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国:疫情冲击与中国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4 次 更新时间:2020-04-07 19:10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中国经济  

贾庆国 (进入专栏)  


这次疫情已经给中国和外部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灾难性影响。面对疫情的挑战,我们应该客观评估,合理应对,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1、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总的来看,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短期内很有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主要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疫情导致大量经济活动骤停。虽然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非典、埃博拉和中东呼吸综合征都低很多,但是比流感要高很多,而且传播速度很快,传播的方式是人传人,一旦人们意识到它带来的风险,就会产生恐慌,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断许多正常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二是疫情的不确定性加剧恐慌。由于病毒新,人们对其缺乏深入了解,特效药和疫苗一时半会生产不出来,所以,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缓解,于是恐慌急剧放大。在上述情况下,人员、物资流动受阻,生产迅速下降,消费大幅减少,对未来预期急剧恶化,这些都是最近出现的股灾的根本原因。而股灾本身反过来又冲击实体经济,形成恶性循环之势。由于上述原因,尽管各国政府目前推出的各种救急方案有助于缓解经济下滑对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生计的灾难性影响,但短期内根本无法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在经济活动大幅减少和人们心理预期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投多少钱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有可能扭转经济下滑趋势的可能是下面四种情况:

一是季节转换,气温回暖。历史上,非典疫情的结束就和气候变暖有关。这次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情况目前还不知道,但是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二是各国采取极端措施遏制疫情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韩国和新加坡应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方式很不一样,结果它们的疫情急剧恶化。有人说,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府权威弱、老百姓(76.510, 1.25, 1.66%)自由多)决定了它们无法采取极端措施应对疫情。但是,当国家和社会面临极大安全威胁时,相信这些国家也会采取一些类似于中国采取的极端措施来应对疫情的,因为这是唯一有效遏制疫情发展和消除疫情的方式。现在意大利出现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效特效药或者是疫苗研制成功。只要特效药或疫苗研制成功,疫情就可控,恐慌也会瞬间消除。特效药方面,韦德西韦正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据世卫组织说这是目前唯一消除新冠病毒感染有效的药。疫苗方面,据有关报道,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都已经研制出来了,正在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在疫情加速扩散的情况下,相关国家政府也都会在审批上优先考虑,这会加速推出进程。有报道说几个月之内就有可能会出来。如果成真,这也会有效遏制疫情并迅速缓解人们心理上的恐惧。

四是人们心态的调整。有报道说,英国政府最近采取了新的政策,那就是在无法遏制病毒传播的情况下,不再采取极端措施控制疫情传播,不再收治所有患者,而是集中有限医疗资源救治重症患者。理由是,新冠病毒死亡率低,即使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绝大多数人也会存活下来,并产生抗体。政府可以集中资源救治那些重症患者,进一步降低死亡率。这是新加坡政府过去提出过的一个应对思路的翻版。到底是否有效还要实践检验。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感受到和习惯于疫情时,恐慌也会降低,正常生活也有可能得以恢复。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也可能的。短期内人们很难接受这种做法。

上述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当然,短期到底是多长,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如果气候变暖影响疫情的话,大概是2-3个月;如果疫苗研制成功,按照有关报道,大概是几个月到半年,最多一年。韦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结果是4月底;人们心态的调整需要的时间也许更长些。

虽然短期大概是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但不容争论的是,这次疫情对经济和生活的冲击仍然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的判断是多数国家经济继续下滑,各国股市继续振荡下行,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可能性都将很大,相对主要大国的经济而言,中国经济可能会好一些,但是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2、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反全球化的声音会继续加强。在国外,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一些人出于不同考虑,尤其是安全和政治方面的考虑,一直在渲染对中国经济依赖的安全风险,主张和中国经济脱钩。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些人的声音有所强化,如渲染美国在高科技、药物生产过度依赖中国的安全风险。未来一段时间,这些人的声音还会继续加强。中国国内有一些人出于不同的考虑也会渲染对外经济依赖的风险,他们也是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认为中国不能受制于人,所以什么都要自己生产才好。这种声音也不可小视。

尽管这次疫情放大了国内国外反全球化的声音,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发展的大势。在这样一个大势面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变化,各国政策也可能会调整,经济全球化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无法的阻挡的。过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想这样做,而是因为全球化带来了好处实在无法拒绝,不参与的风险更大。每个国家都知道全球化会给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和风险,但是,大多数国家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风险。中国也是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才得以持续高速的增长的。历史证明,那些拒绝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最终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3、中国的选择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应该怎么办?

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包括:第一,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境外疫情向国内的输入,这个我们正在做。第二,由于短期内国际经贸的情况很不好,稳外贸这件事要做,但是不要寄予太高的期待。第三,恢复经济主要是靠自己。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刺激经济,除了在确保疫情不蔓延的情况下尽快复产复工以外,还需考虑采取一些其他措施,包括对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在疫情期间租金的减免,解除此前不少地方实行的住房和汽车限购政策,创造条件让各类服务门市(商场、餐厅、理发店、健身娱乐店)尽快恢复营业等等。第四,对疫情中由于收入中断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给予救济和补贴。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但至少使这些家庭生活得到保障。这既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五,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现有的疫情上报机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非典前期出现的问题,这需要认真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改进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这种问题再出现。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第一,主动对外分享抗疫经验和教训,介绍我们经历的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要做到让所有人了解,去体会,去学习,同时不走同样的弯路,切忌把它做成简单宣传。

第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其他国家的抗疫活动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这个需要分类、有区别进行,也就是说,对发展中国家要以分享经验和无偿援助为主,对发达国家要以分享经验和有偿供应相关物资为主。方式上最好还是低调。这两天媒体大肆宣扬我们给这个国家援助,给那个国家援助,这个国家怎么感激我们,那个国家怎么说中国好,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们的确需要让世人知道我们在援助,但不是这种做法。大肆宣扬不仅对国内老百姓很难交代,也很有可能在国际上会产生反作用。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做了善事,用不着我们去大肆宣扬,别人也会知道并感动的。

第三,外交上,官方最好不要去回应他国民间涉及中国的极端言论。民间什么言论都有,中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极端的言论。官方回应效果也不会好,只能导致国内极端言论增加和国家间极端言论的恶性互动。官方只应对他国官方的立场和说法进行回应。

第四,做好美国的工作。美国仍然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我们现代化也好,发展也好,安全也好,构成最大挑战的也是美国,所以需要做好美国的工作。建议习主席邀请特朗普总统通电话,表达中国对美国抗疫行动的支持,在表示提供一定无偿援助的同时,询问美国在应对疫情上上的需求并表示中国原因加大生产相关物资加大对美的出口。同时,也表达希望美国取消前期对中国商品对美出口征收的关税。

第五,中国应该大力推动国际合作。面对疫情对经济构成的巨大威胁,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中国应和美国协商,敦促后者一起呼吁尽快召开G20视频峰会,协商采取相关措施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我们不要过多在乎谁提议、谁倡议,关键在于争取峰会早日开成,只要开成了,促成了国际合作,中国在国际上的积极作用自然就体现出来。此外,中国在地区层面也有必要加大努力推动区域合作,包括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和RECP谈判进程。


进入 贾庆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7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