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语言研究方面有丁锋的三部著作:《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球雅集―汉语论稿及琉汉対音新资料》《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音研究》。丁锋通过对大量的古日语、琉球语与古汉语的对照性语音记录文献进行了比较,通过汉语官话音系、日语语音史的梳理分析,探讨琉球语在词汇和读音上是如何受汉语、日语,以及福建方言影响的。
李丹丹的《清琉球官话课本〈人中画〉语法研究》,将琉球官话课本与同时代的北方官话读本、南方方言读本进行共时语法比较,得出琉球官话语法实际上是与中国南方吴、闽、粤、客四大方相对应的,可称其为 “南方官话”的结论。
李炜等人撰写的《清代琉球官话课本语法研究》一书,考察琉球官话课本几个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与同时期的不同地区的官话、方言材料进行比较,从而较为深入地认识到琉球官话的语法性质。
关于琉球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有郭芹纳的《对日本琉球的中国语课本<广应官话>一文的一点商榷》、董明的《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王琳的《清中叶琉球官话的反复问句研究》、范常喜的《赤木文库蔵琉球官话课本<广应官话>中三则清代闽琉交流史料考述》、范培培的《琉球官话课本的“把”字句和“将”字句》。
琉球音乐、舞蹈和绘画方面的研究,有王耀华关于琉球音乐的专著:《琉球·中国音乐比较论》,该书从文化整体来研究音乐和音乐考证的多重证据法,即根据现存的活的音乐,诸如乐器、曲调、音阶等探索琉球与中国音乐的关联。王耀华的另一部著作《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全书从琉球的御座乐之乐器与中国乐器、御座乐演奏形态与中国音乐、御座乐曲目、御座乐曲目之源流等方面,论证中国音乐对琉球御座乐的历史影响。
刘富琳的专著《中国戏曲与琉球组舞》,该书从中琉历史关系的发展过程探寻琉球组舞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剧本内容分析,考察琉球组舞与中国戏曲的关联,分析琉球音阶及组舞表演特征与中国戏曲音乐的曲牌联套体等问题,从而论证中国戏曲对琉球组舞形成的深刻影响。
琉球音乐研究论文方面有王耀华的《琉球三弦“一扬调子”考》、王州的《中琉音乐文化交流之花——日本琉球的三弦》、郑长铃的《乐流东瀛根在中国―读<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黄婉的《手“啭”心语:琉球古典音乐安富祖流记谱法及其演奏实践中的身体认知》、杨丽霞的《“琉乐”受容“闽戏”二题》、细川周平、周耘的《冲绳的音乐文化》。
琉球舞蹈戏剧研究方面有余秋萍的《琉球“组踊”名剧<执心钟入>的创作特色及其周边》和《琉球“组踊”名剧<执心钟入>的创作特色》、刘富琳的《论琉球组舞的形成》《从“使琉球录”看琉球宫廷舞蹈的发展变化》、韩春雷的《以组踊为中心的中国琉球芸能交流》、陈志勇的《琉球演剧与明清中国戏曲之东渐》、叶长海的《明清册封使记录的琉球演剧》。
琉球绘画研究有郑工的《琉球绘画与禅》、梁桂元的《福建画坛对琉球画派的影响》。
还有的学者对中琉之间的武术略有研究,此类论文亦有林伟功的《造就日本冲绳刚柔派空手道宗师恩纳寛之中国师傅ルールーコ即福州技击名家——谢如如》、高楚兰等系列论文《从福建南拳到琉球唐手——体育文化流変的考察》。
在中琉文化交流中,宗教民俗之间的交流也是十分突出的,中国的佛教、道教在琉球广为传播,福建各地的民间信仰和习俗也都渐渐地传入琉球。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有徐恭生的《海神天后信仰与中琉友好往来》、徐晓望的《琉球与福建的女神崇拜比较》、任翔群的《水部尚书?镇海王?册封琉球》、张文绮的《明清册封琉球使者的妈祖信仰》、张正军的《日本冲绳的御岳信仰及其祭祀》、王海冬的《满族与琉球的海洋女神崇拜之比较》、李学玲、单承彬的《道教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何振良的《中琉交往与妈祖东渡琉球》、李宏伟、阳阳的《琉球王国妈祖祭祀活动之研究》、林希、谢必震的《论祝女在琉球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林晓玫的《琉球民间信仰文化社会功能的演进》、张恩强 、呉巍巍的《诸神的舞台——从《指南广义》看福建民间信仰与中琉航海的关系》。
关于中琉文化交流,学者还以人物、文献、碑刻或建筑作为出发点,来论述中琉之间的文化关系。诸如徐恭生的《从浦添碑刻看中琉文化交流》《程顺则与中琉文化交流》、谢必震的《从清朝档案看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李少雄的《略论明清时期中国物质文明对琉球的传播和影响》、陈进国的《坟墓形制与风水信仰——福建与琉球(冲绳)的事例》、李金明的《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徐斌的《浦城驿站与中琉文化交流》《首里城与中国文化》、韩结根的《从现存琉球王国汉文文献看中国文化的影响》、崔鹏、江静的《关于古琉球出土元青花瓷器的几点思考》、张荣蓉、秦大树的《琉球王国时期中国瓷器的发现与研究述论》。
还有的学者从地区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对琉球的影响,相关的论文有谢必震的《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张紫晨的《日本冲绳与中国南方若干习俗的比较》、张俊红的《明清时期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影响》。
五、关于“球案”与中日琉关系研究
中琉友好交往500年,是以琉球为日本吞并而告终的。中日围绕着琉球的存亡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史称“球案”。围绕着日本侵吞琉球的问题,中国求助于欧美各国,据理力争。琉球国有识之士也四处奔走,救亡图存,宗藩体制伴随着琉球王朝的灭亡而终结。40年来,学界围绕着“台湾事件”、“球案”之争展开讨论,推出了一批论著。
