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4 次 更新时间:2020-06-29 06:59:33

进入专题: 丧祭   儒家   终极关怀  

李景林  

   【摘要】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建立超越的基础,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基本方式。这种形上学的系统,是哲理而非宗教,但却内涵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出了经由人的日用常行和自然情态生活而获得超越的一条很切实、有特色的道路。

  

   【关键词】儒家、丧祭理论、亲亲尊尊、情文、终极关怀

  

   儒学是否宗教,是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与如何看待儒学与传统社会礼仪的关系有关。我们不拟介入这番争论。不过,儒学的超越性意向和终极关怀,确与古时中国社会具有宗教义涵的礼仪尤其是丧祭礼仪密切相关。儒家对这些礼仪及礼俗所指向的神灵世界并不做明确的表态,但对这些礼仪之思想文化内涵,却有系统的诠释。在冠昏丧祭乡射朝聘诸礼仪中,丧祭礼仪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关系密切,儒家对之亦尤为重视。儒家的丧祭理论,集中体现了其终极关怀的人文主义特质,此点对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甚为重要。下面我们主要依据两戴《礼记》的资料,对儒家的丧祭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做一些探讨。

  

   (一)礼以丧祭为重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系统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礼这一方面,儒家尤其重视丧祭。《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祭统》说:“凡治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中庸》亦引孔子的话说:“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礼记》是一部集中体现儒家礼论的作品,在其中,无论就内容和篇幅说,有关丧祭礼的讨论都占有突出的地位和分量。这说明了儒家对丧祭礼的重视程度。

  

   儒学是一种人学,而“礼”所体现的,即是“人道”。《荀子·礼论》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礼记·祭统》亦说:“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可见,礼乃贯通人之生命的终始。在这个意义上,“礼”可说即是“人道”。丧和祭,主要涉及“死”或“终”的问题。“终”的问题很重要。《诗经·大雅·荡》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很难做到,所以亦愈应重视。没有这个“终”,孝子之德,生命的意义就未完成。按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人面对“死”,方能对生存有真正的了悟。这其实也很适用于儒家。《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按何晏《集解》,“慎终”讲“丧”,“追远”则言“祭”。可以看到,生命的完成,不仅要成始成“终”,而且要由此追思那人生之本(“追远”)。

  

   儒家著作多言礼之“报本反始”,返本复初的意义。这“本”和“始(或初)”,指生命存在之根据和始原。而儒家所说返本复初,皆以人之最切己的情感为出发点。丧祭之仪,本于亲亲之情;其“慎终追远”,亦正是要以此生命的真实情态为前提,溯及和挺立起这“本”与“始”。这样,人的生命价值,才能臻于完成。有人讲儒学为一道德哲学,这并不完全。真正讲来,儒学乃以道德为进路,而达于“超道德”的形上学。[1]丧祭礼,正可在实践的意义上,集中体现儒学的这一精神。儒家之重视丧祭,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礼之三本

  

   儒家泛论制礼原则,有“礼三本”之说。《大戴礼记·礼三本》云: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此“本”,即根据或本原义。“性之本”,《荀子·礼论》作“生之本”。从下文“无天地焉生”看,作“生”是对的。天地是一切生命之本,先祖是血缘种类之本,君师为伦理教化之本。此“三本”,为礼文创制之原则。

  

   请注意“天地”这一概念。儒家常以天地对举,而又率以“天”包赅天地之意义。如《易·豫·彖传》可以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而《观·彖传》则又可以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郊特牲》则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都是证明。就儒家的观念言,“天”之生物,为一刚动之原则,必内在包含一柔止的原则于其中。这柔止,虽可名为“地”、“坤”,但却非一独立的原则。《易传》言“地道无成”,不能以分“天”生物之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言“天”,有多重含义。[2]与地相对之“天”,常包含物质之天的意义。儒家所言“天”,包赅天地,虽不离物质义的天,但本质上却是一万物生成之超越本原的概念。“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就表明了这一点。

  

