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2019年12月5日晚上,中国政法大学名家论坛第244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11会议室举行。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教授为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的精彩演讲。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主办,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承办,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栗峥教授与谈,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主持。
主持人:讲座现在开始。
张新宝:刚才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我很荣幸到全世界最大的法科大学里面做演讲。全世界最大的法科大学,这是绝对名不虚传的,但是没想到有同学没有座位,很抱歉了。希望我的讲座对大家特别是站在后面的同学有所帮助,不辜负各位的热情和好学精神。这个题目前几天在北大讲过,他们的学生都能找到位置,很轻松。我们人民大学同样是比较袖珍的校园,法学院也是经常为场地发愁。我们属于难兄难弟。
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在座的其实有些研究和写作高手,比如说曹明德教授,不仅是杰出的法学家,能写高深的文章,而且写的文章也被高考语文题目选上成为语文考题的阅读材料,后来我们都为这个事情非常自豪。以往有人说法学学者写的文章没有人能看得懂,我说人家拿去作为高考的内容肯定是能得让人懂的。我们写法学论文不仅是让专业人士看的,更是要让普通大众看的,至少读高中的人看得懂,差不多是这样的阅读水平要求。
开场白:我们为什么要写法学文章
这句话问起来很幼稚,我们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文章,前几年我的孩子在上小学四年级,老师布置他们写一篇作文,说写四百字,那天晚上他写到了一千多字,但是一千多字写完之后还需要再抄一遍,当时已经写到十点多了,然后就哭着说今天抄不完了。我说没关系,爸爸在上面批注,跟老师说你花了很长工夫,做得不错,但是为了明天能上学,拿着这个草稿去上学。后来老师看了很高兴,草稿能看得清楚就行了。从小学三年级、四年级我们就一直写文章,你不要以为政法大学毕业以后就不用写文章了,完全是误解,你要写更多的文章,甚至要天天去写,只不过写的题材不一样,有可能像曹教授或者像我这样写一个C刊的论文,也可能写报告、写演讲稿,法律意见书或者法律文书,总之,既然你踏入了中国政法大学,那么未来的生涯就跟写文章是分不开的,差不多这就是你挣钱的本事、养家糊口必备的技能。“会说”和“会写”是我们所有法科生的基本要求。用一种比较时髦的说法叫“法律人”,又有人认为应该叫“政法人”,带有比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用不着辩论“法律人”还是“政法人”,我只是想说这是对你的基本要求,既要说得出来、也要写得出来。人家之所以说得好,不是因为他会说,是因为他想好了;人家之所以写得好,不是因为他会写,是因为他思考好了,他能够表达出来就是想好了。开场白就是如此之简单,就是说你从踏入政法大学第一天起就必须要写作,只不过写的题材不一样,这是你未来谋生的基本手段。
第一题 法学文章的选题与标题
这个PPT是为博士生准备的,但是我想不限于博士生,硕士生写的文章是缩小的博士论文,老师写的文章是扩大的博士论文。把博士生的论文作为一个坐标放在那边,要么在坐标这边、要么在左边,一会儿我给大家演示我写的几篇文章,也是博士论文的简写版,这几篇文章都可以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
一个博士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题目?二十多年前,学界弥漫着一种选题,就是关于某某国家的某某制度研究。比如“某某国家的物权法研究”“某某国家的机动车事故研究”“某某国家的某种合同研究”等等。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查一查二十多年前政法大学出版的《青年文库》,就能够找到很多篇这样的文章,其中有些就是博士论文。当然出版社并不限于政法大学,还有别的出版社。当时我就提出了特别尖锐的质疑,这种题目有什么价值呢?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博士论文呢?一个中国人,别说一个博士生,就是一个副教授、一个教授写的一篇美国什么什么法治研究、一个日本什么什么法治研究,有价值吗?难道比一个最差劲的美国法学教授或者一个最差劲的日本法学教授写他们国家的制度写得好吗?肯定不如人家最差劲的,连最差劲的都不如,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把人家写得好的著作翻译一本,不就完了?而你写那种文章或者书有什么价值呢?不过就是抄人家的,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有些字不认识的可能还跳过去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也翻译过几百万字的著作,我也有过为一个字不会,熬上一整夜不睡觉的经历,第二天去向作者请教,我有这样的经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那个时候为什么这种东西越来越多?是因为资料贫乏、信息贫乏,特别是那些老一辈同志不太会英文,希望他的学生翻译一点资料过来为他所用,虽然法学做资料收集整理是必要的,但是不是法学的主战场,不是我们写学位论文需要做的事情。
