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寂寞的影,多么骄傲的心[1]——学习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有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08 次 更新时间:2019-12-11 17:29

进入专题: 贝多芬  

郑力刚 (进入专栏)  

钢琴奏鸣曲,如同弦乐四重奏,是贝多芬一生都极其喜爱的音乐形式。从25 岁(1795年)发表钢琴奏鸣曲第一,二,三号(作品第2号),到52岁(1822年)完成其巅峰之作的C小调奏鸣曲(作品111号),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伟大作品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深厚的人文情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广的高超技巧,被认为是键盘音乐“圣经”的“新约”[2]。


我年青时喜爱贝多芬的交响曲和协奏曲,及至不惑之年,兴趣转到其室内乐,所有的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三重奏(12首),弦乐三重奏(5首),和弦乐四重奏(16 首)都听过许多遍。特别是Wilhelm Kempff演奏的钢琴奏鸣曲(9张光盘)和Quartetto Italiano 的弦乐四重奏(10张光盘),这么多年来,累计应该听过不下10遍。在相当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伟大的音乐如同屈原的《离骚》,已成为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常得从中汲取必需的营养。


自从2016年初开始学习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简称WTC)的C大调前奏曲(BWV 846),连着三年一心迷在 WTC 的前奏曲和赋格上,不能自已。这期间老师也多次建议我学点别的。于是在今年春天要求老师教我《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Variations,BWV 988)第三十变奏(也是最后的变奏)。老师乐得直笑,“又是一首巴赫”!


笑归笑,凭良心说,我也想学些别的。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的《E大调第五号拨弦古钢琴组曲》(Suite No. 5 in E Major, HWV 430)第四乐章(Mvmt 4 Air with 5 variations。俗名“铁匠”,The Harmonious Blacksmith)是自己很熟悉和喜爱的乐曲。今年初夏我找出谱子来看,觉得应该有能力学。于是让老师教了主题和第一个变奏。这一经历也提高了我学习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的兴趣。


当决定下面学什么的时候,老师问:贝多芬如何?当然愿意,哪一首呢?我请教。我们试试《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吧,老师建议。


虽然我以前很熟悉这首贝多芬31岁时创作的,他自己称为“像一幻想”的奏鸣曲,但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学,却让自己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技巧性的方面来说是几乎从头到尾的大跨度手指的弹奏。刚开始学时,很不习惯,手都有些痛。老师说没问题,你有足够的跨度,多练以后就不会痛了,有些手小的同学只好放弃这首曲子。果真如此。然对此音乐的新感受和认知,是我在这一段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益。


这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的乐章,是典型的A-B-A三部曲式。乐曲开始右手重复八次轻轻奏出的三连音伴以左手低沉的和声,构成一幅梦幻、孤独、忧郁、和伤感的景象,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理解为远方转来的丧音[3]。随之出现的第一主题,给人以内心绝望的感觉。而第二主题却将这转变为有节制的悲伤和非伤感的自我。乐章的第二十八节至四十节展现出新的情感深度和广度。上升的音乐仿佛带来目不暇接的爱情,成功,和快感;而下旋的音乐则是不可言喻的痛苦,毁灭,穷困,和孤独。这矛盾的情感在随后的四节音乐中趋向平衡。


当主题再次出现时,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有着更多的理想和自信的成分,色彩也比之前明亮和高昂。乐谱的第62节到此乐章的结束这一段是我最喜爱的。感觉它们和我每日都弹的那几首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前奏曲和赋格非常神似[4]。


该曲在贝多芬在世时就非常出名,以至贝多芬半抱怨半认真地说他自己写过比这更好的音乐。那时这首曲子的俗名是“藤萝架”(arbour),因认为作者是在一个藤萝架下写下此曲的。贝多芬去世五年后,德国音乐批评家和诗人 Ludwig Rellstab将第一乐章与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联系起来,渐渐这首奏鸣曲就被通俗地称为《月光奏鸣曲》。当然,世俗的印象和名称是很难被专家接受。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伟大的音乐家为其正名。如钢琴大师András Schiff,2004-2006年在其著名的八个关于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讲演中[5],旁证博引支持瑞士钢琴大师和指挥家EdwinFischer 在其1959出版的名著《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Amateurs》关于此第一乐章是一首挽歌的论断。Schiff在讲完这一乐章时略带不满地说,月光,什么月光,毫无道理!


我现在每天都弹这一乐章。这伟大的音乐,前段常让我想起舒婷的诗“多么寂寞我的影”,从中段到最后,更使我深深地感到诗的下一句“多么骄傲我的心”。是的,在这名利红尘中,自己常引“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6]自励。屈原这二千多年前的一叹,在贝多芬的这一音乐中得以充分展现,而这又让我想到舒婷的诗,也许古今中外所有的仁人志士都是寂寞和骄傲的?


2019-12-06


鸣谢:此文的写作得到友人支离君,岫原君,及烨文君的帮助,特表谢意!注释:

[1]出自舒婷《致大海》“从海岸到巉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

[2]“旧约”当然非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莫属。

[3]贝多芬的学生Carl Czerny(车尔尼)“a nocturnal scene, in which a mournful ghostly voice sounds from thedistance”。

[4] “Beethoven was perhaps the first … to grow up playing the WTC”, Jan Swafford “Beethoven, Anguish andTriumph”,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Aug. 5 2014), ISBN-13: 978-0618054749

[5]András Schiff Beethoven Lecture-Recitals,https://wigmore-hall.org.uk/podcasts/andras-schiff-beethoven-lecturerecitals 。建议任何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有兴趣的人将其下载。Schiff爵士的丰富知识,深刻分析,和热情又不失幽默的讲演以及精彩而又到位的演示,使它们成为学习和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好工具。

[6]屈原《离骚》。

进入 郑力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贝多芬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40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