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心性的默认设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2 次 更新时间:2021-01-19 13:23

进入专题: 心性  

吕嘉健 (进入专栏)  

人可能与生俱来就已经拥有了某些预置程序或特定装备,规定了对某些特定信息做出反应而忽略其他信息。这种观点为进化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进化心理学代表了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进化生物学的真正综合。


——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


我们内置着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种针对不同行为和选择的预设偏好。


——迈克尔·加扎尼加《谁说了算?》


一.从快乐天性、忠诚的犬性和从众心理说起


要想理解“默认”,要想避免“默认陷阱”,首先需要认知“心性的默认设置”。


什么叫做“心性的默认设置”呢?就是在你的本性中种种的心理基因和文化模因,它们适应环境的经验,所建构成的无数的心理机制,积淀于潜意识,待机反应,以便提取使用。


兹以快乐天性为例讨论。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人必须保持乐观,不要悲观。”意思是,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隐含的因果关系是:快乐可以学会和安装在自己的心里。


但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


快乐都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恒定不变。快乐的人不管处境是否恶劣,随机就缘自会言笑晏晏。


不快乐的人即使好事扑面,凡所遇者,全都感到不能满意,甚或厌恶和怨恨。他们总是把不开心归因于外部环境,无论怎样劝慰,只是徒劳。


林黛玉天性促狭,将自己的不幸放大,耿耿于怀地感受着孤独,因为她投射出自己的阴暗心理,将别人的快乐或玩笑敏感地视为对自己的刺激或攻击,提防之心、猜忌之意、嫉妒之情和尖酸刻薄之态膨胀,万事都往悲哀方面去想。专注于悲观和敌意是她阴郁天性的主导方向。


古希腊医学大师希波克拉底以及古罗马名医、自然科学家伽林,根据不同的体液总结出四种气质:


黑胆汁过多使人的气质偏向压抑;黄胆汁过多使人易怒、有野心且好动感情;黏液质的人较冷漠、安静;多血质的人较乐观,且对事情抱有希望。


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冈说:


性格与气质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基本构成”之中,即植根于我们的生物学遗传禀赋中。他惊讶地说:


“希波克拉底和伽林距离真理比弗洛伊德更近,血液、胆汁、黏液——这些神经递质,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


今天神经化学的分析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脑高速运行(兴奋起来)时会分泌多巴胺,它可以帮助神经细胞传递脉冲,人们赢了、看见心仪的人物而热爱、遇到重大的事情而激动和面对压力会紧张,都与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少了人就无法兴奋起来;多巴胺太多了人又会兴奋过度。


多巴胺可以给人满足感和愉悦感。而多巴胺不足会导致心理障碍。


有些人保持着充足而适当的多巴胺,TA就时时在轻快的心境里;有的人天生不能产生足够的多巴胺,TA的心理总是倾向阴郁。


有一种酶负责在大脑的前额皮质中清除多巴胺,这个酶的编码是COMT基因。这个基因有两个变异类型:快酶和慢酶。快酶能够快速清除多巴胺。


多数人同时拥有这两种酶并平衡着,但有的人只有快酶,有的人只有慢酶。


如果你的COMT酶是快酶,那么无论你是面对压力,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都会容易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会因为过度兴奋之后突然失望就痛苦,也不会因为过度渴望而揪心紧张。你的快酶把多出来的多巴胺清除掉了。


你的大脑里分泌多巴胺的功能、快酶或慢酶之多少,就是你的生物基因遗传构成的天性。


除了生物基因的本性,每个人也有特殊的“精神基因本性”,通过遗传特殊的心性,它们与生活互动建构起各人的精神本性,各人情不自禁地发自本性去为人处世。钱锺书说,“快乐由精神决定。”(《论快乐》)。


天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人各有难念的经,所有的人生和所有世事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得此失彼,绝无完美,只有不确定性才是可以确定的。你是林黛玉第二,你总是怨恨杯子里少了半杯水;你是薛宝钗第二,你会因为还有半杯水而不觉失望。


