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从学科专业而言,世界史和全球史都是对人类客观历史进程的指代和描述,应将全球史与世界史的发展统一起来。从事全球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应当带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来进行,而不是用西方的史学理论“改造”中国的世界历史学。所以,中国的全球史研究应当从我们自身深厚的历史经验和通史编撰实践出发,在中国的现实发展基础上,切实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积极吸收西方全球史的有益成果,努力构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世界史研究新体系。
①James Belich,John Darwin,Margret Frenz,and Chris Wickham,eds.,The Prospect of Global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23.
②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史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全球研究机构的未来》,陈欣言译,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25页。
③孙岳:《国际全球史与世界史组织联合会会议在德国举行》,《世界历史》,2014年第6期。
④Heather Streets-Salter,“Becoming a World Historian:The State of Graduate Training in World History and Placement in the Academic World",in Douglas Northrop,ed.,A Companion to World History,Wiley-Blackwell,2012,pp.45-62.
⑤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苏普里娅·穆赫吉参著,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4页。
⑥Noel Cowen,Global History:A Short Overview,Polity Press,2001.
⑦Peter.N.Stearns,World History in Brief:Major Patterns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fourth edition,Volume Two Since 1450,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2002.
⑧A.G.Hopkins,ed.,Global History: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niversal and the Local,Palgrave Macmillan,2006.
⑨Bruce Mazlish,The New Global History,Routledge,2006.
⑩Barry K.Gills,William R.Thompson,eds.,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Routledge,2006.
(11)Ross E.Dunn,Laura J.Mitchell,and Kerry Ward,eds.,The New World History:A Field Guide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6.
(12)Arne Jarrick,Janken Myrdal and Maria Wallenberg Bondesson,eds.,Methods in World History:A Critical Approach,Nordic Academic Press,2016.
(13)(15)赵文亮:《整体史观与中国的世界通史编纂学》,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7—78、80,75-111页。
(14)吴于廑:《巴拉克劳夫的史学观点与欧洲历史末世感》,《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252页。
(16)何兹全:《我们需要包括中国史的世界史》,《光明日报》1984年3月14日第3版。
(17)(18)(19)(20)罗荣渠:《开创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罗荣渠《史学求索》,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4,96、97,102-103,120页。
(21)张宏毅:《世界史学科建设中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编写战后世界史教科书》,《世界历史》1985年第10期。
(2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23)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等译,黄席群等校,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4)周谷城:《周谷城文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25)(26)罗荣渠:《世界史的新视野: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分裂〉中译本序》,罗荣渠《史学求索》,第129、128-129页。
(27)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2017年12月24日检索。
(28)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2017年12月24日检索。
(29)清华国学院编:《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0)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1)刘文明:《全球史理论与文明互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2)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三联书店,2016年版。
(33)董欣洁:《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34)(36)(37)(41)李学勤、王斯德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258、258、273、260页。
(35)李学勤、王斯德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第258页;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2版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导言”,第6—7页。
(38)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9)张旭鹏:《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4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69页。
(42)Daniel R.Headrick,"The New World History:A Teacher's Companion(review)",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3,No.1,2002,pp.183-186.
(43)威廉·麦克尼尔:《追求真理:威廉·麦克尼尔回忆录》,高照晶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8页。
(44)(52)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序——评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第17、16,33-41页。
(45)Bruce Mazlish,"Revisiting Barraclough’s Contemporary History",in Bruce Mazlish,Glob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123.
(46)(47)Samir Amin,Global History:A View from the South,Pambazuka Press,2011,pp.8-10,back cover.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0页。
(49)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贾士蘅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页。
(51)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9、21页。
(5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935.html 文章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201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