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国家与社会关系 新中国 统合模式 市场经济/协同治理
(二)促进市场作用的更优发挥
不论从理想的治理模式还是从当代中国的治理实践而言,国家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良性互补互促的协同复合治理。
市场经济是瓦解国家统合模式和重构国家与社会“分梳”关系的关键因素,市场也就成为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于市场经济的不同认识和争论。不同时期对待市场的态度,影响到不同时期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否定和排斥市场作用,资源配置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社会被政治动员所操控,造成全面经济效率的低下和体制活力的丧失。严峻的治理现实和思想认识的不断突破,持续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如果说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打破了计划经济的铁板一块,那么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随着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述,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始逐渐增强。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增强市场作用的改革取向愈益明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和现实表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最优途径,也是迄今为止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机制。它的根本优势就在于:作为遵循自由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和社会供需关系决定原则的市场,在形成劳动分工与协作的社会生产机制、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形成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市场价格自动调节生产供给和社会需求,从而引导资源配置到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产出效益的行业和领域中去。因此,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前所述,一方面,由于强政府的惯性和计划经济思维的残存,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等方式过多地干预市场经济,严重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不法经营的打击不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巩固,致使市场长期无法发挥有效的治理机能。因而,在新时代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方面,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进一步放开市场管制,强化市场监管,以法律和制度建设来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以降费减税优化营商环境。在致力建设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和效率政府的进程中,促进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更优发挥。
当然,当代中国治理需要强调国家治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得以有效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履行;而政府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因此,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也就构成国家治理方面非常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从严治党对良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年的实践经验再一次明证了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论断和市场的重要作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位立场,继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仍将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不断推进和落实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更好更快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西方政治文明的二元结构及其内在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美]米格代尔.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第三世界的统治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3]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铁锴.协同治理体系建构的中国逻辑及其进路[J].理论与改革,2015,(2).
[6]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7]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铁锴.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2019-08-15].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908/20190800018807.shtml.
[12]俞可平.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3]Almond’s “Introduction”,in Gabriel Almond and James Coleman,eds.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进入专题: 国家与社会关系 新中国 统合模式 市场经济/协同治理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2674.html 文章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