天性就是你心性默认设置的基础部分。基因里既有生物神经的组织,也有人性-文化遗传的神经结构,而且从父母那里遗传获得的生物神经与心性神经之特性侧重或成分比例,每个人又不同。


再从“犬之忠诚天性”来考察心性遗传与生活耦合之秘密。


伟大的动物学家、现代动物学创始人康拉德·洛伦茨这样论述狗的品性之遗传:


人类与狗存在一项古老的自愿“签订”的契约,在原始时代,经历了几百年的逐渐发展后,犬类中的优秀种类开始选择人类部落的首领作为主人,而非选择狗作为它们群体的领袖。即便是今天,狗仍然把“户主”视为主人,特别是个性比较猛烈的狗。


往往就在几天之内,突然之间,狗和主人之间就形成了纽带,比任何个人之间的关系都要密切很多倍。没有什么忠诚能永远恪守,唯一例外就是一只真正忠诚的狗。


狗对主人忠贞不渝,有两个原因:其一,每一只野狗都有服从狗群首领的天性,家狗把这一天性一股脑儿地转移到了人类身上;其二,在高度驯化的狗身上,体现出另一种爱,它对主人特别的依恋,源自年幼野狗十分热爱自己母亲的特性,在成年之后,这种感情就完全消失了;但在高度驯化的家狗那里,这种最初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对主人的爱,成为永久性的心理特征。


一只成年的狼性犬绝对不会成为你的狗,只有在幼年“易感染期”才能与主人形成契约,一旦对你宣誓效忠,就永远是你的狗了。如果它已经是你的狗了,可是你又不得不离开了它,它就会精神失常,它不会听你妻子或你孩子的话。在悲痛之中,它意志消沉,沦为街头一只无主的恶狗。


狗对于主人有一种极其精准的“心灵感应”,这是一种天生的心理机制,包括接收机制和传输机制,能无微不至地迅速悟到主人每一个细微的感情态度符号,并立刻主动作出回应。这是它们的基因决定的特征和后天发展的悟性。(1)


狗对主人的忠诚和心灵感应就是一种心性的默认设置。


另一种动物与人共同的心性默认设置就是“从众心理”。


经营屠宰场的人知道,依靠从众心理管理牲口非常容易。只要能让一部分牲口照着预期的方向走,其他牲口就能机械地跟上去。源源不断地走向被宰割的命运,义无反顾。


人的“从众心理”与牲口的“从众心理”都来自一个相同的进化机制。它们称作“适应性的心理机制”。


管理人类与管理牲口一样。只要在初始制造出一种人们愿意接受的默认值,当这个默认值成为了一部分人心里熟悉的当然观念,慢慢地就会变成心理定势,这部分人就有了认同的惯例习性;再接下来,其他人就会从众默认。原来很反感长辫子的人,假如被辫子国统治了几十年之后,也会视辫子如同脑袋一样必不可少。一个族群假如被专制统治了三千年之后,只要官家一下令,所有人都会默认为不容怀疑的圣旨。


人与动物的心性同源同理,这是进化心理学的结论。


二.默认设置:先天性在习得中强化的适应性机制


有一个实验专门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用“延缓享乐”的考验法对比测试两类家庭的子女。结果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地不能运用延缓享乐的自控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自控力差,源于其缺乏负责任的基因。正因为TA的父亲不负责任,TA才会沦为单亲儿童;而TA又继承了父亲不负责任的基因。所以TA天生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更进一步的测试发现:“与家庭结构稳定的孩子相比,那些家庭结构动荡(如家长有多个伴侣)的孩子的染色体端粒短了40%。”(2)