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立足和服务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这就是今天需要的。就是说一篇中国法学论文,无论是老师们写的C刊论文、还是同学们写的博士论文,无非是干同一件事情:立足于中国的法律实践、服务于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有价值的。我们不搞“小桥流水”,那些不是我们法学的使命,那是文学的使命;我们不搞“荷塘月色”,那是清华的历史,不是我们政法的使命;当然,我们法学研究和写作,也不搞什么“别了康桥”,没有什么好别的,我去过好多次,还是那个样子。所以我们是要立足于中国法治,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才是我们法学研究的目的之所在,也才是我们选题的意义之所在。当然你可以选择大一点,可以选择小一点,可以选择离历史近一点,可以选择未来的纵深远一点,或者是就当下的某一类案件,某一个正在立的法。这都是法治,我们不能够机械地理解说那个法治就是今天立的那个法,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经验教训也能够服务于我们今天的法治,我们说文化自信,当然也包括法律文化自信,包括过去制度中那些优秀的地方,比如我们今天的高考,难道就与科举没有一点点联系吗?我觉得还是会有一点点联系。又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类似环境法的规定,说气候与道德的关系,可见我们古人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前沿的嘛。总之,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服务于它的实践,但是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当下正在做的某件事情。
我刚才说写学位论文不能写“日本的某某制度”“美国的某某制度”,但是我们需不需要学习日本和美国的某某制度呢?当然需要的。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帮助解决中国问题。大概八九年前,我到《中国法学》,发现在某一个学科里面弥漫着一股不大好的学风,一些学者喜欢就那些日本的、德国的一些所谓的前沿的细小的问题写一些文章,然后你引用他的、他引用你的,文章引用率还比较高,集中在那么一个小圈子。后来我就这些问题与某些学者加以讨论,我说中国法律条文那么多,哪一条在我们的实践中没有需要研究的问题呢?为什么你就不去关注它、不去解释它、不去发现它存在的问题呢?后来又就一些司法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慢慢得把这个学科引到了关注我们中国问题上。当然,在关注中国问题的时候,可以参考日本的法律条文、法律理论、案例。但需要注意的是,参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中国问题。所以要关注中国的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实践,才能够把题目选好、把文章做好。
博士论文是论文中的一种,但有其特别之处,首先它是一篇学位论文,而且是最高级别的学位论文。有时候有人对我说,他不仅是博士,还是博士后。我说博士后跟博士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你找不到合适工作情况下找一个地方混两年,如果博士毕业了有人聘你做教授的话,你当什么博士后呢?你现在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当个博士后干两年再说。我也在一些国家留过学,我知道博士后就是如此,是一个蓄水池,我又想从事这个科学研究活动,但是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我帮助一些知名教授帮他打工做点事情并发几篇论文,最后有单位聘我,我就去了。这个没有什么争议,博士后出站是做博士后报告,不叫论文。你们有没有做博士后的,是不是也是当时找不到工作着急了。
听众:上班以后做的博士后。
张新宝:那就跟我一样,是上班以后混来的学历或经历。
最高级别的学位论文是需要符合学位论文的全套规则的,就是要全面展示你所学到的知识,像我们有时候写一篇文章去品评人,抓住一点就写一件事,前面不管、后面不管,也用不着在这篇文章里面做多少资料工作,进行多少数据统计,我就解决一个问题。文献综述未必做得那么好,但是博士论文必须要做的,就像吃正餐一样的,要有前菜、要有主菜、还要有汤、后面还要有甜点,中间当然还要有红酒。但是其他论文就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学位论文要求过程或者各个要素的全面性。而且还要通过这篇论文告诉那些评阅人、答辩老师,我不仅擅长外语,而且还看了很多本书。否则人家会说这篇博士论文,看题目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你为什么没有看某某专家的那本书呢,这个上面他很权威啊、研究得很好,你为什么没有看呢?所以你要在论文里表现出来。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其他的表现,比如说文字工夫,在论文写作时要做到字斟句酌,虽然不一定要像刚才说的“荷塘月色”或者“别了康桥”那样具有文采,也不用那样的无病呻吟,但是文字要表达得中规中矩、准确、简洁、漂亮,甚至有时候你还要表达得有点艺术,比如在批评别人观点时,要让人家感觉不那么疼,但又能听得进去。
有时候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说这篇文章不行,认为这文章肯定是一个晚上写出来的。为什么不行呢?因为通篇文章才三个注释。这就谈到说我们博士论文一定要占有一定的资料,阅读过较多的文献。就是在这一个话题周围,核心的和相关的文献里都读过,有时候你未必去引用这些文章,但是我一看你这篇文章我就知道说你读过哪本书、哪篇文章。假如你该引的文章没有引、你该读的文章没有读,碰到一个外审的专家正好在这个领域里面写过文章的,你很可能就要倒霉了。别的什么都不说,就说这一点,有些主要文献没有涉及。所以你要预防这样的情况,预防的办法就是你要把领域里的文章都读了,并在你的论文里面都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样才能把所有的人都预防了,因为去盲评,你不知道发给谁。
我们要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对待文献,所有相关观点、材料在你的博士论文中都要得以体现。你可以不同意我,但是不能忽视我的存在;你不仅不能忽视我的存在,而且在这个领域里其他有贡献的文献都不能忽视。
博士论文要弄得比较漂亮,全过程、全要素、文章的篇章布局结构要合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法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9491.html 文章来源:中国法学杂志社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