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谢宇教授认为,“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然而,依据其划分的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范式本土化来分析,无论哪个层面的本土化,都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而不是伪问题。本土化讨论的核心在于社会科学的主体性。究竟是建立依附于美国的社会科学还是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的规范化建设应当服务于主体性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应以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目标,基于中国经验与实践,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理论与方法,再回到中国经验与实践中去检验。站在中国立场上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恰逢其时。
关 键 词:本土化;规范化;主体性;社会学;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 430072)。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应向何处去,是一个涉及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美国以定量研究为特点的社会科学处在霸权地位,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强调“国际一流”、国际一流社会科学期刊(主要是美国期刊)开始发表中国学者论文的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是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科学中去,还是建设基于具体化的中国经验与结构化的中国实践的社会科学体系,成为决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重大问题。美国科学院院士谢宇教授在《社会学研究》发表《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一文①,认为关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是伪问题。他指出,中国社会学唯一的正确道路是“做出一流的社会学研究,使其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整个社会学学科的知识积累并产生国际影响。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社会学学科的对话中去,需要与西方社会科学竞争,需要在国际已有的学术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更为严谨规范的方法获得世界影响力”。
谢宇教授主张的关键在于,中国究竟是应当建立一个依附于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社会学,还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表面上看,谢宇教授反对的是社会学本土化主张,实质上反对的是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认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与美国社会学不同的中国社会学,也没有必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笔者显然并不赞同。的确,社会科学是西方舶来品,中国是从西方学来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不过,中国学习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目的,是真正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点,中国学习西方社会科学主要是学习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而非具体结论,更不能亦步亦趋。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大国,必须要发展出基于自身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社会科学,基本途径是从中国经验出发,借用古今中外各种智慧包括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应是与以美国为主的所谓世界社会科学对话,而是在深耕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社会科学体系,再与西方社会科学对话,从而才可能对世界社会科学做出较大贡献。
当前中国社会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理解中国实践,主要任务是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学(社会科学),与之匹配的主要途径是真正深入到中国经验与实践中正确地提出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下中国社会学最紧迫的任务是呼啸着走向田野,真正从中国实践中提出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建立对中国经验与实践的科学的理论解释体系。笔者将在回应谢宇教授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可能方案。
议题本土化完成了吗
谢宇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学议题已经高度本土化了,所以强调议题本土化是没有必要的。“一切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社会或历史情境的研究都必须考虑与当下情境的结合,但这一主张与追求本土化无关。”从范式本土化来讲,“无论中国社会有多么与众不同,中国社会学的价值仍然在于这是社会学。如若中国社会学变成了一门其他的学问,要建立在其他范式的基础上,那它将不再是社会学”。“中国再独特,仍为世界各国中的一员;中国的社会学,也仍是世界社会学的一部分。”“一个真正好的研究……它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从以上引述来看,谢宇教授似乎也不反对本土化,因为好的研究“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议题本土化已是现实,应用本土化则是所有好的社会学研究的题中之义。现在的问题是,世界社会学是什么?国际上已有的学术共识是什么?为什么美国社会学就是世界与国际的?
社会学或社会科学在选择研究议题、形成研究结论方面,显然受到意识形态、历史、特定发展阶段等诸多影响。谢宇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学议题本土化已经完成,再提议题本土化就没有意义了,“中国社会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议题的西方化或美国化,而是缺乏判断议题学术价值的长远意识。中国社会学不必为突出本土化特征而束缚研究选题,更不必去争论这些议题是中国的还是美国,而应当关注议题本身在中国长远而非眼前的学术价值和潜力”。退一步,如果说议题本土化是合理的话,那么,中国社会学在选择本土议题时,应该选择哪些本土议题?如何选择本土议题?依据什么来选择本土议题?
一方面,每一个研究者都会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积累、价值取向来选择研究议题;另一方面,确实有一部分议题成为一个时期最为重要的议题,引发众多社会学学者关注并深入研究。因此,在选定研究议题时,关键不在于研究议题是否本土化,而在于为什么选取研究议题。深入到中国实践中去选取研究议题,在理解中国经验和实践中形成理论假设,并到中国经验和实践中去验证,正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最为紧迫的任务。
与这样一种基于中国经验来选择研究议题不同,谢宇教授主张“中国的学者要参与到社会学更广泛的学术社区中去”,“需要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社会学学科的对话中去”。换言之,在谢宇教授那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在美国主流社会学期刊发表论文,获得与美国社会学对话的资格。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议题的选择应当主要服务于与美国社会学对话的需要,而不是服务于理解中国实践的需要。在当前中国学术界本来就相对崇美的背景下,以及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在国际一流期刊(美刊)发表国际一流水平论文”的背景下,以在美国期刊发表论文为目标的对话式的本土化议题,就顺理成章地具备了相对于以理解中国实践为目的的本土化议题的优势。
对于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社会科学的首要责任与使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社会学本土议题不应是从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需要中产生,而应当从理解中国经验和实践中产生。谢宇教授长期在美国工作与生活,对美国社会学界的问题比较熟悉,又在中国长大和长期学习,对中国也有一定了解,用中国的材料去讨论美国社会学的问题,并在美国社会学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是好事,这样的好事越多越好。但如果他因此认为中国社会学主要应当是去与美国社会学对话,中国社会学界主要应当在所谓国际已有学术共识基础上通过更为严谨规范的方法获得世界影响力,并因此批评当前以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学的本土化努力,认为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