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 论中国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6 次 更新时间:2019-07-11 12:50

进入专题: 农垦   农业现代化  

王曙光 (进入专栏)  


摘要: 现代农业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和制度创新手段,突破产业边界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共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垦体系具备产业组织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聚优势、所有制和政府支持优势、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农垦体系应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引进上下游产业的社会资本,通过特色城镇建设,构建新型农业业态,打造产业融合、功能多元、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企业集团。


关键词: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农业;农业转型;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业态融合:现代农业、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是一个业态融合的概念,而不是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讲的单纯的第一产业的概念。实际上,现代农业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即一二三产业突破传统的产业界限而实现高度融合和高度整合,不同的业态相互交叉渗透、相互促进激励,彼此成为对方转型发展的条件与助力,彼此为对方提升边际产出价值。在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之下,产业界限的消弭和融合成为一种新趋势,这一趋势正在对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产业发展模式和增值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现代农业业态转型和产业融合的驱动力除了技术进步之外,还有现代农业所依托的组织体系的转型以及农地产权关系的变革,前者属于生产力层面的条件,后者属于生产关系层面的条件。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升现代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并同时保障农业全产业链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深刻改变了农业养殖种植业、农业加工制造业和农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的业态(包括生产制造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以及组织形式),使农业各产业链的内在联系空前加强;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极大地拉近了农业产业全产业链的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从而增强了整个农业产业的体验性与价值创造能力。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传递到供给者,使得供给者不仅可以根据消费者需要及时更新生产技术并改进生产流程,而且可以极大地拉近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成本,从而为提升各产业的边际产出价值提供了基础。

图1  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意图


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图1):


(一)图1a表示农业种养殖业与农业加工制造业的相互促进、渗透与融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业加工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这就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业加工制造业必须呼应这样的需求,否则中国的农业加工制造业就会面临全行业的困境。农业种养殖业作为农业加工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其生产过程的可监测性、可回溯性和生态上的安全性,是影响下游加工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农业养殖种植业可以做到生产的全过程可监测、所有产品可回溯,从而为消费者消费农业加工制造业产品提供了必要的鉴别信息,极大地有利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从而使上下游的种养殖业和加工制造业都获得了效率提升和增值。


(二)图1b表示种养殖业与第三产业(农业文化、旅游和服务)的相互促进、渗透与融合。种养殖业和农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的融合是非常自然的,种养殖业借助其种养殖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农业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在发展第一产业的过程中吸引大量的旅游者进行观光和体验从而提升第一产业的价值,同时更可以利用整个农业种养殖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农业文化服务衍生品的开发和设计,如文艺演出和娱乐、生态旅游和民俗体验、青少年农业文化教育培训、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等,这些服务本身包含着特殊的独立价值,而且可以极大地为第一产业提供增值服务。


(三)图1c表示农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文化、旅游和服务)的相互促进、渗透与融合。农业加工制造业的核心痛点是产品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和消费者信息管理,而正在兴起的农业网商(第三方平台)为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和消费者信息管理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平台。通过农业网商(第三方平台)的产品推介和营销,农业加工制造业企业可以迅速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知名度,扩大消费者网络;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消费者数据中发现消费者偏好和特定消费群体结构,从而为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营销创新奠定数据基础,这些都会极大地推动农业加工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农业文化产业中的各种衍生品的开发和设计也为新型的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空间,比如各种地方民族特色民俗工艺品的制造加工就是一种新兴的加工制造业。


(四)图1d表示种养殖业、农业加工制造业和农业文化旅游和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渗透与融合。这种融合既可以发生于一个企业集团内部(假定这个企业集团可以容纳三大产业),也可以发生于农业产业链上不同的企业之间。每一个产业都对其他产业的业态与产品形成了正向的影响,通过信息流、客户流、资金流在不同产业间的传递和循环,农业三大产业之间的隔阂和界限正在消失,从而成为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一个有效率(产品提供的速度和质量更佳)、有温度(客户体验更好)、有规模(三大产业融合可以有效拓展产业边界)、有品牌(总体提升三大产业品牌价值)、有安全(信息的充分和对称导致全产业链的安全性增加)的农业产业链体系,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真正革命。


