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德:新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98 次 更新时间:2006-12-08 01:11

进入专题: 就业  

章友德  

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这既是人们日常的经验与感觉,也是统计所告诉人们的一个事实。

问题的严重甚至连研究生的政治考题也拿来说事,命题者要考研究生的学生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这确实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的大事情。有增长而没有发展,是我们追求增长者所不愿看到的。

于是,最近几年,教育部对高校的考核指标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就是将大学生的就业率纳入对大学新专业的考核体系中。确实,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高校收费以来,来大学读书已经不是享受公共产品,而是学生和家长对未来的投资。

特别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和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是在同一地区,发展的水平也因为学生所在的阶层、家庭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差异而使家庭的收入差异很大。对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而言,上大学有可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我们还在讨论大学生上学难的时候,大学生就业难也已经突出的摆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面前。当一个家庭将改变家庭的命运,寄托在孩子上了大学将有一个可以希望的未来的时候,可能他们收获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甚至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

长期以来,我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中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密切相关,这是我们追求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因。我们并没有形成这样的认识,失业不仅是与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制度有关系,而更多是现代社会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失业问题将长期成为困绕中国发展的大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只不过是将这一问题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而已。事实上,中国的失业问题长期被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全面就业,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分隔等制度性掩盖了。只是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失业大军中的时候,就业问题才真正成为一个让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就业难,不仅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但它是我国就业问题中让全社会更加关注的核心问题。大学改变命运与一个基本的职业也没有保障,这一现实的反差应该让我们用多维视角来思考,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这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不少的实证研究证明,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总体上人才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问题的认识、解决都需要时间,时间的长短与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没有真正认识和解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自己在现代社会中对角色的预期和定位有关。

一般而言,个人对未来的认识和理解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的,而个人的理性又是有限的,这与许多因素有关。当一个学生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他们的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是基于什么来判断的,这一问题应该被研究,但我们却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更多看到的情形是,家长、学校和学生多方行动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判断基本上根据当时就业市场的情况来认识的,而市场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供求状况是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的,在这方面是没有专家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不确定构成我们生活时代的最大特征,也成为这一时代的风险所在。由于不确定,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但我们却能判断社会未来的基本趋势。

大学是产生专家的系统,她对未来的分析与社会公众相比,应该有最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这种前瞻性应该表现在那里,首先应该表现在高校专业设置上。但我们很少有大学的专家系统对社会进行前瞻性预测,以及对现实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这使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经常错位。

大学的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影响着社会的人才结构。大学设置专业的论证是否是科学的,谁来判断它的正确性,在目前是大学,还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没有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的有效的研究,他们有能力对未来的不确定进行预判吗?社会的发展对政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而我们政府许多成员还没有形成迫切的危机意识。

目前,许多大学确定上某一个专业,是基于大学对社会发展的预先判断,还是根据自己的与社会公众一样的认识来确定的,我们很难有这方面的调查。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就是社会公众目前的需求成为我们对未来判断的充分证据。这就使我们经常看到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相当程度上是造成今天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常识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社会,计算机专业自然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于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计算机专业。可谓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这种非理性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四年以后才会让我们来对四年前的决策进行反思。经常的情况是我们很少去反思,但过去决策的后果却让教育消费者来承担。

一方面是供大于求,一方面是供不应求,这就是市场社会。我们对市场社会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这一认识水平上。我们还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到,市场机制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经常以效率不优为代价的。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拿了大学毕业证书又到技工培训学校学习的案例。

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需要有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谁来建设,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这个问题我们从来没有讨论清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无数的农业科技、管理、营销等人才,而农业人才短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严重的农业人才结构性短缺。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

不仅一般的大学无法设置这样的专业,即使是专门的农业院校所培养的农业专门人才又有多少在农业和农村发挥作用。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用考研究生等方法避免到农村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正因为在人才结构性上的严重失衡,才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在这里,就业难,又不仅仅是新专业的设置问题,它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而产生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发展政策的不公平所导致的。

当中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时候,我们教育主管的职能部门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多的赋予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大学如何从预测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的趋势出发,分析市场的变化,来设置专业,来提升新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新专业的设置能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难才不再成为一个让社会、家庭和学生共同关心的伪问题。

    进入专题: 就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8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