黑人族群里不负责任的人数比例特别高,因为黑人族群里的单亲家庭占到80%,而且这甚至成为黑人文化模式的一部分,父亲生下孩子后,都离开家庭,再寻找其他女人享乐。


这就是人文性格通过基因遗传了先天性,而先天性又寻找和在适宜发展的社会环境里扩张自己,这是先天性具有自我动力的特性。


“人可能与生俱来就已经拥有了某些预置程序或特定装备,规定了对某些特定信息做出反应而忽略其他信息。这种观点为进化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进化心理学代表了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进化生物学的真正综合。”(3)


心性的默认设置是天性预置程序与习得过程合谋渐入佳境的内隐机制,是生物基因、文化模因遗传的本性与社会生活环境互动强化后生成的产物。


进化心理学有两个基础概念:预设偏好,适应性心理机制。


在初来这个世界之时,每个人都有一套包含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因素的预设偏好,它决定了我们对周遭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这套预设偏好叫做“气质”。


气质是比较稳定的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的组合,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出现,并部分地受到基因构成的影响。(杰罗姆·卡冈)


这套预设偏好就是我们心性的“内置程序”,“基本工具”,它们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大脑在生存环境中主动趋利避害,而且具备面对环境时的行为控制和情绪控制能力。


这套基本工具就是每个人性格的基础部分。


在人类祖先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他们已经“选择”出了一套最适合于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基因组合。但对于个体而言,我们只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继承到这套基因组合的很小的一部分。基因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的大脑对环境的感觉是否敏锐,是否情绪化,以及各自的为人处世之道,它也奠定了我们对待童年经历的方式。面对新的环境和不熟悉的人群,你更愿意迎头面对还是选择逃避?负面情绪和正能量,我们更容易受到哪个的影响?你欢迎新的挑战和变化吗?这些微妙的态度差异决定了每个人与周围世界的不同相处模式。每一个人在生命之初的航向仅有细微的差异,随着我们不停地与家人、与社会环境、与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机会的互动,这些差异不断被放大和强化,最终塑造出一个个完全不同的独特个性。(4)


就是在这些基础部分之上,每个人随着生活经验和文化输入而逐渐建构起了能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的适应性心理机制。


进化心理学强调:遗传本身是随机的,所以即使是同胞甚至是双胞胎,也会有较大的遗产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本性殊异,所遗传的成分不同,接受的文化模因影响有别,故生成的默认设置结构也有很多差异。A运用A的理性分析系统,与B的分析系统不同,虽然他们同属一个文化教养环境,甚至可能生活经历也相似。


先天性会自动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的生存环境,满足和建构先天性的优势。这种优势以默认设置的形式安装在大脑。


科研人员发现:当一个生物体进入新环境时,中枢神经系统里新的基因也会被激活。这些基因为新的蛋白质编码,搭建大脑里的新结构。(5)


大脑里有两个储藏箱,一个装载着“欲望、情感、价值观、知识体系和记忆的心性的默认设置”,另一个装载着心性的工具箱,即认知的文化工具。


这两类内隐的、自动化反应的储存设置,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称为“适应性”的心理机制:随着生活经历和环境不断向大脑提出新的挑战,神经联结(突触)开始生成并持续强化,于是不断调整并作出合适的反应,就生成了一整套“神经系统适应性”。


当遇到对应性情境时,就会迅速地从储存箱里挑出一个适应性的心理机制或认知工具,以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解决问题,判断,评估和决策。


天性基因和文化习得的关系,下面的解释采取了平衡的立场:


关于先天性的定义,马库斯的类比是我见过最好的。“自然提供了初稿,然后经験来修正补全…这种‘内置’并非顽固不化,它意味着一种‘先于经験的组织’。”(6)


但科学界新的共识是: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等等,所有都是天生的。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后天环境只是给先天基因提供发展、扩张的机会,若没有先天性基础,后天环境对于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


人一出生,大脑就已经种下了特性种子,这些特性种子就是TA的本性,它们将会指引TA的人生方向,特定的基因会让TA主动去寻找适合这些基因发展的环境。(7)


