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教育和金融是中国的软肋疫情后或出现前所未有的机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4 次 更新时间:2020-05-10 10:06

张春  

我想讲一下我最熟悉的两个产业在疫情之后的发展和改革上的一些问题,这两个产业是金融和教育,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

教育和金融是科技创新的两大支柱

大家可能都知道,相对而论,制造业是中国的强项,而教育和金融是中国的软肋,中国今后的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要靠创新驱动,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金融是科技创新的两个最大的支柱。这两个产业在美国相对比较优势,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金融是美国非常强的两个行业,有很多中国客户。疫情以后全球矛盾可能会激化,中美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脱钩,当然我们希望避免,可能会对中国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不过,疫情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两个产业更大的改革和开放可以带来更大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继续走全球化道路服务,所以我今天谈一谈这两个产业在疫情后的发展问题。

先说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在最近这些年有相当大的提高,但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与世界顶尖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教学和研究往往与实践当中最前沿的一些领域有脱节。研究比较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招生和培养整个过程偏重考试、考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不太能够满足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拨款,高校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管理办法来管理学校,包括配置资源,而不是根据教育和科研本身的一些规律来进行管理和配置资源。所以高校的人事、财务、招生、培养过程,整个一套体系是所谓事业制的方法,很多规章制度非常陈旧、过时,所以需要有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

由于疫情对国际差旅的影响,包括对国际学校开学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也会使得全球矛盾有一定的激化。而中国本就是一个留学生出国的大国,疫情下中国学生出国的人数有可能会有很大幅度的减少,海外的华人教授因为种种原因,回国的意愿可能也会加强。加上中国民间办学的意愿和资源也越来越强和越来越多,所以疫情以后是有机遇的。在教育尤其在高教方面能够做一些改革的话,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

建议开放多种办学模式,现在的模式主要是行政拨款,这个模式带来的问题已经谈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其他模式。比如在世界上排名顶尖的一些大学,当中有很大比例是美国的所谓的私立大学,他们鼓励用民间和社会的捐赠来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不能完全照搬,但是可以借鉴。

在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大的机遇,去探索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中国原来办学的规章制度有一定改革和创新,甚至是改变。比如以前教育部规定,要办一所大学,必须在办了若干年的本科教育以后才能招聘研究生,办了若干年硕士教育以后才能办博士教育。这些规章制度可以改革,甚至可以改变。因为要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步伐应该要迈得更快,尤其是要吸引更多高端教授。对此,中国已经在试点了,比如杭州的西湖大学,但是目前试点的步子太小,走得太慢。

还有一种模式是大学部分地引入民间和社会的资源来办一个学院,可以有更多的民间和社会捐赠来办,模式更国际化,按照教育和科研的规律来办,而不是按照一个行政体制的方法。

最后一种模式是让国际一流大学进入中国办学,这个目前已经在试点。比如上海的纽约大学、昆山的杜克大学。在今后的几年,这个模式会有更大的发展。而且这个模式可以创新,需要进一步改善,更大幅度地开放。中国教育有多种模式办学,“多条腿走路”,最终使教育能够达到世界顶级的水平,更好地为中国创新、科技水平、经济发展做服务。

其中也有一些具体案例,比如改革招生、培养的模式,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大大降低统考在招生标准当中的比重。目前中国大多数招生都要统考,而且太过于偏重考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用考分来评判一个学生不太合适。

中国金融产业存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型企业上市问题和人民币国际化三大挑战

金融方面,中国金融产业有三个主要挑战,分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创新型企业的上市问题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在疫情后,这三方面可能有更大的改革和开放的机遇。

第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们讲了很多年,这次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这个问题更为尖锐。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改变这个问题的时机,要有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模式。

