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梅勒的《道德经》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45 次 更新时间:2020-11-12 14:32

进入专题: 道德经   梅勒   海外汉学  

盛邦和 (进入专栏)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1964年生于德国,汉学家,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梅勒曾留学复旦大学,学文学和哲学。他的硕士、博士论文分别是荀子和冯友兰研究。梅勒著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道德之愚》等,曾将德文《道德经》转译为英文。2018年梅勒的《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出版。

作者将老子研究做成比较哲学的课题,通过东西哲学比较,突出老子哲学的特异质地与中国风格。书前有中文版序与英文版序,开首第一章题"如何阅读《道德经》",此后设专章论"性之道""阴阳、气与道德";政治与战争;知足、淡漠、消极及与此有关的伦理学;持久、永恒、死亡的哲学"。书后有附录:简论《道德经》的版本;简论《道德经》的英文翻译;关于本书英文版的访谈。

梅勒老子研究的观点与方法,大体走在"波恩学派"的路子上。波恩学派与波恩大学有关,如同京都学派产生于京都大学,一群执教于波恩大学,或者毕业于该校与之有关系的学者组成。他们既能用希腊、拉丁文阅读欧洲古籍,又精通古代汉语及儒、道、释原典。他们围绕在特劳策特尔、顾彬教授的周围,倡导一种"和而不同"中国学研究精神。

以地区划分,世界汉学领域存在美国汉学派,那么把波恩学派视作德国汉学派也非不妥,论其波恩学派地位与影响,堪可代表德国汉学研究的主流。如果说,美国汉学派秉承一元论与普世主义的文化观,用同一种被称为人类共有价值的尺度"测量"中国总体及各期文明形质,把"求同"作分研究的目标,那么波恩学派则主张文明的多样化与异质性,把中国文化看成区别于西欧,于远东特有风土中诞生的特色文化,把"存异"作为考量的重点。

譬如顾彬上世纪末在北京大学所做的讲座中,就明确提出:中欧文化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异"字,他发表《心猿意马--儒家学说中的"自我"问题》一石击浪,从此德国与美国汉学家的争论,波澜不止。特劳策特尔比较缓和一些,注意到一元论与多元论、整体性与个体性对立统一的关系,既驻足欧洲哲学立场对中国哲学作异质的分析,作出"旁观者清"的提示,又借中国哲学的优长反省欧洲传统的缺陷。

梅勒属波恩学派的佼佼者,特劳策特尔的得意门生。特劳策特尔的专长是哲学,顾彬耕耘于文学领域,梅勒传承老师衣钵将中国研究置于哲学的视阈。在穆勒看来道家哲学在本体论和伦理学的平台上显示了类似今天"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元素。他指出:当今社会系统理论的出现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而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要求的是发展当与自然保持平衡,当顾及到人在"自然"中的本性延展。

梅勒重视文本研究,主张从"内部"探视老子原旨。他说:我试图从内部阐释道家哲学,并以此为现代读者打开一条道路,这不仅仅依靠西方哲学的术语来理解道家哲学,而是从道家文本的语义资源出发。我希望这会是处理中国哲学的一条恰当路径。在《道德经》中这些语义资源主要是一些意象,如根、水、毂等等。以这些具体形象的意象为基础,我们可以让复杂的象征符号(如"一"、"二"),形成更普遍的描述"道"的策略,或者关于"道"如何发挥效用的策略。

梅勒说:这样的做法有点与众不同,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不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西方的学者,他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文本的诠释总是使用西方主流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和语汇。对于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文本都是用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代代相传的西方学者所创造的固有术语来作解释。

梅勒承认这是必然之势。中国的冯友兰、北美的陈荣捷,都曾将他们的研究话语展现为与西方哲学相符的形态。唯有如此,才能引起西方学界的注意与重视。这种策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成功的。然而,梅勒还是从这样的"成功之道"跑出来,他目前出版的本书就是一座"跑出来"的路标。

强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是波恩学派的特点,这也是梅勒研究的旨意所在,不过梅勒在这方面找不到偏激的倾向,反而给人印象似乎常取折衷之道。有时,他甚至是在着意寻找老子道家与西方哲学的相同之处。他说过:中西哲学在某些思想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且这种相似可以是跨越时空的。比如,道家思想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当代哲学即后现代哲学的主张相关联。道家的这些思想,不仅有助于克服西方传统哲学中那些不适用当今的理论模式,而且为当代哲学思想提供了合理论证与有益资源。

作者把视野从老子扩展到道家全体,觉得道家惯于跳出一般的思维常态,而独创自然主义的逻辑路线。作者举《庄子·齐物论》"天籁之声"的例子说:"天籁"是人间美乐的源泉,但它不是一般的"音乐",既为"天籁之声",这种声音就无需丝毫外力的催发,而为自发之声,自然之音。作者评论道:这样道家思想就跳出"因果论"的窠臼,把天下人间的一切有形可见的"结果"归于"自然"。对"因果论"的质疑与解构是当下后现代思想家"时髦"的课题,然而早在公元前的古代,中国道家已在做这样的思考。

梅勒又回到老子研究的思路,他认为老子所说"道"的本质是"无","无"与"有"的关系无因无果,无前无后。尼采是反对西方传统"因果论"的先行者,他强调:因果论是导致世界单一论、文化一元说的"祸首",因果论让生活和思想枯寂而失去应有的丰富性及多样性。

当代道家研究领域出现"新道家群体",他们倡议在继承道家传统的基础上,建立顺应自然主义与人本理念,适合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道家新体系。作者在书中辨析古代道家在什么情况下被类同于"新道家"的,及这种"类同"的可能与前景。他期望使《道德经》研究加入新话题,如当代伦理学的讨论。

梅勒探析《道德经》所蕴藉的有关宇宙形成的玄秘意念,透视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本质,以期对社会改革、经济发展及文化更新具备应有的启发意义。作者发问:道家的两性观与柏拉图的《会饮篇》有何差异?道家的生死观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有何不同?道家的时间观,与圣奥古斯丁的时间哲学有何区别?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在西方人眼中是怎样的人?

本书把老子哲学定位为"战争与和平的哲学"以深入理解老子,将当今"文明冲突"、底层困惑及国际上的经济博弈等视为"战争",拟将"道德经"与西方《战争论》作比较,提出东方式当代"战争"应对论。

人们在读韦伯《儒教与道教》时会提出一个问题,韦伯说的"道教",包括"道家"吗?道教与道家是一回事吗?梅勒在书中作出自己的回答。他说:我曾受邀为一本有关《道德经》的论文集写一篇导读,在那本书中,一些作者宣称这本古代的道家"经典"在本质上是宗教的,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哲学的。恕我不敬,我不同意此类看法。我认为这个文本起初(前4世纪一前3世纪)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入门书,更具体来说,是关于如何维持、建设社会秩序(甚至宇宙秩序)的论著。依照目前的历史证据来看,直到汉代《道德经》才成为宗教活动的基础,道教才"一跃"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刘增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

顾彬、张穗子:《略谈波恩学派》,《读书》2006年12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道家与当代哲学───德国学者汉斯·穆勒在哲学所座谈》。

王锦民:《"求异"的波恩汉学学派》。

哲学园:《一位德国哲学家眼中的老子,<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作者简介: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教授


进入 盛邦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道德经   梅勒   海外汉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50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