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圈|微店|小程序|手机版

①这一时期也见证了《野草》由始至终的整个创作过程:开篇的《秋夜》是鲁迅写于1924年的9月15日的北平,最后一篇《野草·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广州。
②参见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143页。
③参见Hoffmannstal,“Ein Brief”,Prosa2,S.7-20译者注:1902年10月18日,霍夫曼斯塔尔在柏林发行量很大的《日报》(Der Tag)发表短篇小说《一封信》(Ein Brief),或称《菲利普·钱多斯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寄信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钱多斯,这一人物在历史上无从考证,收信人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钱多斯的信是对培根来信的复函,解释自己休笔两年的原因。他从语言危机和感知碎片化谈起,一方面沿用培根的疾病推断逻辑,称之为病态的;另一方面抗拒这位父亲般朋友的治疗建议,宣告这种状态将长此以往,此“病”不可愈。他的这封信随之成了沉默之宣言,具有自白和辩护词的双重性质。参见杨劲:《深沉隐藏在表面:霍夫曼斯塔尔的文学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0页。
④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⑤鲁迅:《怎么写》,《鲁迅全集》(第4卷),香港文学研究社1973年版,第15-16页。
⑥参见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香港文学研究社1973年版,第392-395页。
⑦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
⑧作为这种解读方法的代表性范例,参见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⑨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第4卷),香港文学研究社1973年版,第281页。
⑩Leo Ou-fan Lee,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S.92编者注:汉译参见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10-111页。
(11)(30)(33)鲁迅:《题辞》,《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159页、160页。
(12)(14)(15)(20)(28)鲁迅:《秋夜》,《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162页、162-163页、163页、162页。
(13)参见Eichendorf,"w ü nschelrute",in: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Ausgewhlte Werke,Kln,1984,S.93.
(16)参见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8页。
(17)鲁迅:《音乐?》,《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
(18)参见鲁迅:《音乐?》,《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54页。
(19)自鲁迅以来,以内部空间作为写作地点的参照一再出现在新诗之中,例如:闻一多、北岛、海子和欧阳江河。
(21)参见T.s.Eliot:"The Three Voices of Poetry",in:T s.Eliot,On Poetry and Poets,London:Faber and Faber,1979,S.89-102.
(22)(31)鲁迅:《死火》,《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5页、117-118页。
(23)译者注:参见[俄]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我躺在大地深处》,王家新译,《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诗选》,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页。
(24)李欧梵也谈到,影藏在腊叶“这镜子似的双重形象的相互注视后面的,是诗人自己的有病的、萧瑟的情绪”。参见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08页。
(25)鲁迅:《腊叶》,《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26)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第4卷),香港文学研究社1973年版,第281页。
(27)鲁迅:《希望》,《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
(29)鲁迅说:“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牙利)文士。”参见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3-100页。
(32)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3页。
(34)(36)鲁迅:《过客》,《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190页、191-192页。
(35)“西方”参照中国古代的宇宙哲学也是死亡之地。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7883.html 文章来源:《扬子江评论》2018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