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中医与传统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21 次 更新时间:2021-01-31 13:01

进入专题: 中医战略   中医战略  

刘力红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传统文化与中医,也就讲中医的基本精神。最近大家知道,围绕中医发生很多的争议,甚至有要告别中医的这样一个说法,我想用中国人的这样一个思想来看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呢?就是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东西,有说好的,必有说歹的,有说它高,必有人说它矮,有说它科学,必然有人说它不科学,所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在我眼里面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我想用我的一位老师,也是中医界德高望重的邓铁涛老先生的一句话,四个字,中医简,便,验,廉。那么什么是简呢,就是中医这门学问,中医这个道,它是至简,至简之道,古人不是讲大道不繁嘛,它实际上体现在日用当中,道在平常,道在日用,所以中医的这个理,它是很清明的、很简析的,这个是简。那么便呢,中医它很方便,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诊病,看病,好病,没有药,可以用针灸,甚至没有针灸,我们可以点按,可以点穴,就是它非常方便,它不需要一个医院,更不需要那么多的设备,设施,就是这是便。那么验呢,就是它的效验,就是它的疗效,作为一门医学它的疗效,它不但能够治普通的病,它可以治大病,那么一般的人对中医的认识,认为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其实不然,中医不但治小病,而且治大病,而且治急危重症,甚至有些西医没有办法的,那么中医能够解决,所以这个是效验,这是验。廉呢,那么中医治一个病花多少钱呢,中医治好一个病,同是这样一个重病,西医治好了要花多少钱呢,恐怕是十倍,百倍,乃至千倍,那么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问。

那么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跟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那么我们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文明。中华的文明从伏曦那里开始,那么到现在有这个八千年的历史,在伏曦的时代,古人做了什么呢?这个时候认识了阴阳,然后发明了八卦,那么这八卦干什么呢?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么古人已经开始对人有很深刻的认识,对物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天地有了认识,那么进步到了神农的时代,那么对天地、对人物的这样一个认识就更深刻了。我们知道神农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入农业时代,我们在伏曦的时候是渔猎时代,到神农就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有一个特征,大家知道,那就是有一块地方,那么在这个地方种庄稼,靠庄稼吃饭,而不是靠渔猎吃饭,那么这个庄稼应该什么时候种下去,我们现在种稻子能收成吗?它不能收成,稻子要在什么时候种下去啊?这需要对天地有深刻的认识,对天文、对地理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四时已经产生了,春夏秋冬,24节气,四时五行都产生了。

那么这个四时五行的确立,五行为什么叫五行呢?行是什么呢?运行不断地变化。那么到了黄帝时代,那就慢慢地成熟了,对这些认识就慢慢地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医药产生了,中医产生了。到了尧舜禹的时候,大家很熟悉,那么尧帝传位给舜的时候,给他四个字,这四个什么字呢,叫“允执厥中”,允就是允诺,就是你答应,就是尧告诉舜你要答应,答应什么,执,执掌,厥就是这个,这个什么,中,这个中,这个是什么中?中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出来呢?这个是从三皇的时候出来的,从几千年的变迁里面认识到要治理天下或者治理人,必须要符合中道,太过了行不行?不行,以这个农业种植为例,过了这个时间行不行?不行,没有到行不行?也不行,恰好,恰到好处,就是河南人讲的中,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只有以这样一个思想来治理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就是中国人的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就在这里产生。那么到了舜帝也是这样,也把这再传位给禹的时候,大禹的时候,也同样把这四个字传给了这个大禹。那么这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这样确定了。