例如一个有很强的自由主义心性基因的人,会天生热爱没有拘束的生活方式,很反感制度给予的规约,他更倾向于学习有灵性的专业,远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等学科,喜欢独立有弹性的自由职业,拒绝进入公务员界别或制造业,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价值观。


特性基因作为一些默认设置,除了你每一次选择或决策都会首先启动它,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你的人格、智性生命,具有最强有力的动力去主动发动,它们是“心性发动机”。


在你的默认设置储存箱里,不存在的特性基因使你的心性缺失了这方面的兴趣或注意力,你会视而不见你没有兴趣的事物;弱性的特性基因会有很强的惰性,即使环境有利于它发展,它只会敷衍,或不能被激发到优势的高度,仅达到一个普通程度的水平。


于是,优势的特性基因作为一个适应性机制固置在你的大脑中,既是“先于经験的组织”,也是不断寻找适应性机遇环境而强化发展性经验的“内置”。而弱性的特性基因也作为一个惰性的适应性机制固置于你的大脑中,作为惰性反应的内存隐藏于你的潜意识里。


这两方面的内存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的默认设置”,而且它们以生物性结构的形式存储于生命中。本能、神经系统和神经回路、基因组合、先于经验的组织、内隐的心理机制等这些概念都指向一个事实:文化心性可以依存于生命基因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


三.固执的心性默认设置


世界的本质是混乱和秩序。当混乱出现时,大脑会做出极为简单、迅速的反应。当我们的祖先还住在树上,需要随时提防蛇的突袭时就已经演化出了这套神经回路。


首先会有身体的本能反应,然后是后来进化的更为复杂缓慢的情绪反应,最后才是更加高级的思考过程。这些反应都是自动的,反应速度越快,越接近本能。(8)


本能反应、复杂的情绪,或高级的思考过程,都是默认设置对情境作出本性反应的适应性心理机制,即“进化基因-文化模因-个人本性”三者在习得融合过程中生成安装在每个人大脑的神经回路之自动运行。


“默认”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学描述性的概念,它显示出人们在反应-判断-决策时普遍的既定程序自动化心理过程,或由一种更强大的潜在的影响力决定认同或认知的秘密。


默认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效应,就是依靠预设的默认选项作出自动反应的效应,一旦设定,就很难摆脱其固置的影响力。故称之为“心性的发动机”。


“默认选项”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在无决策者干预的情况下,对决策或应用软件、程序之系统参数的自动选择。其设计可以在用户不须决策的状况下就可以基础地使用上述软件和程序。将默认选项移用到心理学,是指在我们心性里既有的默认设置。


行为经济学这样给“默认效应”定义:


默认效应指的是当存在着默认选项,人们决策时倾向于保留默认选项而不做出改变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器官捐赠政策、退休金储蓄计划和消费决策等领域,它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研究者一般从损失规避、质询理论、暗含的推荐和神经心理机制四方面解释默认效应的形成机制。而它还受到努力成本、默认选项的框架和个人经验、信息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讲默认选项只考察默认效应的现象,认为其默认原理是:现有的默认值就是合理的建议,因为它一开始就被实施,它能减轻人们的压力,使人们不用面对诸多决定。


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进一步从人的先天性与习得强化的关系上追究出,人性-文化心理-人格-认知工具,都是建构于强大的遗传基因和文化模因的基础上,它们构成了后天习得的决定性方向和可能性。


在这样的前提下,心性的默认设置是非常固执的,因为它们是你的本能。


我们受过很多现代教育,知识和技能越来越科学化,以为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但在本能-潜意识-直觉-心性这些方面却依然显得很原始固执。


显明的例子是,假如你与他人有了相反的意见,你们双方都会在一切方面逐渐成为对立者,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否定而否定,你控制不了自己。你最后会陷入一种憎恨情绪之中,让它主导你的判断和决策。


