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关于字、句、章、篇的修辞,《文心雕龙》在前人基础上论述得比较全面而系统。《文心雕龙·章句》从字、句、章、篇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章句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性及篇章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的修辞原则,是修辞学史上比较系统的篇章修辞理论。
另外,《附会》谈文章首尾照应与辞义配合,强调文章全篇的整体性,《熔裁》讲熔意和裁辞,注重内容的提炼材料的取舍,都是《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重要的修辞原则。
关于修辞手法,刘勰在前人探讨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系统地加以论述,在《声律》《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诸篇,专篇论述修辞手法。《声律》篇是古代语音修辞的重要篇章,在本篇中刘勰关于“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理论,在汉语声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这既是对齐梁之前古代诗文声律演进的总结,又是对齐梁之后汉语诗文声律发展的启导。《练字》谈汉字在文章书写和表情达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字形修辞,《丽辞》言对偶,《事类》论用典,《夸饰》论夸张等。刘勰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都有精辟的论述。
刘勰在《知音》篇还提出了文学鉴赏的见解及鉴赏修辞的理论,指出“披文以入情”(《知音》)是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途径。“六观”说是刘勰“鉴赏修辞”的核心。从“六观”鉴别文情,即从修辞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使文学鉴赏从主观的爱憎成为对作品的客观剖析,对于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诗文鉴赏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文心雕龙》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广泛讨论了修辞领域的问题,展示了丰富的修辞学理论,表明汉语修辞学逐渐走向了成熟,在中国古代修辞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刘勰是文章高手,修辞内行,在谈论语言的修辞功用时,充分认识到了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把文学作品修辞时运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臻于极致,并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总结出符合汉语特点的诗文语言形式美的特点,对语言的艺术本质及民族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寻本探源的分析与总结,对于作家作品及创作原则做了具有理论价值的分析和概括,其论析值得今人借鉴。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第61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焦循《孟子正义》,第638页,中华书局,1987年。
③《诸子集成·墨子间诂》,第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④《诸子集成·扬子法言》,第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⑤董仲舒《春秋繁露》,第26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⑥《诸子集成·论衡》,第18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⑦焦循《孟子正义》,第1010页,中华书局,1987年。
⑧《诸子集成·墨子间诂》,第25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⑨《诸子集成·潜夫论》,第13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⑩董仲舒《春秋繁露》,第290页,中华书局,1975年。
(11)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第118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2)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第53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3)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第6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4)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第1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5)同上书,第132页。
(16)《宋书》,第2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17)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第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8)刘宝楠《论语正义》,第705页,中华书局,1990年。
(19)《诸子集成·庄子》,第8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20)《南史》,第330页,中华书局,1997年。
(21)李善注《文选》,第504页,中华书局,1977年。
(22)同上。
(23)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第19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4)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第64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李庆甲《文心识隅集》,第1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6)周勋初《〈文心雕龙〉书名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第27页。
(27)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第2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8)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7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29)《梁书》,第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30)《梁书》,第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31)《汉书》,第910页,中华书局,1997年。
(32)陈光磊、王俊衡《中周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第426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2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
(34)吕叔湘《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吕叔湘自选集》,第53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35)王宁《汉语现象和汉语语言学》,《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诊文集》,第36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36)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第1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7)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第19页,中华书局,1998年。
原文参考文献:
[1]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陈光磊、王俊衡《中国修辞学通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李维琦《修辞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4]袁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年.
[5]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9]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0]启功《汉语现象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1]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上、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4]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语言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0910.html 文章来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