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83 次 更新时间:2020-05-25 15:40

曹雪涛  

作为人口大国,我们面临着医疗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医学科技领域是知识、技术、人才、资金投入非常集中的创新高地,该领域的突破往往对人类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如何在新时代面向国际医学科技前沿,瞄准我国疾病防控以及医疗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有效动员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力量,统筹谋划医学健康领域的战略布局,加速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发展,对推进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干细胞与组织再生、生命组学、单细胞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生物成像、免疫治疗等一系列生命医学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人类认识和解析生命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医学研究向精准、定量和可视化方向不断纵深发展,人类从治疗疾病进入到了治愈疾病乃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历史新阶段。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发展,在这一战略必争领域纷纷制定国家战略,加速抢占技术制高点。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我国在医学科技领域也取得如青蒿素的发现、国际首例断肢再植的成功[1]、白血病分化诱导疗法的发明、人工麝香的成功合成等一系列世界级创新成果。但是,我国医学科技领域仍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难题。目前我国在医学科技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源于本土的自主性引领性原创性理论、革命性技术与重大应用产品的突破不多,引领性医疗技术缺乏,医学科技研究的试剂、耗材、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细胞与菌毒株以及文献检索等资源国际依存度高,医药成果临床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大数据应用等技术积累与共享机制较薄弱,医、药、械发展不均衡,诊、治、防协同需进一步强化。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及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和快速发展。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国医学科技领域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我们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是什么?如何综合有效利用我国临床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临床转化应用研究以促进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发展?

二、充分认识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是引领医学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关键

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发明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免疫疗法治愈了近91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晚期黑色素瘤,也造福了全球一大批晚期癌症患者,使得癌症免疫治疗领军研发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同时也造就了每年市场百亿美元的药品。依托不断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建设适合我国健康需求的新型生物医药技术转化体系,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药物和医疗器械,对我国重大疾病需求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喜的是,我们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发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北京大学发明了人工控制病毒复制,将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的新技术,这一发现颠覆了病毒疫苗研发的理念,有可能引发活病毒疫苗研制的重大突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功研制了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全球首创的手足口病预防性EV71疫苗,这两个疫苗上市是中国疫苗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产品。

(二)要充分认识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形成医学健康新业态的关键

在医疗器械领域,高新技术的快速汇聚促进了高性能医疗器械的推陈出新和升级换代。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智能技术与生命医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可穿戴无线生物传感技术为核心、以移动健康智能手机为平台、以健康大数据分析为支撑的医疗健康保障新技术与应用体系,"数字人""电子人"从概念逐步成为现实,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疾病预防、检测、治疗模式,将引领一次新的医学革命性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结合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及护养机器辅助设施,可以通过不间断的监护及照料,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系统将弥补偏远地区医生和医疗条件的不足,大大加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资源的辐射支撑性,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和方便就医。

(三)要充分认识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医学科技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医和药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重大的科技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绝大多数重要专利药物市场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国家科技投入中,近一半用于支撑生物医药研究,并发布了"精准医学计划"、"脑科学计划"和"国家生物经济蓝图",意图保持美国在医学领域创新的引领及优势地位。相对而言,我国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投入仍然明显不足,特别是在该领域内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大型公司、重量级研发机构和领军人才少,与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地位不相称。因此,急需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医学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为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特别需要组织力量,加快药品、器械、设备、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尽快改变医药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坚实的健康支撑。

三、对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学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导向、强化自主创新、突出优势特色、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下,牢牢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跨越式发展。相关思考及建议如下。

(一)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建设国家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

参照发达国家专门设立国家级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以统筹医学与健康领域整体发展的经验,根据我国特色,建议探索成立国家医学与健康科技委员会并建设中国的国家医学健康研究院,承担制定我国医学与健康科技发展规划、统筹国家医学与健康科技研究布局的职能,负责统筹管理和分配政府投入医学与健康的研究经费。重组国家医学健康领域重点实验室,统筹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平台建设,打造辐射全国的医教研全链条协同创新网络。不断强化资源投入和资金的稳定支持,用于涉及国家安全或不依赖市场机制的疾病防治公益性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为保障我国人口健康事业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我国医学与健康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源头供给。

(二)以突破医药关键技术为重点,建设医学科技自主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摸清家底,针对国外对我国封锁的技术、我国进口量大的产品、重要支撑保障平台和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布局面向2035的重大科技项目,统筹中央和地方、国际和国内资源,采取系统部署、"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模式,不断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供给和保障体系,力争实现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科技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三)以产出重大医药产品为导向,培育世界级医药企业

针对医学科技创新成果需求明确、转化应用快速的特点,建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市场推广"全链条创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培育一批世界性的龙头企业,引导产出关键医学技术、重大药物产品和大型医疗器械装置,牢牢掌握健康保障的主动权,加快构建我国医学健康产业新体系,促进我国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以引育一流人才为依托,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体系

要注重培育大师级战略科学家、医学家和药学家,聚集培养领军科技人才,发现培育青年拔尖人才,充分调动人才个体的自主创造力,鼓励其大胆开展独创性研究与应用,并围绕其核心体系打造创新团队。探索分类评价机制,营造宽松、包容、尊重、开放的创新环境,使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坐得住冷板凳",能够潜心从事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性研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全球选人用人新途径,联合一流国际机构创建海外研发中心,协同推进医药创新体系建设。

总之,通过聚焦人类医学与健康的重大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将以更多科学突破和创新创造提高医学整体实力,积极推动医学科技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中伟,鲍约瑟,钱允庆.前臂创伤性完全截肢的再植(一例成功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 1963, 49(10): 615-620.

[2]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8 [EB/OL]. (2018)[2019-12-10].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8/summary/

本文责编:ya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4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曹雪涛. 对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J] . 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 (1): 1-3.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20.01,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