即使在与你孩子的关系中,如果孩子的天性言行总是与你不协调,你也会生出厌恨之心。


乔丹·彼得森在讲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时,有这样一段真实到令人惊悚的论述:


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明白自己有苛责、报复、压迫、憎恨、发火和欺骗的可能性。人们很少会故意去做糟糕的父母,但是糟糕的管教时刻都在发生。这是因为人们作恶的能力和为善一样强大,而许多人都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人们可以善良又体贴,也可以好斗又自私,因此拥有等级性和掠食性的成年人是无法真的容忍自己被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支配的。复仇终将发生。一对过于和蔼的父母由于无法阻止孩子在超市里大发脾气,因此10分钟之后当孩子兴奋地跑来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时,父母也许会用冷漠的态度去报复孩子。在经历了足够多的难堪、违抗和被挑战之后,即使是最无私的父母也会变得满心怨恨,然后真正的惩罚就开始了。父母的憎恨会滋养复仇的欲望,他们会心安理得地减少给孩子的爱和成长机会,并流露出一种微妙的冷漠态度。虽然大家表面上相安无事,却在暗地里酝酿着一场全面的家庭战争。(9)


苛责、报复、压迫、欺骗、憎恨还有虚荣,都是我们心性的默认设置,只要看它们在亲人间赤裸裸的表现,你就会理解你自己。


甚至亲生母亲会与自己的孩子争夺夫/父之宠:


我看到过下面一个情境:


一家三口正在吃饭。小女儿约4岁。爸爸对女儿说:“快点吃,不要说话。”然后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菜。女儿就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要给妈妈夹菜?你怎么不给我夹菜?”爸爸不知道怎么回答,妈妈就接口说:“他是我的老公,又不是你的老公。”然后亲热地抱着老公的臂膊依偎着,露出很享受的表情。女儿流露出妒忌、失望和冷漠的目光。


母亲和女儿争夺夫爱/父爱的宠幸,得意者在压迫失意者。这位妈妈不是不爱女儿,但是在自然流露情爱心理时,她不自觉地反应出独占情欲和炫耀虚荣的心性,她大脑的默认设置本能地暴露了自私和愚蠢的排斥心理,驱逐了她的母爱之心。


很多母亲不会公开与自己的女儿争宠,或者能够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爱,在私密情境获得了情欲的满足,则在较公开的场合能够隐藏掩饰心中的霸占欲望或妒忌心,毕竟心智较子女成熟。但如果渐渐感到失去了丈夫情欲之爱的处境下,会控制不住放大自己缺失的欲望和憎恨心理。有些心性未长大的年轻妇人,与女儿争宠的心性会表现得很突出。


于是我们或许容易理解,2020年美国大选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对川普的憎恨或热爱之争:


情感思维作为底层潜意识,决定着意识形态政治信念的取向。


为什么憎恨川普?可以分作两种形成的层次来看:


一种层次是精英阶级和建制派,包括政治、经济、金融、学术、媒体和娱乐界的全球化主义者,他们作为既定的统治阶级,与作为政治素人的川普及其普通人的挺川派在权益和信念方面有根本冲突。


另一种层次是普通人中的反川派,因为讨厌他而反对他。一言概之,指责川普的理由多是不成立的,包括种族主义、独裁(此判断尤其可笑)、蔑视妇女、对主流媒体横蛮等等,真实状况是,他们都是势力强大的统治阶级,只有他们围剿和阻扰川普。


需要解释憎恨的理由。一个美国朋友回复我:川普太真了,说的和做的一样,不是政治家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派;他直斥政治正确,没有政治精英的风度(不够体面,粗鲁,野蛮,厚颜无耻,有人觉得他蠢);他退出各种国际组织或联盟;他不按常理出牌,不遵守既定惯例,他是一个破坏者,带来太多不确定性,还有,他反中。


