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萨尔浒之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98 次 更新时间:2019-07-05 09:56

进入专题: 军事思想   萨尔浒之战  

黄朴民 (进入专栏)  


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专分的精义是集中我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以实击虚,各个击灭。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之敌,是中国古典兵学一个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用五个指头分别去打人,不如握成拳头一次打出去有力。《淮南子·兵略训》中所说“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但如果敌人也握成了拳头与我相对,在这种形势下,就不要和敌人去拼拳头,而要设法使他的手张开,即孙子所说的“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在局部上形成我以十攻一的态势,这样就可以各个击灭它。


因此,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家们无不强调集中兵力这一原则,将“集中兵力”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如法国军事理论家安德烈?博福尔在其名著《战略入门》中就认为,西方军事理论之父克劳塞维茨所总结的3条战略原则中,第一条就是“集中兵力”。克劳塞维茨说:“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其一,战争是敌对双方力量的较量,以强胜弱是战争的规律,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则是因为弱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在战斗能量上占了优势。所以,只有集中自己的兵力兵器,才能发挥强大的作战效能,形成对敌的优势,达到以己之“实”击敌之“虚”。用孙子的话说就是:“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孙子?虚实》)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宁可集中力量小口小口吃,也不愿分散力量贪多吃大,受制于敌。其二,在敌我力量抗衡的战场上,任何一方不管力量多么强大,但要达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向都比对手强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力量强大的一方如果平均使用兵力,没有重点进攻方向,势必分散力量,难以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但反过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某个关键领域里建立或保持较为悬殊的优势,改变敌我力量对比,造成有利于我的战场态势,达到“胜兵若以镒称铢”的效果,对于强大的或弱小的一方来说,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做到的。


需要指出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对处于劣势的军队来说尤其重要。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历史上的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新汉昆阳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胜利者在战争指导上“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化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为此,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鉴于我军处于劣势的现实,毛泽东特别重视探讨以弱胜强的规律,特别重视在战略上处于劣势情况下集中兵力的问题。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争战场的作战原则之一。”“集中兵力并不是说绝对的集中,集中主力使用于某一重要方面,对其他方面则留置或派出部分兵力,为钳制、扰乱、破坏等用,或作民众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9、413页),当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粟裕、谭震林在苏中七战七捷,刘邓军在定陶歼灭敌军4个旅,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他们的经验,起草了一个下发全党全军的文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指示全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47页),认为这一原则“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7—1199页)


在集中兵力的同时,还要合理选择攻击方向和攻击目标。避实击虚,最重要的就是攻击目标、攻击方向的选择。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又说:“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在孙子看来,只要在作战目标以及方向选择上贯彻了避实而击虚的方针,那么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就可以达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目的了。


公元1619年发生的萨尔浒之战便是我专敌分、各个击破的典型战例。


在这次战争中,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取得了对优势之敌的辉煌胜利,从而根本地改变了明与后金之间的战略态势。


公元1619年发生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政权在辽东地区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会战。在这次战争中,后金汗努尔哈赤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正确作战指导,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而根本地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态势:明朝方面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则由防御转入了进攻。纵观明和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的战略、战术指导上的不同特点和战争的最终结果,可以充分地体会到《孙子兵法·形篇》所说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的真切含义。


后金是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时建立的政权。它是由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的。当时,明朝已进入中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停滞,军事懈弛,逐渐走向没落。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也不断加剧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因而激起了包括女真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便利用女真人民这种不满情绪,积极向明辽东都司进行袭扰。于是,明和后金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太祖天命三年、161 8年)二月召集贝勒诸臣讨论方略,具体制定了攻打明军、兼并女真叶赫部、后夺取辽东的基本战略方针。尔后厉兵秣马,扩充军队,刺探明军军情,积极从事战争准备。


经过认真准备和周密筹划之后,努尔哈赤便按照既定的决策开始军事行动。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历数明廷对女真的七大罪状,既表达了女真人对明朝民族压迫政策的愤慨之情,又寻找到了女真军事贵族向明朝策骑称兵的政治借口。发布“七大恨”的翌日,努尔哈赤即率步骑两万攻打明军。四月十五日,后金兵兵临抚顺城下,明守将李永芳畏敌,开城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后金军击败明军总兵张承荫部的一万援军。五月,攻克明的抚安堡、花包冲堡、三岔儿堡等大小堡十一个。七月,后金军攻入鸦鹘关,攻占清河堡。至此明抚顺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


明廷在辽左覆军殒将后,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后金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建立不久而势力日炽的后金政权。明任杨镐为辽东经略,调兵遣将,筹饷集粮,置械购马,进行战争准备。


