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最后,揭示人类共同价值问题上“抽象主义”立场的虚伪性,直面人类现实的生存情境以及生活世界,确立人类共同价值的立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作为生存与生活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理据之自我诠释,一定根植、生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对此一领域人类文化、伦理与道德生活之公共性难题的理智应对。这其中至为关键的努力,在于培育具有世界公民胸襟和气度的现代公民,着力实现公共理性与公共性实践的共融。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性趋势,进入21世纪,人类文化、伦理与价值观理解和观照意义上“国家本位”的国际秩序,开始让位于“人类本位”的全球秩序。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自助原则”与“自我保存”的道德,那么后者所体现的则是“互助原则”与“互惠互利”的道德。如此,国际社会在道德文化观念上出现了相互合作、共同建构的“自为”状态。(17)道理在于,西方社会启蒙以来所谓民族—国家的理念建制和实践的神话,正遭遇解构和破灭。因为真实的人类历史向我们昭示了客观事实,所谓“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由国际体系建构而成的”;而所谓“自助体系,是因为国家在安全方面的自私考虑造成的,不是因为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甚至“导致产生无政府体系结构和逻辑的,不是无政府本身,而是文化结构”。(18)
综上,着眼人类整体性意义的生存利益,道德共识与共同价值的确立,不是在展示一种无视现实的纯粹思想的姿态或者抽象的理论性诉求;而是要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价值观与生活理想选择和践履问题上的明显偏执,寻求全人类“共处于一体”的生活与交往艺术,并通过典范引领的力量,尝试在这一过程中,促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之间实现实质性的交流与融通,体验到平等、尊重意义上人之为人的体面、尊贵,共同营造一个繁荣、稳定、安宁、祥和的美丽新世界。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第49页。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第5页。
④刘朝武:《“道德共识”困境的现代性及其消解》,《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⑤陈真:《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学术月刊》2008年第12期。
⑥Louis P.Pojman,Ethical Theory: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 USA,1995,p.15.
⑦参见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⑧参见王晓丽:《超越道德相对主义:生成性思维中的道德共识》,《学术研究》2105年第8期。
⑨Joseph S.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⑩[英]芬巴尔·利夫西:《后全球化时代:世界制造与全球化的未来》,王吉美等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第29页。
(1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12)参见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27632707.htm,2015年3月29日。
(13)周宗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实践与时代价值》,《学习时报》2019年3月29日。
(1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1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379页。
(16)赵汀阳:《天下秩序的未来性》,《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17)参见余潇枫:《伦理视域中的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
(18)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0,18,309.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