直觉认知和情感支配着一些普通人憎恨他。


事实真相和合宜的政策究竟应该怎样,一般人不会追究深思。即使深层政府各部级高阶主管服务阶层用各种办法敷衍、拖延或抵制川普的决定,人们还是会认为川普独裁;即使反川的政客也认同川普的政策,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但他的政敌善于用漂亮而虚伪的语言包装,用政治正确的形式表达,人们可以糊涂地接受“体面的政客”,而憎恨直率的川普。


你是政治素人,你的言行违反了人们惯性接受的模式,人们觉得别扭,情绪造就了反对党。


这种直觉形成立场的过程就是“态度仓促形成的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心性默认设置。


我们对某个特定目标形成的态度,就是对于对象的立场(“我讨厌这个”,“我支持那个”)。态度是对目标的评价性倾向,形成态度是人类的本能。自动地,态度成为一种普通而弥散的心理反应,即使我们对某个事物的心理表征事实上并没有形成观念,但缺乏真实的了解,仍能形成对它的态度。许多偏见都是这样形成的。


人们没有时间和脑力去仔细思考自己碰到的所有刺激和情境,如果要进行决策,我们不会想起与该事物有关的所有观念和事实,而是直接要结果,回想我们通常的态度,并让它引导我们。而且这些原本缺乏知识基础的态度,会影响后续知识的获取和观念的形成(确认偏误),而这些后来获得的知识和观念最终可能填充以前空白的心理表征,我们对于事物的整体评价态度影响了我们对其见闻的解读。(10)


丹尼尔·卡尼曼指出:


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我们的信念,人的好恶情感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在情感影响下,结论对论证的主导作用会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心性的默认设置“情感启发式”。(11)


人性里有一个强大的默认设置:由情感认知固置了立场、态度,成为一道底线和红线,他人一旦触犯了它,你就会怒不可遏,马上进入非理性对抗状态,没有讨论的余地,即使是至亲好友,在情感认知的默认设置面前,也绝对不会与对方讨论事实真相,不会换位思考,我认知的就是事实真相。


还有一个心性的默认设置:我们秉持着对建制权威、成功者、精英、制度,对所有领域内的权势统治力量信赖和服从的认同心理。凡是离经叛道者,我们会直觉到他是一个颠覆世界的恶人。既然最权威的政客、华尔街大佬、高科技公司巨头、世界顶级大学最著名的教授和所有著名媒体,都一致反感这个人,都称他为疯子,那么我们也自然憎恨他。这是对权威阶级的“从势从众心理”。


这就是“信赖和服从权威”的集体无意识。


进化心理学可以解释我们很多固执的心理现象,例如很多人对于80-20岁老少配的婚恋耿耿于怀,看起来那些人小肚鸡肠,羡慕嫉妒恨,你可以批评他们没有寛容心。其他很多人没有表态,因为事情属于“是非经过始知难”。就好像美国左派进步主义者,他们可以寛容“黑命贵”的暴动,寛容吸大麻,寛容一切违反传统的自由主义心性行为,但是锐评者指出:


只要有人用锐物将他们的名车刮花,他们就立即不寛容了。只要他们不需要直接成为被影响者,那么吸收再多的非法移民,都会认为政治正确,如果将非法移民的福利从他们的利益里扣除,他们就立即不能接受了。


所以其实多数人是不能接受老少配婚姻的。


为什么不能够接受老少配的婚恋?因为人性有一种默认设置:“生命品质和美感匹配模式”,属于“门当户对”的匹配定律,这是进化基因和文化模因在我们潜意识里固置的适应性心理机制:一对年轻和美丽生命的结合,才可以孕育出健康的后代,并且使人感觉到“天造地设”;“要求匹配”的心理机制是强大的默认设置,凡是违反这一定律的,人们看到心里就非常不舒服。鲜嫩的、富有弹性的和匀称的肢体与枯萎的、僵硬的和变形的身体拥抱而发生性行为,会使人们的想象产生强烈反感的刺激。