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二月,明各路大军二十四万(一说十一万,一说四十七万)云集辽沈。经略杨镐制定了作战方案,即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直捣后金政治中心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一举围歼后金军。具体部署是:以总兵杜松为主力,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以总兵马林合叶赫兵,出靖安堡攻其北;以总兵李如柏经清河堡,出鸦鹘关,从南面进攻;总兵刘綎会合朝鲜兵,出宽甸攻其东;总兵官秉忠率一部驻扎辽阳,作为机动;总兵李光荣率军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居中指挥,限令明军四路军队于三月初二会攻赫图阿拉。但是明军出动之前,“师期已泄”,后金侦知了明军的作战企图,努尔哈赤遂得以从容作出对策。


当时,后金的八旗兵力共六万余人,与明军相比,处于劣势。但是就指挥和士兵素质而言,明军的总统帅杨镐是文官,缺乏带兵经验,没有军事常识,虽然手下每一路的将领不乏经验丰富的军官,但是总体调度上首先犯了错误。就士兵的素质看,其时明朝军政废弛,军队缺乏训练,没有必要的军事准备。而且士兵来自各个地方,南方的士兵对北方寒冷气候不适应。相反,后金统帅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后金军也是身经百战,军纪严明,且在辽东作战,熟悉地形,适应气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努尔哈赤在探明明军的作战行动计划后,正确分析判断敌情,认为明军东、南、北三路道路险远,不能即至,遂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他把六万八旗精锐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首先给予孤立冒进的明西路杜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三月初一日,明东路刘綎军正由宽甸向西开进;北路马林军由开原出发时,叶赫军尚未行动;南路李如柏虽已由清河堡出发,但行动迟缓;只有西路主力杜松所部“违期先时出口”,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杜松分兵为二,以主力在萨尔浒扎营驻守,自率万人攻打吉林崖,但未能攻克。努尔哈赤针对杜松分兵的情况,派遣大贝勒代善等率两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击杜松,使杜松两部不能互援;自己亲率六旗兵力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主力。经过激烈的战斗,萨尔浒的明军被击溃,伤亡甚众。尔后,努尔哈赤又驰兵与代善合师,击破进攻吉林崖的杜松军另部。杜松在作战中阵亡,明主力西路军全军覆没。


次日,努尔哈赤又挥师攻击进至尚间崖的明北路马林军。当时马林军已知杜松军被歼的败讯,遂在尚间崖一带就地驻扎防御。后金军队向马林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夺占尚间崖。北路明军主将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这样,北路明军又宣告失利。


努尔哈赤在击败马林军后,立即移兵南下,迎击明东路刘綎军。刘綎治军素称严整,行则成阵,止则成营,炮车火器齐备,装备精良。努尔哈赤根据刘綎军的这一特点,采取诱敌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力求全歼刘綎军。当时,刘綎军不知西路、北路已经失利,正向距赫图阿拉五十里的阿布达里岗行进。努尔哈赤自率四千兵守城,派遣主力在阿布达里岗设下埋伏,另以少数兵卒冒充明军,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与杜松会师攻城。刘綎中计,下令轻装急进,当驰进到阿布达里岗时,遭到后金军的伏击,刘綎军惨败,刘綎本人阵亡。努尔哈赤乘势迫降了协同刘綎军作战的朝鲜军队。


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但对四路明军,却未能作任何策应。及至三路丧师后,他才慌忙急檄南路李如柏军撤兵。李如柏军在回师途中,为小股后金哨探所搔扰,军士惊恐逃奔,自相践踏,死伤千余人,最后总算是逃脫了被后金军聚歼的悲惨命运。至此,努尔哈赤在5天之内,干净利索地结束了战斗。萨尔浒之战落下帷幕。


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后金军以劣势的兵力,在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十多万人,缴获大量的驼马、甲仗和炮车等军用物资,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努尔哈赤此战的胜利,不但使后金政权更趋巩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明军自遭此惨败,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被迫采取守势,辽东局势日趋危急。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的作战指导上,有许多值得重视和肯定的特点。他善于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策略,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表现为他对明军情况了解充分,判断准确,选择主攻方向合理;表现为善于集中使用兵力,造成局部的优势兵力,确保各个击破战术的顺利贯彻;表现为善于发挥其骑兵快速机动的特长,能够及时转移兵力。既弥补了自己兵力的不足,又使明军猝不及谋。这可谓是孙子“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  自保全胜原则运用于实战的典范


而明军的失败,也可视之为是对《孙子兵法》基本原则违背的结果。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在作战指导上屡犯错误。它对后金军情况了解不明,对出征困难估计不足,对整个军事行动筹划不周,贸然进军,播下失败的种子,是为其一。主力突出冒进,被歼后,其他各路未能及时应变,遭到各个击破,是为其二。机动部队未能作策应,主帅远处后方,不明前方战局,前线无人统一指挥协调,导致全线崩溃,是为其三。明军实际上正如孙子所说的那样,是“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根本没有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一点,其沦落为失败者,不亦宜乎!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军事思想   萨尔浒之战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03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黄朴民读史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