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分析“王道”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的出现、使用情况及含义变迁,指出“王道”一词源于帝、王、霸之分,本义指古先王之道,后世亦指理想为王之道、现实王者之道甚至孔子之道等。至于“古先王之道”,可分别指尧舜之道、三王之道、甚至专指周文之道等。春秋五霸的兴起是“王道”概念盛行的重要历史背景。从内涵方面看,王道的含义来源于“先王以道治”,本指治道;但宋明以来,理学的兴起导致不少人认为王道可与王位脱离,人人可以通过慎独、致诚等内圣功夫实现王道。
【关键词】王道 霸道
【作者】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我曾在 “王道一词考” 一文中,对于“王道”一词的来源及本义作了初步考证。但该文提供的材料说服力有限,且分析很不全面。[2]本文拟在此基础更全面地考察“王道”一词的历史含义。
《汉语大词典》“王道”定义是:
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3]
其他各工具书定义大同小异。[4]干春松近著《重回王道》[5]在分析“王道政治”的含义时,认为它被古人用来“批评战国时期盛行的力量政治,回归道德政治之本原”,强调王道政治所体现的“正是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正因如此,王道是“对霸道的拨乱反正”;而先王或圣王之所以在“王道构想”中十分重要,是因为“儒家政治是一种榜样性的政治”。此类界定或分析不能说错,但问题是对王道含义的来源没有交待清楚,甚至易让人误以为王道一词之义是儒家人为发明出来的。
也有许多学者认识到,“王道”一词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上古先王治道的追溯或总结,本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但被儒家作了理想化处理。[6]然而,究竟“王道”一词的起源及演迁是怎样的,学界似乎至今并无清晰的考证和分析。比如,“王道”一词在古文献中是究竟是怎样出现和被使用的,它的含义具体有哪些,在过去两千多年里又是如何演变的?这类问题基本上无人考证。又如,很少有人提及“王道”与古人帝、王、霸三分观念的关系;少有人认识到“王道”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事实上,即使所谓王霸之别,古人的理解也多种多样。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在全面检索和分析“王道”一词两千多年来在古文献中使用方式的基础上,分析此词产生的历史根源,含义的多样性及其历史演变,以及王霸之别的形成及含义变迁,等。
一、使用
今按:“王道”一词出现甚早,使用亦甚广。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在先秦至后世文献频繁出现。今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及《四部备要》电子文献检索、研读并核对[7],根据经、史、子、集划分,将“王道”一词在部分古文献中出现次数列成下表:
根据上表,可发现“王道”的使用情况:
——在十三经之中,出现于《尚书》、《毛诗》、《左传》、《春秋谷梁传》、《孟子》、《礼记》,一般每书只有1-3次。但不见于《论语》、《周易》、《周礼》、《仪礼》、《大戴礼记》、《春秋公羊传》、《孝经》。
——在先秦至汉唐子、集之中:
——在宋代以来的子、集之中:
——在正史中,此词从《史记》以来一直较频繁地出现于各种政论场合。我们没有对全部25史进行统计,但统计了其中初步检索(尚未除去各种含义不同的假象数字)次数在10次以上的正史,发现:
由上可见,到了宋代,“王道”出现次数有了大幅增加的趋势,但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则又大幅减少。这一点可从子、集部分出现次数达10次及以上者基本上都在宋代看出。此外,《宋史》中此词出现达32次,为25史中除《前汉书》之外出现次数最多者。此外,这一点还可从《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中分别出现了77次和35次的对比中看出。宋明理学家使用此词较多,而宋人尤多。
二、来源
《尚书·洪范》云: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这应该是“王道”一词最早出现的传世文献。其中连续三次出现的“王道”一词,与前面出现的“遵王之义”、“遵王之道”、“遵王之路”及后面出现的“于帝其训”、“以为天下王”相呼应,说明王道是指古先王之道。由于整个段落内容据文本交待是天传于大禹的,这里的王道应当是五帝、或者至少尧舜之道。从《尚书》文本只记载尧舜、未记载五帝其他人来看,这里的王道也应是指尧舜之道。
《尚书大传·高宗肜日传》云:
成汤之后,武丁之先,王道亏。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问诸祖己,祖己曰:‘桑谷野草生乎朝,朝噫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昔先王之道。(引自《资治通鉴外纪》卷2〈夏商纪〉,四部丛刊本。)[8]
引文开头的“王道”与下文“昔先王之道”相应,当指古先王之道。
我们知道,古人以三代之前天子为“三皇”“(五)帝”,三代天子为“三王”,故常有“二帝三王”、“五帝三王”之说,与此相对应而有“先王之道”、“帝王之道”、“三王之道”、“五帝三王之道”、“二帝三王之道”等说法,正因三代以前为帝,三代为王。这是古人对先王之道的说法,“王道”一词应该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
《朱子文集》卷73〈杂著·李公常语下〉载朱熹语:
愚谓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相传之道。
此语道破王道来源,即:王道源于二帝三王,可以笼统地理解为古先王或圣王之道。只是朱子强调二帝三王相传之心法,与前人不同。
1.背景:帝、王、霸之分
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古人是在帝、王、霸(或者更全面的,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相区分的意义上使用“王道”一词。其中帝指二帝(尧舜)或五帝;王指三代圣王,主要是禹、汤、文、武等;霸,亦称伯,主要是春秋五霸(通常指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和宋襄[9])。相应于帝,有帝道;相应于王,有王道;相应于霸,有霸道。从这个意义上讲,王道主要是指三王之道。
最典型地的说法较早见于《文子·自然》:
帝者,贵其德;王者,尚其义;霸者,通于理……王道者处无为之事……”(《群书治要》卷35〈文子·道自然〉亦引)
此以帝、王、霸相区分,王道对应于三王。《四库提要》谓《文子》虽“疑众为聚敛以成书,然其理道深至,笔力劲炼,非周秦间人不能为。”
1973年出土的定州八角廊《文子》竹简残本进一步证明了《文子》的可靠性。
桓谭《新论·王霸篇》对于三皇、五帝、三王、五伯(即五霸)之道作了也许是最完备的论述:
夫上古称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伯,此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伯以权智。……五帝以上久远,经传无事,唯王霸二盛之美,(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97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