中小微企业要坚持新的方向,这个方向主要通过金融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手段,包括结合供应链金融。中国在金融科技尤其是支付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沿,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和创新。在过去两三年,这些方面的步子走得慢了一点,可能更多的是考虑风险,当然风险肯定要考虑,但是仍有很多值得创新的区间。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个新的方向,因为这个方向才能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新的模式是要探索和试点多种产业组织结构的模式。什么是产业组织结构的模式?中国金融主要还是国有金融机构在主导,尤其是国有银行。在这种情况下,要走金融科技的新方向有一定难度。有一种目前正在探索的模式,就是国有金融机构开金融科技子公司,比如中国的五大银行、国有银行都建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但是这种组织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段时间碰到了不少问题,在人才的引进、创新方面有一些障碍。国有银行和金融科技合作可以借鉴混合所有制的模式。

央行最近也推出了数字货币,开始试点,日后的支付会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民间的电子支付、数字货币已经有民间的金融机构在探索了,现在再加上央行的数字货币,后续中国围绕着央行的数字货币,让金融科技公司大力参与,建立一个全新的数字货币体系,使今后整体金融服务的上层建筑建立在这个数字货币支付系统的基础设施上。

资本市场需完善退市制度,加大信披造假的处罚力度

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壮大要考虑如何让创新型企业更容易地在资本市场里面融资,包括上市。去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试点了科创板和注册制,最近又推广到深交所。疫情以后,因为种种原因,例如逆全球化的一些矛盾、争议,会对境外上市企业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不排除有不少企业要回归,甚至一些新型优秀企业会选择在境内上市和融资。

所以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遇。但是现在科创板包括注册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退市制度,因为注册制和科创板,企业上市的条件相对放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对企业更进一步的了解,要有更严谨、严格的淘汰机制,这一项要尽快地提上议事日程。

还有一个方面是信息披露造假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过去这一年也在探索,对造假处罚的力度需要再加大,而且要有多方面的处罚。除了行政处罚外,要有刑事包括民事的处罚。只有真正加强造假的处罚力度,才有可能真正把注册制做得更好。同时也要吸引境外企业来中国,来上交所、深交所上市。

建立人民币金融自由贸易港,对境外全面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境内做试点。受疫情影响,大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紧迫感会有所加强。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人民币在贸易下的兑换和使用没有大问题,因为大家都要买中国的产品,可以很自然地用人民币。但为什么现在人民币在国际上的结算比例还非常低呢?主要原因是人民币不容易拿到,而且即使拿到了,对方不愿意持有人民币,因为人民币没有真正和国际市场自由连通、完全开放,所以大家贸易的时候不用人民币结算。

以前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香港或者甚至伦敦等境外金融市场试点人民币,打造一个境外人民币的金融市场,让大家愿意接受人民币。但疫情后,中国需要在境内有一个相对隔离的区域试点人民币,而且和全球金融市场连通。

我的建议是,将上海自贸区的新片区作为试点,建立人民币金融自由贸易港,对境外全面开放,但是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完整的金融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汇率市场、衍生品市场,鼓励境内外的企业都来进行人民币的投融资。

这个市场在开始时,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来进行有效的隔离,是一个离岸市场。但它不是西方所谓的传统离岸的概念,不做传统的离岸业务,它是建立在以人民币定价结算的基础上,对境外全开放的,包括各类股权、债权、期货衍生品的交易市场,为国内外企业,包括 “一带一路”企业,提供全球化的人民币投资、融资和风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控制风险,这个新片区的全开放的人民币金融市场和境内的人民币市场是有限的隔离,并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实现风险可控、全信息的连接和渗透,争取在今后五到十年或者十五年到二十年,逐渐和境内人民币市场打通。这个试点不是为了和国际脱钩,而是为了让人民币更好地进入全球化的体系,需要有大量的国际参与者,包括国际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过去这一年,我国已经在吸引境外的投资机构,有了一些大的开放政策,如果能建立人民币金融自由贸易港,动作可以更大,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谢谢大家。

本文责编:ya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22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凤凰网财经,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