那么这样一个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医,也可以说中医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脉络里面成熟的。那么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跟中国文化这样一种精神是多么地一脉相关。那么我们讲,我们现在要谈中医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内经》,《内经》是中医最权威的一部经典,也是最早的一部经典。我们谈医学,实际上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问题呢?医学是研究什么呢?健康,对不对,疾病,然后有了疾病,健康,我们怎么样保证健康,但实在保不住,他生病了以后,我们怎么治疗他,对不对,医学我们讲简单点就是这么回事情。那么《内经》怎么样界定这个健康呢?很简单,它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平,和平的平,平人者不病也,什么样的人不病?平人不病,什么样的人谓之平人呢?在唐代有一个医家叫王冰,他给它做了注释,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他处在哪里呀?不偏不倚,对,他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所以你看看中国中医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中国文化这个道统上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叫做健康的状态。当然健康的状态要细讲,它有一些条件,中医它是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内经》里面讲到,要形与神俱,乃尽终天年,就是必须形跟神,或者说身跟心都平了,我们刚刚讲的平人,是指的什么平呢?是指的身和心都平,形和神都平,这样的人才不病,所以必须要这两个方面都做到。

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形,就怎么样使形处在中正平和呢,就是形怎么中正平和?《内经》里面继续讲到了就是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就是对于外界的认识了,对人跟天地的关系的认识,就是说人跟天地必须和平相处才能够保持我们的形处在中正平和,处在平人的状态,为什么提“虚邪”呢?邪就是刚刚我们讲的不中,不和,为什么提贼风呢,贼是什么?贼就是不正,所以“虚邪贼风”你要避它,那么就是虚邪贼风是很容易使我们这个形偏离平的状态,偏离中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点,我们要保证这一点。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心,就是神怎么样保持平人呢,中正平和呢?那就要做到恬淡虚无,这一点《中庸》讲得很好,《中庸》讲到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什么叫中啊?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对吗,喜怒哀乐没有发,这个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发了出来,发脾气了,有喜,有怒,有哀,有乐,但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这个叫做中和,能够做到这点,心就中正平和,可是这一点大家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喜怒哀乐能够不发?这个里面是有大学问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对这个中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这已经是很深的问题。那么这样呢就可以,就从这两个形神,心身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处在中和的状态,这个就是健康,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没有问题。

那么健康是这样,那么疾病呢?

我们讲,经常讲疾病,实际上疾和病它是各有所指的,疾主要是讲我们这个形,讲我们这个身的问题,身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叫,谓之疾,心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病。中医讲,这个四时阴阳是万物之终始,是死生之本,就是四时阴阳,万物的终也是它,始也是它,我们观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什么时候我们万物的开始是不是因为四时阴阳决定的,不同的植物要在不同的时候下种,开始,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收获的时节。放开来,死生,人的死生也是从这个里面来的。那么我们要想跟它保持平,那么就要顺从,四时阴阳我们要顺从,这样我们就能够保证这个身平或者说形平,那么身形处在中和的状态。还有一个就是饮食,节饮食,这里《素问》很强调健康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饮食和起居,饮食就是我们日常的这个吃的东西,起居呢就是我们的睡眠和觉醒,我们现在是起,我们晚上休息是居。那么饮食要干嘛呢?饮食要有节,古人没有讲饮食营养怎么怎么样,要讲有节,大家很好体会,饮食非常重要。为什么说道在平常呢?就是我们把好了饮食这个关,把好了起居这个关,实际上健康已然,当然这个是外在的,那么更是把好了下面一个关,那么健康就操在我们自己手里面。(违背)这样一些因素呢,那么就会使我们的形产生疾病。

那么神呢,心呢?就是刚刚我们讲的平人反过来,我们刚刚讲的恬淡虚无嘛,对不对,刚刚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嘛。那么反过来,就是不能够恬淡虚无,所以在《大学》里面又有“四不正”,就是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就是我们的心,忧虑也好,恐惧也好,患得患失等等这些因素,就是偏离了恬淡这样一个因素了,那么心就没有办法处在中和,也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人生观,这些是很重要的致病途径,当然这个致病主要是使我们的心产生不平,而心和身又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是疾病。健康是这样,平人是健康的,致中和是健康的。那么非健康呢?疾病是这样,失去了平人,就是有什么,有些时候是过了,对不对啊,为什么说不能够处中,有些时候太过了,有些时候是不及了,对吧,这个时候就不能够处中。那么现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治疗它,就中医的治疗,它的精神是什么?我想大家也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叫中医呢?本来医不叫中医,本来中医的概念是什么呢?古人讲,上医治国,中医指的是治人,中医是治人的,中医不是治病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不好了才生病,所以把人调整好了,他自然就不会生病,所以中医的着眼点是在人上面,不在病上面,只有下医才是治病,这个古人是界定得很清楚的,中医是什么呢?就是中道之医,就是我们刚刚秉承着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中和的这样一种精神命脉的这样一个医学它叫中医。那么这样一个精神我们清楚了以后,那么疾病治疗我们就很了然了,怎么治疗?因为一个病的产生就是不平,不平,要么太过了,要么不及了。

