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5 次 更新时间:2021-01-04 22:14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邹广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从中国一直恪守的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立场出发,向世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很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外交理念,更是当今时代人类的和平发展理念,这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发出的中国声音、所作出的中国判断。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其实践展开层面,需要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尊重、文明交融为基础。

回顾近代人类发展历史我们看到,人类现代化与工业文明行进的脚步,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人类开启了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性的交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强调,这种交往的普遍性源于“资本的逻辑”——资产阶级把资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并且“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最后“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图景日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发展格局,每个民族要想真正拥有未来,就必须融入世界,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交流互动中培育出发展的新机遇,创生出生活的新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向世界传递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无论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乃至历史文明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应该顺应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未来发展大局的时代潮流,都应该求同存异、包容发展。这一新全球观,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早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此,“文化多样性”就被确定为全世界各个群体和社会共同信守和承诺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文化在样态形式上需要求异,那么文明在价值理念层面则需要“求同”。文明因包容而交融,“求同”的前提是尊重差异性,而不是武断的整齐划一。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为人类文明交融确立了一个坚实的价值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没有文化孤岛,必须破除两极对立的零和思维,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努力守望相助,达到合作共赢。

在文化价值层面,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是最难达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求”而达到“同”的目标。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形成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追求,因而其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讲“文明交融”,其最具创获的成果就在于有效达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价值共识,所以这里的“求”必须是两个平等民族主体之间的关注和尊重,即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对话来充分理解对方的价值关切,进而求同存异,寻找文明视阈的融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懂得尊重与珍惜,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真正成为可能。

首先,在文化心态上,必须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离散时空状态下的前现代文明不同,人类开启了同步时空的发展节奏,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图景,而且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调整好文化心态,尤其是要消除文化自大或文化自卑的两极对立思维,克服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傲慢,倡导文化会通。如果持有盲目的自我文化优越情结,对世界发展的新格局视而不见,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时代文明充耳不闻,则势必会导致文化的误判与误读。事实表明,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而文化歧视的蔓延会危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而给世界的和谐发展造成持久伤害。平等对待其他文化既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自信心的价值呈现。开放的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向世界展示的是平等与包容的胸怀。

其次,在文化实践层面,文明交融的世界需要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把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展示出来,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但同时我们看到,扩张与掠夺又是资本主义成长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其与生俱来的本性,这就会滋生出文化霸权主义,即以强势心态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迫使后发展国家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被动接受其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由此可以预见,反对霸权主义将是未来摆在全世界各民族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霸权的实质是对抗世界文明的野蛮的、非文明行径,因此必须予以坚决反对。显然,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文化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要注意维护世界各民族文化个性和平等发展的权利,积极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和自由创造,致力于文化的和谐繁荣。

再次,文明交融的文化世界需要双向互动,彼此借鉴,相互欣赏。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性追求,就在于以承认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正当性为出发点,确立交互性文化价值观的新视角,将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给当代人类和平秩序所造成的威胁降到最低,实现真正的文明共存。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彼此融汇一直是主旋律。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例如远古时期世界各地的彩陶在造型、质地、文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各种文化只有在互相关联中才能发展,文明在交往中才能成长。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将每个国家民族视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并以包容的胸怀和欣赏者的眼光去对待其文化智慧与文化成就,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完善自身文化。

最后,要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力,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交融。文化既需要“守正”即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更需要“创新”即面向未来展示其发展的活力。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唯有创新,才能够赢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续动力,更是文化保持其生命活力的重要源泉,每个民族都有义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文明智慧。因此,我们要自觉树立文化使命感,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肩负起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

(作者:邹广文,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研究”〔20ZDA027〕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19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