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24]释太虚著:《我的宗教经验》,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2卷,第305页。
[25]释太虚著:《太虚自传》,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31卷,第199页。
[26]太虚大师在另一个地方也说:“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释太虚著:《我的宗教经验》,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2卷,第306页。)
[27]释太虚著:《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卷,第330页。
[28]释太虚著:《太虚自传》,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31卷,第199-200页。
[29]当代佛学大德陈兵先生认为太虚大师这次证悟“相当于禅宗所谓破重关境界”。(陈兵:《佛法真实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30]释太虚著:《我的宗教经验》,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2卷,第307页。
[31]释太虚著:《人生观的科学》,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37页。
[32]释太虚著:《佛法建立在果证上》,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08页。
[33]趣识立场即以分别识为基础和归趣的立场,趣智立场即以无分别智为基础和归趣的立场。(详参冯焕珍著:《论佛教本怀的佛陀圣教研究》,见《经藏游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65页。)
[34]释太虚著:《佛法建立在果证上》,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07页。
[35]释太虚著:《佛法建立在果证上》,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6卷,第312-313页。
[36]释太虚著:《再议<印度之佛教>》,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8卷,第49-50页。
[37]详见释太虚著:《真现实论·宗依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1卷,第115-117页。
[38]释太虚著:《真现实论·宗依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1卷,第117-118页。
[39]详见无著菩萨著、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成宗品》《大正藏》第31册,第591页上-593页上。
[40]释太虚著:《中国佛学与青年》,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7卷,第71-72页。
[41]释太虚著:《佛学概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58-59页。
[42]又见释太虚:《甚么是佛学》,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卷,第215-218页。
[43]释太虚著:《优婆塞戒经讲录》,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7卷,第25页。
[44]释太虚著:《救世军序言》,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31卷,第374页。
[45]释太虚著:《佛法救世主义》,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112-113页。
[46]释太虚著:《佛法救世主义》,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114页。
[47]释太虚著:《佛法救世主义》,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115页。
[48]释太虚著:《佛法救世主义》,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115-116页。
[49]释太虚著:《佛法救世主义》,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118-119页。
[50]释太虚著:《佛法救世主义》,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120页。
[51]释太虚著:《佛法救世主义》,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5卷,第121页。
[52]佛陀在《阿含经》中已指出大小乘的区别,如《增壹阿含经》卷一《序品》说:“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大正藏》第2册,第550页下)同经卷十《劝请品》说:“善逝有此智,质直无瑕秽,勇猛有所伏,求于大乘行。”(《大正藏》第2册,第595页中)又卷十八《四意断品》说:“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为四?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大正藏》第2册,第640页上)
[53]太虚大师的《大乘宗地图释》民国二十年(1930)才讲于柏林寺,但所讲之图却制于民国十二年(1923),时间上与其第二期判教思想有交叉。
[54]太虚大师依巴利语系佛教传说,主张释迦牟尼降诞于公元前623年年,灭度于公元前543年,(参释太虚著:《佛教纪元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31卷,第23-27页。)这也是“世界佛教徒联谊会”1950年规定的释迦牟尼生卒年。
[55]参释太虚著:《我怎样判释一切佛法》,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33-451页。
[56]《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大正藏》第10册,第266页中。
[57]《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藏》第12册,第219页中。
[58]《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大正藏》第9册,第6页上。
[59]《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大正藏》第9册,第8上。
[60]《大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大正藏》第12册,第383页上。
[61]释太虚著:《佛学概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1页。
[62]缘觉断烦恼虽较声闻深,但与声闻一样未断俱生我法二执,故可合称小乘。
[63]释太虚著:《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396页。
[64]《十善业道经》,《大正藏》第15册,第159页上。
[65]释太虚著:《佛学概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5页。
[66]参释太虚著:《佛学概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1-45页。
[67]这一点太虚大师亦曾道及。(参释太虚著:《佛学概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5-46页。)
[68]释太虚著:《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397页。
[69]参释太虚著:《佛学概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157-158页。
[70]参释太虚著:《我怎样判释一切佛法》,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47页。
[71]参释太虚著:《中国佛教各宗派源流》,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卷,第263页。1915年,太虚大师在《整理僧伽制度论》中曾对各宗进行正名,只保留了天台、律两宗的传统名称,三论、华严、唯识、禅、净、密宗分别被改称为嘉祥宗、清凉宗、慈恩宗、少室宗、庐山宗、开元宗。(参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第27-29页。)他1922年编写《中国佛教各宗派源流》时仍用新名,但在后来的著述中并未一直使用新名,所以我们仍然用传统的宗名。
[72]释太虚著:《整理僧伽制度论》,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8卷,第34页。
[73]释太虚著:《佛法总抉择谈》,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0卷,第384页。
[74]释太虚著:《大乘宗地图释》,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5卷,第359页。
[75]释太虚著:《我怎样判释一切佛法》,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36页。
[76]详参释太虚著:《大乘宗地图释》,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5卷,第355-465页。
[77]释太虚著:《大乘位与大乘各宗》,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5卷,第341-342页。
[78]释太虚著:《中国佛教各宗派源流》,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2卷,第267页。
[79]参释太虚著:《我怎样判释一切佛法》,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45-447页;又参释太虚著:《世苑图书馆之修学方针》,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29-431页。
[80]参释太虚著:《我怎样判释一切佛法》,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45-447页;又参释太虚著:《世苑图书馆之修学方针》,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429-431页。
[81]释太虚著:《佛法大系》,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78-279页。
[82]释太虚著:《佛法大系》,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79页。
[83]护法菩萨等著、释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第31册,第49页上。
[84]释太虚著:《佛法大系》,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79页。
[85]详见释太虚著:《佛法大系》,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1卷,第278-281页。
[86]释太虚著:《觉社意趣之概要》,本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书》第33卷,第17页。
[87]其实,这种大乘平等观,大师早在民国十一年(1922)创发三宗说时就从唯识三性角度进行了阐明:“依此三性以抉择佛法藏,其略说依他起之浅相而未遣遍计执者,则人乘天乘之罪福因果教也,亦世出世五乘之共佛法也。其依据遍计之法我执,以破除遍计之人我执而弃舍依他起者,则声闻乘之苦、集、灭、道教也;亦出世三乘之共佛法也。至于不共之大乘佛法,则皆圆说三性而无不周尽者也。但其施设言教所依托、所宗尚之点,则不无偏胜于三性之一者,析之即成三类:一者,偏依托遍计执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破无立,以遣荡一切遍计执尽,即得证圆成实而了依他起故。此以《十二门》、《中》、《百》论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智都无得,即此宗所云无得正观,亦即摩诃般若,而其教以能起行趣证为最胜用。二者、偏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设言教者,有破有立,以若能将一切依他起法如实明了者,则遍计执自遣而圆成实自证故。此以《成唯识论》等为其代表,所宗尚则在一切法皆唯识变,而其教以能建理发行为最胜用。三者、偏依托圆成实自性而施设言教者,唯立无破,以开示果地证得之圆成实令起信,策发因地信及之圆成实使求证,则遍计执自然远离而依他起自然了达故。此以《华严》《法华》等经,《起信》《宝性》等论为其代表,(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佛学专题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