所以老子有一句很妙的话,叫做什么,叫做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了有余,有余的东西就是什么,过了,不足的东西呢,就是不及,损有,有余的我要损你,天之道,要损你,不及的怎么样,要补你,这个损这个补,它恢复一个什么,平,对,中,中医的治疗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看中医的很多,在《内经》里面,在《素问》里面,它提了很多治疗的大法,治疗的原则,我在这里举两句,其中一个是《素问》的《三部九候论》,它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实,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什么,老子讲的什么,有余,对,有余,刚刚我们讲是损,实际上泻就是什么,损,实我们要泻它,虚呢,就是不足嘛,我们要补,实的泻了,虚的补了,它最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平和,中正平和的状态。这个还有《素问》的《至真要大论》里面也讲到,“谨察阴阳之所在”是“以平为期”呀,这个治疗没有其他的,就是以平为期,无问其病,就说不管你什么病,我都不管你,为什么人家很多人说中医呢?这个肝病的也用这个药,肾病的也用这个药,心病的也用这个药,为什么都能好啊?古人讲得很清楚,无问其病,不管是什么病,以平为期,你只要把人调到平的状态,平人的状态,这个病就好了,这是中医的一个根本的精神所在。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怎么办?有些什么具体的措施?疾怎么样以平为期,病怎么样以平为期呢?这个实际上就要心身两调。为什么我们要有针灸啊,要有按摩,为什么要疏通气血,大家都很清楚要疏通气血,为什么?我是从南宁来的,南宁那个地方,大家知道,昨天我是穿着什么,穿着衬衣来的,到了机场开始加衣服,到了这里还冷得直哆嗦,南宁这个一年四季几乎就没有,没有变化,就是它不行,所以那个地方这个热行,天气很热,热太过了,那么为什么呢?就是说它老热,夏天老停留在那里,所以它容易产生不平,为什么这个中国的文化是在陕甘、在中原这一带产生呢?因为这一带四季分明,老在流行,所以你必须是流行了以后,另外前面的来了,来了要走了以后,后面的才能来,对不对,夏天要过去了,夏天要走了,秋天才来,秋天要走了,冬天才来,那秋天老停在那里,夏天老停在那里,就是不走不行,那么这个不平就产生了,对不对,所以为什么要疏其血气呀,要针灸啊,要,那就是保证机体处在行的状态,流转,流通的状态,那么这个是保证我们处在,处平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当然我们还有药物的,具体药物的补泻,不足了,我们怎么去补它,太过了,我们怎么去泻它。

另外还有心的调整,我们要恬淡虚无,“恬淡虚无”就能够“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是《内经》的原话,就是我们能够这样调整我们的心,使它处在安然的状态,处在平的状态,我们不是经常有一句话叫心平怎么样,气就和,五脏就安然,那么这样就能够保证没有病,当然这个整个如何调这个心使它平呢,实际上整个中国文化很重要就在谈这个问题,今天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展开,那么总之,那么中国,中医,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它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是同体的,所以你要告别中医吗?那就请你告别中国的文化,我在开玩笑,我说,你要告别中医,那么你就必须得告别中国的文化,那怎么办呢?那请大家思考。

那么今天我的这个讲座到这里,谢谢。(世纪大讲堂)

    进入专题: 中医战略   中医战略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中医战略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8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