   “君师”,或谓“师”亦君长义[3]。这样解释,则君师一本即纯从政治上立言。其义未安。按《孟子·梁惠王下》引《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则君、师非一义可知。“师”之义本在德性教化。儒家本以圣王、德位一体为其郅治理想。故《荀子·礼论》说:“《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为民之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礼记·表记》说:“君子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恺弟君子,民之父母。恺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亲,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又《中庸》云:“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位一体,乃能有礼乐教化之兴。可见,君、师连用,其义在强调君之道德教化的意义。

  

   总而言之,天地之为“本”,所重在于它是万物生存之超越性本原;先祖之为“本”,所重在于它是血缘性的族类始源;君师之为“本”,所重在于其是礼乐创制道德教化之根源。

  

   (三)祭礼与亲亲

  

   “礼三本”是从普泛的意义上论礼文创制之原则。在儒家看来,“三本”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关系。简言之,“三本”以血缘亲情为核心,其关系表现为,人以孝道血缘亲情之真诚,由近及远,追思其生命之本原,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人的道德性命于是而成。于此,超越之天道,在人的情态生活中获一内在的落实与实证;属于人道之德行成就,亦因此而具有了超越的意义。这一点,于丧祭礼表现得尤为明显。《礼三本》篇下文即言宗庙先祖之祭和王者以祖配天之事,以显此三本统一无间之义,即可为其佐证。

  

   关于此三本之关系,我们先来看下面几条材料:

  

   《礼记·郊特牲》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公羊传·宣公三年》说:

  

   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王者曷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

  

   《礼记·祭义》云: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千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这三条材料,典型地体现了儒家追思本原的方式,这就是以亲亲之情为核心以达超越之天道。前两条材料论天子郊祭以祖配天的意义,后一条则普泛言之,但亦举天子诸侯为例予以说明。

  

   此处举王者祭天以明天人沟通之方式,然其意义实不限于王者。

  

   在原始社会,“民神杂糅”,“夫人作享,家为巫史”[4],人皆有与神灵交通之权。进入文明时代,通天之权为王者所垄断。古人之祭祀,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有不同的祭祀对象和范围,唯王者有祭天之权。《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都讲到这一点。

  

   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古人之宗教观念,实以自然神灵为一系统而统属于天或天帝至上神。因此,诸侯以下至众人之祭祀活动,乃由其所祭祀之神灵对天、帝的统属关系,而与天子之祭保有着意义上的关联。从现有的资料看,最起码在殷代,便已形成一种“帝廷”的观念。帝或上帝是宇宙诸神灵的主宰。其下有日月风雨等为其臣工。上帝通过自然天象以示其恩威,以主宰人的吉凶祸福。[5]这上帝、帝廷的观念,从周初诰命看,乃为周人所继承。[6]以众神灵统属于一至上神,此合于麦克斯·缪勒所说的多神教形态。[7]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义》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又《郊事对》说:“古者天子之礼,莫重于郊……所以先百神而最居前。”其说颇能与上古宗教观念的实际相合。由此,则祭天之权虽为王者所仅有,其意义实贯通于不同层级之人及其祭祀活动。

  

   “报本反始”,“反古复始”,为制祭之原则。凡于人生有“本”和“始”之意义者,皆在祭祀之列。天地、山川、社稷、祖庙、五祀等,自不必说。《郊特牲》言蜡祭八,所祭不仅有农耕的创始者(先啬),甚至包括猫、虎、堤、渠之神:“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豚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这里所依据的原则亦是“报”或曰“报本反始”。从这个意义讲,这“报”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人生始源于其“祖”;人亦宇宙万物之一,而万物生生,则本原于“天”。王者以祖配天,“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这个“大”,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最大的”;亦可以理解为动词:“尊大之”。由此,王者之祭的以祖配天,既可说是“最大的”“报本反始”,亦可说是祭祀之“报本反始”意义最高、最为充分的表现。

  

这种“报本反始”,王者先祖与天的相“匹”相“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丧祭   儒家   终极关怀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873.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