没有后代是对天伦上帝的忤逆,美丑扭结是对审美率的亵渎。


四.心性默认设置的“内卷化魔咒”


研究心理学就是洞察人性、理解文化对自我人格的影响和个人本性的秘密,研究“默认”问题就是探讨潜意识对人心性的自动化影响力。


安装了种种默认设置的系统1是大脑的主角,它通过无意识自主运行,至少占据人的思维活动的80%,人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需要系统2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可避免。自主调控心智能力是一种非凡的能力,凡具有自制力的人都会具备很大的成功可能性。而作为理性的分析式系统(系统2)很懒惰,而且需要系统1引导才能完成。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


人们不断强化自我的心性默认设置,优势的默认设置,不必等待理性分析(系统2)刻苦努力就能产生态度立场或完成认知任务,越依赖这个本性特质的默认设置,越忽略使用理性分析系统,于是势不可挡地出现衍生的负面副作用。


一个人很忠诚、诚实,恪守传统价值观,严格遵守制度规则,这类人往往同时显得不够灵活,缺乏自由思想。在某一方面的品性过度强大,就抑制了其他方面的人格发展。


智性上的默认设置亦如此,一般而言人们无法将特性默认设置的优势迁移到其他方面,如果误以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就会以偏见代表万能,不自知地自大傲慢起来。


人的偏见和固执、自以为是和陷入默认陷阱,都因为先天性本性的默认设置过于优越强大,而在迁移过程中过度任性,产生“优势知识可以任意迁移的错觉”,从而导致认知滑铁卢。


典型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喜欢在政治上充任帝王师,天真的人要在最复杂危险的领域做世界的导师。学者谈政治最不可信。


这就是塔勒布所说的“依赖域现象”:


人们可能会在某一个领域体会到这一观点,但在其他领域却全然忽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思维的领域依赖性。有些人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比如医疗领域,很好地理解某一想法;但在另一个领域,比如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却未必能理解同一个想法。或者他们虽然在课堂上理解了某一想法,但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大课堂中却不能理解。人类总是无法脱离他们通常熟悉的环境来理解事物。(12)


预设偏好的作用就在于对应各种依赖域而迅速作出反应和决策,其影响力是固置的对应性。


它们是直觉,是自动化,是势在必然的惯性。


固置、惯性或默认设置的负面影响力就是“内卷化魔咒”。内卷(Involution)就是向里、向内折叠卷曲生长的意思,自我人格和智力在潜意识中自我循环。


这种影响力几乎是宿命性的路径依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林黛玉的天性促使她默认了自己人生的悲剧性宿命,她认为这就是我的人生的全部,因此她将一切境遇和别人的言行都理解为这种悲剧宿命对自己的冲撞和打击,于是她所有的第一反应都是反击、怨恨或悲伤,这是自我默认设置对外来刺激的“互动”,这种互动造成的重要影响就是:


它逐渐生成一个心性定势的发展方向,即越来越强化之前的心性默认设置,越加坚信自己的先天性命运,而无法产生另一种可能性的心态。


社会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你的反应并不取决于对方做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解释他的行为。这就是“费斯廷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默认设置”这个概念暗示着:这是一个既定的反应和执行指令的心理机制,一般而言,你很难“超克”你本性的默认设置。


如果你一生总是按照既定的默认设置、根据惯性的路径依赖发展下去,那么就会陷入被默认设置“越…越”强化固置的状态。本性越强化,其他变异的可能性就越不可能。


有一位写手写了篇介绍德国人热爱阅读的文章,题目是“德国,一个无聊得只能读书的民族”,作者好心地向中国人推荐一种阅读人生的态度,可是从题目一开始就误解了德国人以及一切热爱阅读的人。


无论你怎么推荐德法英美俄日人怎么热爱阅读,都不能够打动中国人去积极阅读,因为中国人并不“无聊”。那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错了: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


