实践先行,理论准备不足或者理论研究滞后。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没有弄清,出现了重大失误。由于理论研究滞后,造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西方率先现代化,在思想理论上处于先行地位,根据“先占原则”,居于思想支配地位。后来者势必受其规范和影响。中国有着独特的文明,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缺乏理论建构,难以提升到理论层面而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如世界上长期流行的是“部落制”、“村社制”、“庄园制”,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却缺乏一个基本的农村制度。不是没有,而是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田野政治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学术路径,不仅在于田野调查,还在于对事实经验进行提炼、加工,实现理论化。调查仅仅是取得发言权,理论才能取得话语权。我们从中国事实和经验基础上将长期以来的日常生活用语“一家一户”加以理论论证,提出了“家户制”的概念,建构起相应的理论体系,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种农村基本制度,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底色。这是一种基于中国事实和经验建构的原创性理论。

“流”就是对原创性理论加以传承。

西方社会科学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由于学校、研究机构、出版物、传播体系的设立,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化的知识生产线,可以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知识产品。由于理论建构的先占原则,他们处于理论的源头和上游地位。中国学者在接受其知识产品时,只能成为理论的源流和下游地位,习惯于“跟着说”,而难以“自己说”。如中国出现政治协商会议时,哈贝马斯还只是一个年青人,但由于他提出了协商理论,反而使其成为协商理论的鼻祖。这一理论到中国来时已是第五个层次了。西方的知识生产线上不断再生产出新的知识产品,我们去接受、去追逐,结果我们自己的理论得不到传承,处于“无根”和“无学脉”的境地。当今中国之所以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重要原因是缺乏自己的理论源头,缺乏因为传承而带来的积累。而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构、成熟和传播,都是数代人不断努力和积累而成的。

应该看到,与西方相比,中国社会科学原创生产能力还不足。即便如此,因为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国的学术理论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色。但是,这种风格和特色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如近几年,在“双一流”建设中,片面理解“世界一流”和学术前沿,以为在外国刊物发表文章就是前沿成果。从文科看,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说理科刊物“science”和“nature”可以称之为世界一流刊物,那么,文科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的世界一流刊物。况且,就是国外刊物也是分级的。我听说有人一年可以在SSCI收录刊物发表7篇文章(有人插话,一年发10多篇)。同时,各种学校、各个专业也有自己特色,不宜一个标准。

我们学校的农村研究长期坚持实地调查,开始形成田野政治学的路径,有了一定的特色,也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与其他一流大学的政治学一流学科相比,“国际化”不是我们的优势。一流大学有不少直接从世界名校毕业的博士,这是我们的短板,而且是我们永远难以超越的短板。我们要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在具体学术路径上要有所比较和选择。对于田野政治学来说,田野调查是根本,基于田野调查的原创理论是特色。这是数十年努力形成的一种路径,包含着无数人的心血,也需要后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现在只是一个开头,如果偏离这个方向,片面追逐“国际化”,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前行,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就会失去。

我们华中师范大学12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过去我们学校曾经出现过一批大师,但在当下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尽管过去有一些理论建构,但由于缺乏传承,很快断流了。这是我们今天要深刻反思的。没有传承很难有创新,没有积累很难有特色!


进入 徐勇(华中师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理论建构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84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