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停:统筹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1 次 更新时间:2021-05-16 08:22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  

左停  


2020年末,我国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在摆脱绝对贫困或极端贫困之后,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城乡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主要在农村。因此,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项长期和重要的任务。

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救助工作要从乡村振兴的五大任务角度来统筹谋划。

第一,社会救助助力产业兴旺。社会救助中的一些专项救助如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可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留守人口的服务也可为产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第二,社会救助服务应该是乡村宜居生活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农村社区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残疾人基本服务的可及性,还要加大欠发达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覆盖面,继续完善危房改造等住房救助政策,推进乡村生活宜居化。第三,需要发挥和弘扬乡村扶贫济困、孝老慈善等传统文化的作用,支持各地建设幸福大院等社区互助项目,建设文明乡风。第四,社会救助涉及百姓切身利益,要把社会救助资源和服务的充分性、公平性和有效供给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和指标。第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农村一些困难群体无法依靠自身工作获得足够的收入,社会救助应该不断提升救助水平,确保这些人生活无虞。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研判与预警机制

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状况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一是低收入人群的生计系统具有脆弱性,二是低收入人群所处的风险环境会恶化他们的生计状况,三是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范和风险缓解机制,因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三者共同作用,会导致生活困难、甚至贫困。

应以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数据体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体系等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教育、就业、健康的变动状况、家庭收支以及地方社会经济景气和风险状况等。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系统调查,并对有关信息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建立预警发现机制。要充分利用民政、扶贫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针对较大可能性、较大危害性的风险和较大影响的变化,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介入,不让小问题变成规模性问题、暂时性困难变成长期贫困。

构建分层分类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适度扩大政策覆盖面。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

二是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

三是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困难人口费用代缴政策,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

四是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五是发挥好临时救助积极预防的功能作用,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六是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图片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转自:《中国社会报》2021年5月12日第3版)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49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