事实上德国人并不感到自己无聊,更不会感到自己的国家无聊。斯太尔夫人指出:在德国,大家几乎是孤独地生活着,以作品本身给读者作伴,以作品同自己的灵魂“社交”。他们觉得晦暗是一种乐趣,他们的头脑是在孤独中发展起来的,灵魂的沉思默想、深入钻研抽象概念是他们所追求的。(《德意志论》第二卷)


中国人看到异于自己的别种生活方式,便将自己设身处地想象那种状况下的无聊空虚精神心理投射到了他者身上。


一个人没有求知的欲望和精神探索的好奇心,没有审美享受的胸次,他的确不会热爱阅读。中国人只有强烈的功利心,所以认为读书是无聊的,只有功利主义的读书才是“有聊”的。


这种感觉读书是无聊的和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信念就是中国人潜意识里的默认设置。


当需要解释别人热爱阅读的现象时,就自动化地从“读书无聊观”和“功利主义读书态度”的中国本色的默认设置出发,去判断和产生结论,去解读别人究竟无聊到怎样的状况,才会这样傻傻地阅读。当然,背后还有根据中国人好热闹、重人情关系等等生活方式那些心性默认设置出发去解读别的文化存在的意义。


所以,我们用自己的本性去解读别人的文化,只能得出误读的结论。误读的结果就是按照自己本性的默认设置去拿来主义,这就是中国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怎样学习和借鉴他者,你都无法超克本性的默认设置。本性影响学习的结果,这就是“内卷化魔咒”。


文化心理学的结论是:


人们确实缺乏对自身文化的反省能力。人的文化行为有如催眠状态下的人的行为一样,他做出了反应和动作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做。当人类从文化中获益良多之际,他也经受了其所由以出生的文化的塑造,具备了某一文化的一整套的定型观念,并由此去了解这个世界,人们因此就可能会丧失了选择其他行为和理解模式的能力。(13)


结语


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指出:


“我们内置着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种针对不同行为和选择的预设偏好。”(14)


默认设置(预设偏好)这件事非常厉害,一经设定,假如你没有强大的主体意识和毅力去改变的话,几乎永远不能改变。


理解心性的默认设置,不可避免地会有宿命论的观念。对此可引用荣格的论述,使我们知道,承认存在的局限性,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现实主义态度:


在心理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医生不应该不惜代价地只求治疗。你不可能使人不受制于命运,正如在医学上你救不了注定要死的人。有时,一个人为了它以后的发展非经受某种命运不可,你是否可以把他从这种命运中救出,那的确还大可怀疑。你无法使某些人不胡来,因为那是他们的本性。如果将这本性消灭,他们便一无是处了。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现状,认真走完我们注定该走的历程,才有长处可言,才能有利于心理的发展。我们的丑恶和过失对我们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就会失去最宝贵的求取上进的刺激。(15)


心性的默认设置既是本性,也是命运。这是老老实实的结论。


注释:


(1)康拉德·洛伦茨,所罗门王的指环,刘志良译,中信出版社,第十章,第八章


(3)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P35,张勇蒋柯译,商务印书馆,2015


(4)乔丹·斯莫勒,正常的另一面,P35,郑嬿译,三联出版社,2015


(5)(8)(9)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P193,P44,P136,史秀雄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1


(6)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P139,舒明月胡晓旭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5


(2)(7)万维钢,智识分子,P63,P134,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


(10)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P31,邓羽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5


(11)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P42,P86,胡晓姣译,中信出版社,2013-7


(12)纳西姆·塔勒布:反脆弱,P13,雨珂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6


(13)V.巴尔诺,人格:文化的积淀,P7,周晓虹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4)迈克尔·加扎尼加,谁说了算?P40,闾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


(15)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P143,成穷王作虹译,三联书店,1991-10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心性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43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