2002年,何慈毅出版了《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近世日本对琉球关系转换之考察》,2016年又出版了《明清时期日本与琉球关系史》,这三本书,主要以当时亚洲的国际秩序,即中华王朝为中心的册封体系为背景,探讨琉球王国与日本长达五百年的相互关系,其中涉及到日本吞并琉球及其历史影响的问题,指出“球案”是此后日本不断蚕食和侵占亚洲各国的一个起点。
2014年,李理出版了《日本“吞并琉球”与出兵侵台关系探析》,是书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论述了美日勾结,出兵台湾。指出日本侵台目的是试探中国的综合国力,从而一举侵吞了琉球,迈出了日本脱亚入欧,对外扩张罪恶的一步。
2018年,孙晓光等出版了《琉球救国请愿书整理与研究:1876-1885》一书,本书围绕琉球救国请愿书的整理、点校与研究工作展开。1876年10月,琉球王族向德宏等开始不断地向清廷上呈救国请愿书,历时10年之久。整理“琉球救国请愿书”,有助于了解“球案”的影响,以及宗藩制度终结的历史原因。
除了上述几本专著外,40年来,学界就“球案”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探讨,发表了许多论文。有的学者研究“球案”的起因、过程,这类研究往往将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综合起来讨论;有的学者以清朝“球案”外交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尤其结合李鸿章、何如璋、黄遵宪、黎庶昌等外交大臣的思想主张加以阐释;有的学者探讨“球案”的历史影响,探讨琉球人的复国运动。
关于“球案”综合研究的论文有李希言的《琉案述略》、司徳坤、刘文龙的《日本呑并琉球始末》、朱淑媛的《清末日本并呑琉球原因初探》、刘兰青的《晩清中日琉球案浅论》、戚其章的《日本呑并琉球与中日关于琉案的交渉》、邹爱莲的《 “台湾事件”与“琉球案”》、马钰的《日本呑并琉球与清政府对日交渉》、陈在正的《驳日本琉球处分的借口》、谢必震的《有关“球案”的几个问题》、米庆余的《近代日本“琉球处分"的历史》、陈福康的《中国属邦琉球国是如何被日本呑并的》、宋子玉、于全收的《近代日本呑并琉球对今天中国的危害性分析》、何慈毅的《呑并琉球王国:明治日本蚕食亚洲的第一歩》、李理的《 “琉球处分”与“出兵台湾”的关系探析》、杨邦勇的《近代日本呑并琉球考》、焦润明的《甲午战前中国文人的日本观——以“琉球事件”为中心》、李细珠的《清末中日琉球案尚未悬案考》、刘刚的《强行册封废琉设藩悍然出兵废藩置县日本十年间两歩吞并琉球国》、李生、孙志爽的《清末琉球群岛被日军侵占始末》、 蔡群的《琉球事件与<北京专条>》、陈新妍的《中琉宗藩关系终结的原因探析》。
关于清朝“球案”外交政策的论文有殷敦新的《从琉球群岛的丧失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陈铮的《清末辨理“球案”决策浅述》、赵东明的《略论清政府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对琉球主权处理的失误》、林伟功的《清廷对“球案”处理严重失策的反思》、荘文一的《1874年“台湾事件”日本的政经谋略》、范春昕的《地缘政治视野下的琉球交渉》、左世元的《清政府对日交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以琉球、朝鲜为中心》、朱莉丽的《从“球案”看近代初期中日外交理念的差异》、王宗运的《论晩清在琉球事件中的延宕外交》、谢必震的《李鸿章与“球案”》、 李庆的《<琉球三策>作者考——再论黄遵宪的日本观及他与李鸿章、何如璋的关系》、黄俊华的《李鸿章的国际法意识与琉球宗主権的丧失》、胡沧泽的《陈宝琛与“球案”》、戚其章的《李鸿章与中日琉球交渉》、戴东阳的《何如璋与早期中日琉球交渉》、许海华的《近代中日琉球交渉中的旧唐通事》、王瑛的《格兰特调停中日琉球争端:李鸿章居间调处法的典型运用》、姬凌辉的《 “琉球案”与黄遵宪对日认识之转折》、戚文闯的《驻日公使黎庶昌与中日琉球交渉》、刘韶军的《李鸿章与何如璋的“球案”三策》。
关于“球案”的历史影响和琉球人的复国运动方面的论文有頼正维的《 “球案”与近代中日关系》、雁旭的《中琉宗藩关系终结考析》、孙易红的《 “球案”及其对中朝宗藩体制的冲击》、修斌、姜秉国的《琉球亡国与东亚封贡体制功能的丧失》、修斌、常飞的《琉球复国运动的历史回顾》、胡飞的《1880:一个琉球人的自刎——林世功的激愤与无奈》、頼正维的《清末琉球王国在华的复国运动》。
“球案”的研究实际上牵扯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中日两国的关系。实际上“球案”一直影响到今天,尤其是琉球独立的问题、中日钓鱼岛之争端、战后琉球归属与中日美关系的演变、琉球问题与东亚国际秩序等都和“球案”有关,当然这已不属于本文论述的范围了。
六、关于中琉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中琉交往500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档案文献史料。40年来中外学者精诚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史料编纂工作。如明清宫藏的中琉关系档案、国家图书馆藏的琉球资料、散见各地的中国古籍中的琉球史料,以及珍藏日本各地的琉球汉籍文献都陆续出版了。中琉关系档案文献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中琉历史关系的学术研究。
从1990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始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的整理及出版工作,(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370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