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三次历史性转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1 次 更新时间:2019-11-17 21:11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顾钰民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八年历史中为中国人民作出的最大功绩,是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征途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没有独立性、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三次历史性转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 在中国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关键词] 历史性转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回顾党的发展历史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八年发展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途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能够实现这三次历史性转变,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能够指导中国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相伴随的,并随着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在中国发展的三次历史性转变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三次历史性转变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其历史功绩集中体现在实现了中国的三次历史性转变。 这三次历史性转变, 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没有独立性、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发展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这三次历史性转变,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三大历史课题:一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建立新社会;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途径是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内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国民党的统治。 这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在寻求各种思想和途径,试图能够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 无论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运动,还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其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同样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国民党取得统治以后,苦难的中国人民身上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这座大山,形成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


20 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人民找到了科学的理论,看到了埋葬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实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够形成团结一致的巨大力量,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革命阶级。 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完成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途径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内容是改变社会经济成分和结构,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起步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发展落后,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临的最大实际。 与这一实际相联系, 个体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成分,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成分,这与当时的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点。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任务就是怎样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别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完成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 即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具体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这一次转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第二次历史性转变的实现,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的探索。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从宏观环境来说,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 尽管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有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误的教训。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应该走什么道路,我们基本上处于迷茫之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反思,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全党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统一认识,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始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历史性转变。 我们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指导思想上显示了两个明确的指向:一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二是我们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 这二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向新的历史阶段转变的历史,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中国变化了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八十八年的历史之所以辉煌,就是因为中国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快速推进和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快速形成和发展。


二、三次历史性转变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 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社会基础上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 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与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课题和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课题和要解决的问题是武装夺取政权,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 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进行自己的革命活动, 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由此产生的中国革命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理论建设,在批判和纠正党内“左”倾和右倾思想的同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pp.658-659)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提炼而形成的,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判断理论的正确与否就失去了它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在不同的条件下,要使理论仍然保持它的科学性,就必须对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把理论具体化、本土化。 这种具体化、本土化就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得出的基本认识,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为实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作出的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我们党出现的各种错误,中国革命经历的各种曲折,根本的问题不是在于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是在于以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是以没有经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里的关键是是否认识到中国的实际,是否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即党内的整风运动,显著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全党确立其领导地位, 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在于他对中国实际的准确把握,在于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懂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与党内其他领导人相比,毛泽东具有的优势,并不在于多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而在于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在于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实际。 没有这两条是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实践证明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即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其他重要理论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为中国实现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为标志,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实现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阶段。


(二)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又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即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与这一次历史性转变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主要内容是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是通过合作化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采用赎买方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并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并举,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面对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实质仍然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由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等著作中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但后来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发生的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全面反思,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面临着新的历史课题,即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与这一次历史性转变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实践中, 根据发展不同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和不同特点,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发展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阶段的发展清晰地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和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这一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显示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不同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


三、三次历史性转变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两大成果


中国的三次历史性转变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在前两个阶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第三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分别从理论上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救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问题。 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两次历史性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 三次历史性转变和两次历史性选择的实现,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


毛泽东思想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化、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联系的具体内容。 当实践证明, 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的时候,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的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构成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的, 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时也包括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创新理论。 毛泽东思想正是由于包含了这两方面的理论,才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革命和建设阶段转变到改革开放阶段。 这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容是如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面对中国全新的实际, 探索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论述过的全新的道路。 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具有不同的内容, 构成了一个并列于毛泽东思想的独立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为主题, 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一点来说,两大理论成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首先,两大理论成果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而形成的。 其次,两大理论成果都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 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的。再次,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都是以中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没有这两大理论成果, 就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的不可分割性,还体现为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在统一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没有前者也就不可能有后者,没有后者也就不可能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 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具有的整体性和内在统一性,才使中国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内容。 首先,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毛泽东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的初期这一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其次,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外部环境不同,毛泽东思想基本上是在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下形成的。 再次,两大理论成果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不同,毛泽东思想要解决的是怎样建立新中国,以及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解决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怎样才能发展中国的问题。 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所以他们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因为这一理论成果不是凝固的,不是停留在某一点上的,它一定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因此,不能以后者去否定前者,也不能以前者去包含后者。 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具有不同特征和内容的理论成果, 中国这三次历史性转变的伟大进程才充分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


(参考文献略)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0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