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43 (41) 国史大系编修会编:《续日本纪》“前篇”, 新订增补国史大系普及版, 京都, 吉川弘文馆1978年版, 第65页。
44 (42) 赖山阳:《日本外史》卷1, 日本嘉永元年 (1848年) 刻本, 第30页。
45 (43) 关于“专擅"一词在日本的《日本书纪》以下的古典文献中的用法与含义, 参宫村治雄《 (新订) 日本政治思想史:“自由"の观念を轴にして》, 东京, 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2005年版, 第12—18页。作者注意到“专擅"与古典文献中“自由"在意义上的紧密联系。
46 (44) 此词现在则做“モナ一キ一",是英语“monarchy"的音读。
47 (45) 加藤弘之:《邻草》, 原文做“凡そ世界甚广く国を立ると无算なりと虽ども、其政体を论ずれぱ君主政治 (洋名モナルキ一) 官宰政治 (洋名レプユブリ一キ) の二政体に外るフ者なし……君主政治の政体は君主握权 (洋名オンベペルクテモナルキ一) 上下分权 (洋名ベペルクテモナルキ一) の二ツとなり"。收入明治文化研究会编《明治文化全集》第3卷“政治篇", 东京, 日本评论新社1955年版, 第6页。君主政治 (洋名モナルキ一) 原文是荷兰语monarchie;君主握权 (洋名オンベペルクテ•モナルキ一) 原文是荷兰语ombeperkte monarchie;上下分权 (洋名ベペルクテ•モナルキ一) 原文是荷兰语beperkte monarchie。关于加藤弘之的生平, 参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第200—206页。
48 (46) 加藤弘之:《立宪政体略》, 原文做“君主擅制:君主天下ヲ私有シ亿兆ヲ擅制シテ生杀与夺ノ权独リ其欲スル所ニ任スル者ヲ云フ。君主专治:君主天下ヲ私有シ独リ礼乐征伐ノ权ヲ专ニシテ臣民ヲシテ国事ニ参与スルㄟヲ得セシメサルモノヲ云フ。惟习俗自ラ法律トナリテ稍君权ヲ限制スル所アリ、盖シ擅制ト相异ナル所以ナリ"。收入《明治文化全集》第3卷“政治篇", 第18页。
49 (47) 福泽谕吉:《西洋事情》“备考•政治",庆应二年 (1866) 尚古堂出版, 此据《日本の名著》33, 东京, 中央公论社1979年初版, 第357页。
50 (48) 原文作“サレバ, デスポチスム [霸政]即チ君主己ガ意ヲ以テ为スハ,
凡ソ夷狄ノ国暗愚ノ民ヲ治ムハ正法ナリ"。收入《明治文化全集》第2卷“自由民权篇", 东京, 日本评论新社1955年版, 第14页。
51 (49) 原文分别作“挽近国体ヲ论ズルモノ、往々四类ニ分ッ。曰ク君主专裁、曰ク君民同治、曰ク贵显共和、曰ク百姓共和", “政事多クハ君主ノ专断ニ出ヅ。是ヲ以テ或ハ之ヲ目シテ专制ノ国体ト云、以テ君主ノ私欲ヲ长ジ其无道ヲ助クルノ楷梯ト为ルヲ知ラズ。”见尾崎三良《君民同治论》, 收入田中彰、宫地正大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3•历史认识》, 东京, 岩波书店1991年版, 第381—382、385、386页。
52 (50) 具体背景与英译本情况, 参井上幸治《モンテスキュ一の思想的生涯》“前言", 收入《世界の名著》28, 东京, 中央公论社1980年第6版, 第8—9页。关于何礼之的生平事迹见大久保利谦《幕末英学史上における何礼之—とくに何礼之塾と鹿儿岛英学との交流—》, 收入《大久保利谦历史著作集5•幕末维新洋学》, 京都, 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 第345—367页。
53 (51) 原文作“レプツブリック (共和政治) ナリ, モナルキ一 (立君政治) ナリ, デスボテ#[リ]ズム (专制政治) ナリ之ヲ政府ノ三类ト称ス”,何礼之译:《万法精理》卷2, 第1页, 明治九年 (1876) 一月刻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图书馆藏。
54 (52) 原文作“此ニ据チ之ヲ见レハ支那ハ专制ノ国ニシテ, 其元气ハ畏惧ニ”, 何礼之译:《万法精理》卷8, 第30—31页。
55 (53) 福氵尺谕吉:《西洋事情》, 第357页。原文作“ただ国君一人の意に随いて事を行なうものを立君独裁[デスポット] と言う。ロシヤ、支那等のごとき政治、これなり。"
56 (54) 参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第54、83—84页。
57 (55) 原文作“政体の名称数种あり, 曰く立宪、曰く专制、曰く立君、曰く共和なり”, 原载明治十四年 (1881) 三月二十四日《东洋自由新闻》第3号, 收入《日本现代文学全集2•福泽谕吉•中江兆民•罔仓天心•德富苏峰集•三宅雪岭》, 东京, 讲谈社1980年增补改订版, 第129页。
58 (56) 原文作“今日西洋こと 何にも知らず、专制政治を无上の政体と心得たり”;“立宪政体の场合と违ひ, 专制の邦国にて优者の地位に立ち”, 《日本近代文学大系2•明治政治小说集》, 东京, 角川书店1974年版, 第350、352页。
59 (57) 见陆羯南《近时宪法考》“绪言”及第4章《泰西主义及支那主义の注入》, 收入西田长寿、植手通有编《陆羯南全集》第1卷, 东京, みすず书房1968年版, 第3页下、10页上;原发表出处据第686页“解说"。
