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双百”人物中知识分子比例、层次下降之现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26 次 更新时间:2019-11-09 10:19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人才培养  

沈登苗  


首先,我举双手赞成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宣 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以下简称"双百")活动。 

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双百"人物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我个人而言,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多数来自有产者或小康家庭(拿今天的话说是既得利益阶层)的背景,将更加激励我继续自觉地做一个新时期中国学术的志愿者。

同时,由于"双百"人物是同一组织、群体在同一时间、采用同一标准推介的,故是客观、理想的群体人才研究标本,值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拙作仅描述"双百"人物中知识分子比例、层次下降之现象。

本文所谓的知识分子,1949年以前,主要是指成名前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者;1949年以后,主要是指成名前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者。需要说明的是,限于时间、资料与水平,本文对各类人物的归属与统计的数据不敢保证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但笔者会对相应的基本结论负责。


一、相对于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大幅下降


在100个英雄模范人物中,有团体(不含夫妇)3个,外籍人士4个,这7个"人物"不纳入统计;由于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是两个人,则本文讨论的英雄模范人物实为94个。众所周知,旧中国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占极大多数,知识分子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简略估计为1%左右。同时,中国革命的成功,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参加人员以不大识字的贫苦农民为主体,装备更是"小米加步枪",加之"左"的影响,长期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为新中国成立而奋斗的知识分子似乎不会太多,文化修养的作用有限。可根据这次评选,将多少改变以住的认知。据统计,英模中知识分子出身的有72人,占样本总数的77%。 他们中许多还是名牌大学、重点中学的高材生;有留学生26人,占知识分子的36%,占总数的28%。其余22人,多数也有小学或私塾读书的经历,仅在战斗英雄和拥军模范中出了几个文盲。此前,笔者曾注意过,在国、共两党、两军角逐中,虽然武器装备、供应保章、外援等物的层面相差悬殊,但人物队伍里的中上层,尤其是领袖人物与将帅一级,双方文化修养的差距并不大。人民军队是一支由雄才大略的将才和不怕死的士兵组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才能战无不胜。我们如此叙述旨在说明,即使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知识分子也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国后,虽然发生过局部战争与"文革"内乱,但总的来说,是属和平环境和建设年代。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一般地说,和平环境和建设年代,优秀人物中知识分子的占有率会比战争年代增加,科学、文化的作用将会更大。否则,这个国家、民族就必然走了弯路。  

新中国诞生后,初等教育空前普及,中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知识分子的比例数倍、十几倍地增长。然而,如同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知识分子比例之高出乎我们的想象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知识分子比例下降,也多少出乎人们的意料。

在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中,有团体(不含夫妇、姐妹)2个,外籍人士1个,这3个人物不纳入统计;由于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与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四个人,则本文讨论的感动中国人物实为99个。其中,知识分子有53人(有相当部分是自学或在职取得学历的),占总样本的54%,反而比战争年代英雄模范人物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少了三成!这个结果原本应该是倒过来的。至少,建设时期知识分子的比例不该少于战争年代的,更何况,两个时期,我国的中高等教育的规模 及世界发展潮流对知识的依重,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二、在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专家学者所占的比例后三十年明显少于前三十年


我们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说法,以区别新中国成立至此前的时段。根据新中国各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及感动中国人物产生的时间和主要事迹, 他们之中的极大多数也大致可以以改革开放初期为界,划分成前后两个时期。为方便起见,我们姑且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来表达,简言之: "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

在原来参与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150位候选人中,可以归属前三十年的候选人为55个,其中有专家学者26个,革命烈士、英 雄16个,基层劳模与先进生产者10个,基层党政干部2个、运动员1个。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宣传特征:突出表彰革命英烈、底层劳模和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其中的大科学家)。在评选揭晓的名单中,前三十年的人物为38人,概率与候选榜几乎相等,但人物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落选的17人中,除了杨连第烈士和舍己救人的戴碧蓉2人,其余15人皆为专家学者,且人文学者无一保留。在这批人中,有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王淦昌院士;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之称的巴金;有上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中几乎是唯一一个使自己的创作能保持1949年以前的水准,抑或超越并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有刚刚离去的、堪称21世纪本土传统文化"守门人"的季羡林……

尽管如此,还是评出了邓稼先、华罗庚、吴大观、李四光、陈景润、林巧稚、罗健夫、钱学森、常香玉、彭加木、蒋筑英等11位专家学者,占同时期总数的29%。上榜的10位自然科学家都是很棒的,之中不乏世界级的科学家,且大多以中科院为依托,搞基础科学或尖端科学的,他(她)们基本上能代表那个时代我国科学界的实力、水准、结构与勃勃雄心。

后三十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为61个。其中有党政干部16人;基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12人;道德模范10人;革命烈士、英雄9人;自强不息者2人;记者1人。另有方永刚、王选、王启民、李素芝、李登海、杨利伟、孟二冬、钟南山、秦文贵、袁隆平、樊锦诗等专家学者11人,仅占同时期总数的18%,比前三十年专家学者在总数的比重下降了近四成。


三、在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专家学者的层次逐步下降


从两份专家学者的名单看,后一名单的学术认同感明显不如前者。此外,根据学术积累的持续性和各人出具体成果的阶段性,在后一名单中的王选 (1937-2006)、王启民(1937-)、李登海(1949-)、钟南山(1936-)、袁隆平(1930-)、樊锦诗(1938-)等6人,还可以看作前、后两个时期的过渡人物,那么,若这些人物另计,则新一代的学人其学术水准与知名度就远不如前两个阶梯了。当然,新时期没有(评)出名家,这里还有一个知识转化成果的周期问题,但这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即使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也大都到了出成果的高峰期。

再从"双百"人物所受教育的大学看,出自名校的比例也在下降。如1960及以上年代,大学生涯在北大、清华(含西南联大)渡过的有7人,而此后本科出自北大、清华的一个也没有。

"双百"人物中有留学经历的也一代少于一代。在感动中国人物的99人中,有留学生9人,仅占总数的9%,与英雄模范人物中的28% 相比只及三分之一。若细分下去,这里的9人出自前三十年的有7人,皆为1949年前负笈海外的。而尔后三十年仅有的2个留学生,一个是进修生,另一个攻读的是MBA学位。

感动中国人物中,各大类型的人物在两个时期所占比例较为明显的变化是:与前三十年相比,后三十年中专家学者明显减少,与之对应的是基层党政干部数倍地增加,并新添(或增加)道德模范一大类。

英模类型主要由英烈、低层劳模、高级知识分子向基层党政干部、道德模范转移,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一种态势。在社会风尚不那么乐观的日子,集中宣传敬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大力弘扬人性中固有的、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善良与慈爱,是十分必要与及时的。然而,表彰人物类型的集中与文化素质的式微,是否会影响到宣传的广度与效果呢?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产业化、人才国际化、科学无边界的时代;在资源、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在新的科技革命箭在弦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

正如活动组织者所揭示的:新闻记者甘远志"为这个行业树起了一面旗帜",或业内人士为之自豪的"整个新闻界形象提升"一样,其他行业,尤其是知识文化界的各专业,如经济学、思想界、哲学、法学、社会学、公共领域、教育学(或大学校长)、文学、建筑学、音学,演艺界、艺术界、体育界,以及基础科学中的各大门类,能否亦可作如是观呢?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论文集)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


原载《学术批评网》2009年9月16日。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人才培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891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