二、中国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目标、优势与路径


(一)目标与现状


中国农垦体系近年来在企业集团化和企业化、剥离社会职能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为农垦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农垦体系正在走过低谷期,而向飞速发展期和转型期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是非常关键的,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特别的契机。农垦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标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战略的背景之下,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形成各产业相互渗透和互补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具备新型业态的产业综合体,全面提升农垦在一二三产业上的生态质量和市场效益,提升农垦产业在全球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从总体来看,农垦体系的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晰,各地均创造出不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但另一方面,各地农垦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的思路还不清晰,战略定位还不够高,顶层设计还有待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根据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和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编《中国农垦财务年鉴2018》提供的数据,2017年度我国农垦体系的利润增长比较显著,实现利润总额223.82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27亿元,增长29.71%。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和第三产业都出现下降的情况,第二产业有所增长,具体来说,农业实现利润52.97亿元,比上年减少15.99亿元,下降23.19%;第二产业实现利润100.96亿元,较上年增加68.44亿元,增长210.46%;第三产业实现利润69.89亿元,较上年减少1.19亿元,下降1.67%,其中商品流通业12.09亿元,较上年减少8.47亿元,下降41.20%,服务业57.71亿元,较上年增加7.55亿元,增长15.05%。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农垦体系三大产业的发展并不均衡,第二产业“一增”和一三产业“双降”的局面表明三大产业融合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第二产业在利润方面的突飞猛进并没有带动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为下一步农垦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优势


实际上,在中国目前各种农业经营主体中,农垦体系最具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


第一是产业组织优势。我国是一个小农为主的国家,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情况严重,在这种大格局中,农垦体系的产业组织优势就凸显出来。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左右,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2%左右,户均耕地面积5亩左右。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主体约有350万个,经营耕地总面积约3.5亿亩,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00亩。这个规模比起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企业和大农场相形见绌。而我国农垦企业经营耕地面积9300多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6%,农业经营的规模效应十分突出(数据来源:屈冬玉:《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小农现代化》,《人民日报》,2017年6月5日)。黑龙江农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各省农垦企业和农场,都分布在广阔的地域,具备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组织优势,解决了其他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解决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发挥了土地的规模经济效应。


第二是产业链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在大部分农垦地区,都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业的养殖种植业、加工制造业、物流运输业、服务业一应俱全,产业链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同时,在农垦的经营地域中,往往出现某一产业的自然集聚现象,比如有些地区制种业比较集中,有些地区畜牧和畜制品加工业比较集中,有些地区大田作物和粮食加工存储业比较集中,因此自然呈现出特定的产业集聚优势,这对于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构建具备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非常有益。


第三是所有制优势和政府支持优势。农垦企业属于国家队,其承担的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的使命以及其在现代农业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地方政府对农垦的支持力度。在这种背景下,农垦若欲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各产业链上的企业组织的整合,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很多上下游的各种社会资本会自然聚拢到农垦企业周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从而构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在政府的支持下,农垦通过流转从而整合小农户的能力也很突出,从而使农垦可以与周边农村小农户更好衔接,实现要素的对接和产业的融合。


第四是资金、技术研发优势和管理优势。农垦企业比起一般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企,具备资金、技术研发、品牌和管理优势,因此农垦能够以资本为纽带,以科研和管理为后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齐全、功能完备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三)路径


农垦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工作着手:


第一,农垦要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的农业业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互联网支持下,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旅游文化、农业体验式营销和推广等新型业态会不断出现,一些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农业平台将颠覆以往农业产业的传统形态。农垦企业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总体来说各地农垦对本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对农业产业的渗透还不够重视,农垦往往将农业文化旅游视为单纯的产业,还没有将其纳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框架中去考虑。农垦的科技水平较高,文化积淀较深,应大力将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发展农田艺术景观、农业新技术展示、农业教育与农事体验、现代农艺等创意农业,在新的农业业态的基础上推广个性化定制农业、观光会展农业、农业众筹、共享农庄等新型业态,这些新型业态的发展对原有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二,农垦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区域内各产业链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全产业链上打造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集团,每个环节既突出产业优势,又兼顾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衔接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强强联合和产业融合。比如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产业的农垦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合作的方式引进优质的文化旅游企业,根据农垦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产品品牌特点,全方位设计农垦文化旅游产品,从而为第一产业增值服务。


第三,农垦要大力利用先进前沿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垦要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体系重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加工生产、经营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要对区域内的大田粮食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渔业捕捞和加工等产业进行物联网改造,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智慧化。农垦要集中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基地,建立完善产品可追溯、质量可控制、环境可监测的支撑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农垦要积极采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改进自身质量监测和追踪、产业发展的分析预警等手段。农垦要大力促进体验式农业、供求双方互动式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各产业链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对接。农垦要建立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产品追溯体系,通过对传统农业种养殖业和加工制造业的物联网改造,拉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距离。比如牛奶生产者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把每一瓶牛奶与奶源地相对应,使消费者在消费每一杯牛奶时可以通过物联网了解牛奶的来源、了解牧场牧草的长势、了解整个牛奶生产和运输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这对提升农垦产品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的很多农垦产品质量过硬,但是往往因缺乏前沿时尚的推介营销手段而“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状况必须打破。