60 (58) 原文分别作“此五政体中ニ于テ君主擅制、君主专治、贵显专治等ノ如キハ皆未タ开化文明ニ向ハサル国ノ政体ナリ。就中擅制ノ如キハ蛮夷ノ政体ニシテ尤モ恶ムヘク贱ムヘキモノナリ”、“五政体中公明正大确然不拔ノ国宪ヲ制立シ以テ真ノ治安ヲ求ムルモノハ、独リ上下同治万民共治ノ二政体ノミ、因テ之ヲ立宪政体ト称ス”, 前引《明治文化全集》第2卷“政治篇", 第19页。
61 (59) 明治六年 (1873) 十一月《立宪政体に关すゐ意见书》, 原文作“维新以来……我国……政ハ依然タル旧套ニ因袭シ、君主擅制ノ体ヲ存ス”, 见日本史籍学会编《大久保利通文书》 (五) , 覆刻本, 东京, 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 第183—185页。这里大久保使用的是“君主擅制", 而伊藤博文谈话在引述概括大久保建议的精神时用的则是“君主专制"或“专制", 《大久保利通文书》 (五) , 第205、206页。
62 (60) 参中村尚美《明治国家の形成とアジア》第1章“明治政权の指导理念"三“君民共治体制の主张",
东京, 龙溪书舍1991年版, 第17—18页;坂田吉雄《天皇亲政:明治期の天皇观》三“有司专制と君德培养", 京都, 思文阁出版1984年版, 第41页。
63 (61) 板垣退助等:《民选议院设立建白》, 收入植手通有编《思想の海へ“解放と变革”》6《明治草创=启蒙と反乱》, 东京, 社会评论社1990年版, 第135—139页。
64 (62) 板垣退助:《自由党组织の大意》, 收入井出孙六编《思想の海へ“解放と变革”》7《自由自治元年の梦》, 东京, 社会评论社1991年版, 第82—83页。
65 (63) 陆羯南评论自由论派时语, 原发表在明治23年 (1890) 8月11日《日本》, 收入前引《陆羯南全集》第1卷, 第51页下、689页。
66 (64) 参陆羯南《近时政论考》, 第41—46、47—55页;关于当时政论的分析亦参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第122—135页。
67 (65) 如自由论派、改进论派与帝政论派均主张立宪制,
只是前两派强调的是个人自由, 后者突出国家主义, 见《近时政论考》, 第53页下—54页上;甚至连思想转向后的加藤弘之也还是主张“立宪的族父统治的政体", 参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第215页;亦有如中村正直者, 认为提高人民素质为首要任务, 改革政体应放在第二位的思想家,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第107页;只有少数, 如陆羯南所代表的国民论派, 认为“专制"有些正面价值, 见前引《近时政论考》, 第68页。
68 (66) 详见家永三郎、松永昌三、江村荣一编《明治前期の宪法构想》 (增订第2版) , 东京, 福村出版1987年版。
69 (67) 《明治宪法》条文见家永三郎等《明治前期の宪法构想》“附录”, 第435—440页, 分析参殷燕军《近代日本政治体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175—189、206—213页。
70 (68) 时至今日, 日本学界对于明治时期国体的研究依然很少称之为“专制"政体, 反而是日本以外的学术界多持此说, 见殷燕军《近代日本政治体制》, 第8—12、202—206页。
71 (69) 当时生活在日本的梁启超亦认同日本的政体, 见《答某君问德国日本裁抑民权事》,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中华书局1945年版, 第53—54页。并见陆羯南《近时政论考》, 第51页上。
72 (70) 牛建科:《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
《延边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第9—14页。
73 (71)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第60页。
74 (72) 王韬:《重民下》, 《■园文录外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第18—19页。此书最早刊行于1882年。
75 (73) 参耿云志等《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第17—19页;近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第238—240页。
76 (74) 具体情况可参朱维铮《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收入所著《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第356—358页;朱俊瑞《黄宗羲的“君主论"对戊戌维新思想家的影响》, 《福建论坛》2000年第2期, 第44—48页;谢贵安《〈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与“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第52—57页。(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3935.html 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 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