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57)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8)周祥森:《客观世界与文本世界的交锋——对新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评论的评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张立达:《评蒋大椿和吴英、庞卓恒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59)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陈先达:《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马捷莎:《“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
(60)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陈先达:《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
(61)马捷莎:《“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
(62)王锐生:《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3)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64)周祥森:《客观世界与文本世界的交锋——对新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评论的评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张立达:《评蒋大椿和吴英、庞卓恒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65)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庞卓恒:《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一大成就和一大教训》,《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
(66)马捷莎:《“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
(67)王锐生:《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8)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69)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70)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71)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72)王锐生:《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73)王锐生:《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74)马捷莎:《“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4期。
(75)何兆武:《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田昌五:《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马克垚:《说封建社会形态》,《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76)邹兆辰、江湄:《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发展——访林甘泉研究员》,《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于沛:《关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道路研究的再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卢钟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与历史发展阶段性问题》,《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李根蟠、张剑平:《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古史分期讨论——李根蟠先生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77)于沛:《关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道路研究的再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78)魏光奇:《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9)隽鸿飞:《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80)何爱国:《人的依赖、独立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解读》,《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81)王占阳:《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82)冯天瑜:《马克思的封建观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83)侯树栋:《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84)李根蟠:《略谈马列主义的封建观与社会形态》,《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5212.html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