第四,要加强农垦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 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密切互动关系网络。农垦可以广泛地与当地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相对接,通过土地流转、资本整合、产业衔接合作等方式,优势互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就需要各地在土地流转、土地产权交易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五,农垦要与区域内的城镇化建设相对接。农垦要致力于打造特色小镇,通过对某一优势产业的精心打造构建富于人文和产业特性的城镇,并依托特色小镇融合三大产业。比如云南农垦可以通过普洱茶小镇、海南农垦可以通过橡胶和热带水果小镇、内蒙古垦区可以通过草原文化小镇等特色城镇化建设,突出主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与当地特色农产品相关的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农产品制造加工、电子商务、特色民宿、农业教育、现代物流和仓储等产业,围绕主业打造一个产业链完整、各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农垦要深度结合当地的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相关文化旅游品牌,传播中国优秀农业文明和农业文化,这些工作的拓展空间都非常大。


三、中国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模式


近年来,各地农垦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也探索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模式。比如在第一和第二产业融合方面,天津垦区十分注重产业调整和产业融合,他们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入手,实施产业联动,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将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和商贸服务业紧密结合。天津垦区加速与大北农的合作步伐,打造年供市场100万头生猪的养殖产业链,通过与养殖端的紧密合作,建立质量监测系统,保障猪源安全可控,提升农业安全度和客户满意度。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订单农业为目标,强化食品安全,建立规模农业基地,建设年供超100万斤水果的精品果园和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安全奶源基地,建设粮食产储加销基地,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增强了农业加工制造来源的可控性。


在促进二三产业融合方面,黑龙江垦区近年进展明显。黑龙江垦区近年来服务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017年垦区服务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实现利润4.98亿元,比上年增长89.9%(数据来源:《中国农垦财务年鉴2018》)。黑龙江垦区2017年以来建立了农业科技、国际商贸、农产品加工制造等各类企业,涉及到不同的产业,对于提升黑龙江垦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统筹垦区产业布局,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多次考察黑龙江垦区,黑龙江垦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第三产业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第三产业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极为明显,目前整个黑龙江垦区利用第三产业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够,未来前景可观。未来黑龙江垦区将重点整合加工、流通、文旅等要素资源,构建安全绿色、低碳节能、统一有序的加工体系、物流体系、产品推广体系,增强北大荒集团的综合实力。


在推动域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并将旅游文化产业与农业养殖种植业和农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紧密融合方面,海南农垦、河北农垦、江西农垦进行了积极探索。海南农垦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特色民俗与乡村工艺体验、海上捕捞体验等产业,形成功能多元的立体式的休闲农业和新型农业文化业态。河北垦区大力推进产业融合,积极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成集精深加工、农耕体验、旅游观光、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升级版”。江西垦区则以智慧平台提升产业层级,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互联互通拓展产业空间,实现垦区发展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的转变。江西垦区把每个农场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全力推动“旅游+”,使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荣共生,旅游业成为拉动其他产业的巨大引擎,为其他产业提供了新动能。江西垦区的罗铺垦殖场、井冈山企业集团、东固垦殖场、太平垦殖场等通过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种养一体化休闲观光园、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立体开发(知青文化创业园)、通过“旅游+民宿”、“旅游+节庆”等品牌,有力支持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品牌,发挥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法效应”。


广东农垦和上海农垦十分重视激活域内农业文化资源,重塑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广东农垦近年来全力打造广垦茂名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和广垦湛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园,这两个国家级园区的建立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激活了当地的积淀深厚的农垦文化和农业文化,盘活休眠的“美丽资源”,构筑了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一些相关服务业围绕园区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如汽车租赁业、酒店业、景区运营平台等,对农垦的整体品牌价值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上海农垦积极推动绿色农业体系建构,重构整个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一是重构农业产品结构,通过将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升作为基础和核心,突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二是重构农业竞争优势,实施沃土工程、生态田园、体验农场和精致农业,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体验和农业教育、田园综合体的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使农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农垦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口碑。第三是重构农业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资金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人才服务等,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整合垦区分散的金融、土地、信息、产品、渠道等资源,构筑垦区投资、资金、土地、资产、信息的一体化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推进各产业多元协同融合,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业态,实现商业模式与管理创新(资料来源:《中国农垦财务年鉴2018》)。


以上各地农垦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值得各地参考借鉴。各地应根据自己资源禀赋的特征和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组织制度创新,打造产业融合、功能全面、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企业集团,从而彻底改变农垦市场效益徘徊的局面,实现农垦各产业的深刻转型。


【作者简介】王曙光,1971年生,山东莱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农业与农村。

本文发表于《新疆农垦经济》2019年第6期


进入 王曙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垦   农业现代化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12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