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岳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3 次 更新时间:2020-10-29 23:49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莫岳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在我国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初步酝酿、系统构建到迅速发展,建立起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积累了学科建设的丰富经验,提升了学科的地位,彰显了学科的影响力。

第一,循序渐进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马列主义理论课先后经历了三次调整,即从“53方案”到“56方案”,再到“61方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了三次调整,先后形成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目前,高校思政课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思政课的建设不仅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专业设置上,我国先后设置过政治教育(后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并在政治学学科下设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后改为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在哲学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专业与学科的设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搭建了科学架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思政课改革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1996年,政治学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独立设置,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后又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独立的学科正式“扬帆起航”。截至2018年底,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07个,一跃成为学位点最多的学科。同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学科体系逐步构建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后,学科规模和教学水平大幅提高,科研成果显著增加;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归属感和专业感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高,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课程建设到学科建设的渐进式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具体路径,也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始终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行高校思政课的设置改革。首先,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革命理想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他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工作要求,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改革创新等,作出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次,中共中央多次讨论决定高校思政课的设置问题。思政课“85方案”是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达的,“98方案”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确定的,“05方案”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确定的。再次,中宣部、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给予指导。它们发布的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领导体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方式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研讨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部署。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4年,党中央作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策,其主要任务是: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在党中央的指导和推动下,一批(15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骨干基础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相继出版,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逐步形成,一批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论成果得以问世。“马工程”卓有成效的实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别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设立,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实现的。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作出了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和部署。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和要求,以及如何提供保障等问题提出具体指导意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三,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严密的内在统一性的理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研究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而且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形成发展规律和主要范畴等;不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而且注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贯通性研究;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分工协作,而且强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等邻近学科的交叉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直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努力从解答发展中突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前进。

注重学科建设科学化和规范化。我们既强调学科建设的方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姓马”,又强调“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将政治性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性基础上;既主张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规范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范畴、学科结构、学科体系,乃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基本问题,又主张把学科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领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为此,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指导和引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建设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各个方面,体现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构建起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起航”到“领航”的飞跃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32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