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0 次 更新时间:2020-02-14 23:54:28

进入专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性   原创性   学术体系  

孙正聿  

   内容提要: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不仅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象征,而且是该门学科的特色、优势和自信的体现。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要以“实践”为核心范畴和解释原则,以“改变世界”的世界观为“活的灵魂”,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视野和担当,致力于从重大的现实问题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用富有时代内涵和思想力量的哲学理念、哲学命题和哲学思想照亮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现实,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和塑造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创性;学术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质内容、研究水平和社会功能,无不集中地体现为该门学科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是该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学术体系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是该门学科的实力的象征;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则不仅是该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象征,而且是该门学科的特色、优势和自信的体现。反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习近平,2016年,第15页)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世界观为“活的灵魂”,并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视野和担当,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

  

   一、构建以“实践”为核心范畴和解释原则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步形成了以哲学原理教科书为主要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教材体系,并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中,构建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理念和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核心理念和解释原则,是把“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并把“世界观”解释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并形成了以“物质”“矛盾”和“规律”为核心范畴和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这个学术体系主要包括:(1)以“物质”为核心范畴的唯物论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以“矛盾”为核心范畴的辩证法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来论述“物质的运动规律”;(3)以“反映”为核心范畴的认识论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来论述“认识的运动规律”;(4)以“社会存在”为核心范畴的唯物史观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论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术体系,首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照搬前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不仅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思想中梳理和提炼出一系列主要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而且着力地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梳理和提炼出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哲学命题和哲学原理,具体地阐发其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这主要体现在:(1)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等哲学范畴和哲学命题为核心理念,作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活的灵魂”;(2)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事物矛盾的“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分析矛盾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等为基本范畴,构建了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3)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和哲学命题为基本内容,构建了“能动的反映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4)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核心理念,以“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为出发点,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为基本内容,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表明: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标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以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哲学命题、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又为构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指明了“中国化”的前进方向,并奠定了“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理解和阐释中,不能局限于对传统教科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四大板块”的理解和阐释,而应当深刻地把握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典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内涵,着重地阐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命题、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

   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里程碑之作,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而是“实践论的矛盾论”与“矛盾论的实践论”的统一。这个“统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理论源于实践”与“理论指导实践”的统一,是“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这个“统一”,既有生动鲜活的实践内涵,又有深刻睿智的哲学思想;既用现实活化了理论,又用理论照亮了现实,从而实现了以“实践”为核心理念,又以“实践”为根本目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石和灵魂,也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基石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标志的“范式转换”。这个“转换”,不是否定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而是以“实践”为核心范畴和根本理念重新建构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习近平,2018年b,第4页)在这个“伟大觉醒”和“伟大创造”的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起了推进社会解放思想和实现自身思想解放的双重使命,并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为引导,形成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和根本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突出地表现在:(1)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像马克思所批评的旧唯物主义那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把作为“世界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的唯物主义”;(2)从“实践”出发重新理解和阐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像马克思所批判的全部旧哲学那样,把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离开实践的“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从而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和“真理观”;(3)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以马克思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个根本理念去阐释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从而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的“三者一致”;(4)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辩证法”,以马克思的“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的理解”去阐释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并以列宁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学术命题去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从而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列宁所指认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5)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发展规律”的辩证关系,以马克思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实践观为立足点,从人的历史活动出发去看待历史规律,着力探索“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从而实现了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基础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一种哲学理论是否具有“研究范式”的意义,其主要标志就在于它是否以自己的核心范畴为解释原则而构建了特定的、自洽的概念框架和范畴体系。确认和评价一种“研究范式”,主要地是对其核心范畴确立的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的确认和评价。“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凸显了“实践”的核心理念和解释原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阐释和论证了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历史活动与历史规律、能动论与决定论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哲学命题和哲学观点,从而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奠定了具有“研究范式”意义的学术基础。

  

   二、构建以“改变世界”为鲜明特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0页)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深切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明确地展示了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首要的前提就是切实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以“改变世界”的根本理念作为解释原则,系统地阐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术语的革命”,深入地揭示和展现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和鲜明特点,就会淡化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所实现的哲学“术语的革命”,就会模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所具有的革命性的理论内涵,就会丢失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灵魂”,因而也就无法构建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

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哲学,首先是改变了全部以往哲学的“世界观”。由于不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唯心主义则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因此全部以往的哲学都只能是“解释世界”的“世界观”。马克思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根本性的学术命题出发,提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6页)这表明,“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范畴和解释原则,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和超越全部旧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实践”范畴的真实内涵,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世界的独特关系——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即“人为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并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动物式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即以本能适应自然而生存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实践”范畴的解释原则,是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阐释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既揭示了人与世界之间全部矛盾的根源,又揭示了人与世界之间否定性统一的现实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所概括和阐释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践本体论”等学术命题和学术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根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性   原创性   学术体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0173.html
文章来源:新大众哲学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