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利·泰利斯:美中印三角:理解战略互动及其结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5 次 更新时间:2019-06-24 20:37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中印关系  

阿什利·泰利斯  


2019年5月16日,阿什利·泰利斯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以“美中印三角:理解战略互动及其结果”(The U.S.-China-India Triangle: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Interactions and Consequences)为题发表演讲。本文根据本次演讲录音翻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在谈论美国、中国、印度的三角关系(U.S.-China-India triangle)时,人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中美关系、美印关系和中印关系首先是各自独立的双边关系。很多时候,这三组双边关系和美中印三角中的第三方并无关联;然而,人们往往试图以整体(totality)的视角来解读美中印三角,这并不符合现实。


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把美中印三角看作中美安全关系和中印安全关系的交汇,是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向。这两组双边关系的交集产生了大国竞争的元素,并在近年来引起主要关注;而在未来几年,这两组双边关系的互动将会变得更为重要,如何管理中国的崛起成为决定大国竞争走向的关键所在。从许多方面来看,中国正是凝聚美印的粘合剂,也是推动两者团结合作的一个要素。纵观历史,中美、中印和美印双边关系之间总是存在互补性。从1947年开始,每逢美印关系大体呈现良好态势之时,中美关系的状况则通常是相反的。


一、中国崛起的挑战与美中印三角的实质


目前,中国的崛起给美国和印度同时带来了挑战。首先,中国的崛起给美国带来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如果维持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终会带来潜在挑战,美国能否继续维持这种包含开放贸易体系的国际体系?如果新的大国诞生于自由主义秩序,华盛顿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护这种秩序?这是如今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面临的核心问题。第二,如果贸易开放引发国内关键选民的反对情绪,美国是否将继续维护一个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换句话说,由于继续对外开放,政府将失去一部分重要的中产阶级选民的支持,美国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第三,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使得遏制政策已不再是可取的选项,在此现状下,美国能否应对中国的崛起?众所周知,美国积极应对与苏联的冷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原因在于两国之间不存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时至今日,中美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经济相互依赖,但美国却日益将中国看作对手。不过,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意味着美国无法对中国使用曾经得心应手的遏制工具。


在美中印三角的背景下,印度也同样要回答中国崛起带来的三大问题。对印度而言,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问题,即印度能否与相邻的超级大国和平相处?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印度鲜少面临外部势力的挑战。大部分情况下,印度面临的安全挑战来自南亚次大陆;印度从未经历在自家门口出现超级大国的情况。初获独立时,印度的外部安全环境不断改善;1950年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印度周边的核国家,印度虽感受到了压力,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相对实力较弱,印度并未感受到威胁。然而,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并获得成功,印度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自家门口确实出现了一个超级大国。对印度来说,这一挑战有三层含义:中国是大国,是强国,而且近在眼前。


第二,印度能否以自己的力量独自制衡中国?这是战略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政治的角度看,中国经历过被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而印度则深深铭记被殖民的世纪所带来的教训:再也不能在安全上屈服于外来力量。因此,在印度的政治直觉里,必须以内部资源来解决问题是面对外来挑战时的第一反应。所以说,印度“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虽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但却映射出其民族心理的内核,即印度不愿以与外部力量结盟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可是,今天的印度不再享有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峙带来的便利。印度可否凭一己之力应对不断崛起的中国?这是印度要面对的难题,因为它并未取得中国式的经济成就;而目前,印度的经济发展亦存在不少弊端。印度也许会在未来三十年实现经济的腾飞,但就当下而言,没有任何一位印度决策者会相信这是个令人信服的前景。


第三,如果印度无法在目前和未来几年内独自制衡中国,那么余下的选项便是与他国结成联盟,当然不一定是结成正式的同盟(formal alliance),但至少是与另一外部力量建立联系(affiliation)。如果结盟是必须的选择,那么印度能否继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印度如何在得益于同盟的同时,避免这种具有依赖性质的关系所带来的不利?


美中印三角的实质是美印两国不断以对方为杠杆,用不同的方法应对中国崛起给各自带来的问题。接下来将系统分析美、中、印三国的目标、策略及互动带来的结果。


二、美中印三国的目标、策略与互动的结果


美国的目标:维持在亚洲地区和全球的霸权地位,维护既有的同盟体系,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延续经济繁荣。自1776年以来,美国便开始了对霸权事业的追求,唯一的变量是扩张的地理规模:第一阶段从1776年到1815年,美国集中在美洲大陆上进行扩张,冲突对象为欧洲国家、美洲土著及墨西哥,并最终形成对美洲的主导权;第二阶段是从美国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霸权在此阶段扩张至整个西半球;第三阶段以二战为开端,自此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进行扩张,并在二战结束后成为全球霸主。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美国绝对不希望终结自身的霸权地位;当新的大国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地位时,美国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对抗这股新的势力,苏联便是实例。同时,美国的霸权地位意味着它不仅要维护自身的安全,还需保障其盟国的安全。反过来,对同盟体系的维护也是对美国霸权的维护,因为同盟能为美国提供维护国际体系的重要资源。再者,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强国,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地位一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在二战后体现得尤其明显。


美国采取的策略是,在维护同盟实力的同时寻求新的伙伴关系作为补充,保持军事优势,并维护高度灵活、开放的国内市场。由于维护同盟关系的成本高昂,美国试图从发展非正式的新型伙伴关系中获取战略利益。其次,足够的军事优势意味着能够在国土之外远程击败敌人,这正是美国国家意识中蕴含的强烈愿望。高度开放且灵活的国内市场则是美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原因。虽说中国的经济奇迹令人印象深刻,但美国能够在200多年来保持2%至3%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一直以来,美国都愿意容忍国内存在的严重不平等的现象,以维持高水平的经济增长,而维持经济高增长有赖于国内市场保持高度的灵活性,这与维护开放贸易体系的诉求日益呼应。到目前为止,经济实力的强大让美国得以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并在与其他大国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然而,美国的实力正日益受到中国的威胁,但美国亦会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总体目标是维持国内秩序、通过高经济增长迈向繁荣,以及提升综合国力。除了维持国内秩序,中国政府希望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越来越依赖通过开放的国际体系来实现自身的繁荣,这不同于中国在历史上的做法。综合国力的提升可以使中国恢复其昔日在亚洲享有的中心地位。与上述目标相对应,中国的策略是建立亚洲内部的市场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以资本输出推进欧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充分的军事能力。


面对印度,中国的具体目标有二:一是与印度保持尽量多的合作关系,同时消除印度对中国的领土挑战;二是限制印度通过外部同盟来制衡中国的努力。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从未将印度本身视为主要的安全威胁;但当印度与其他大国力量结合时,中国的焦虑便会上升。中国的应对策略是管理中印两国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纷争,增加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并让印度更多关注南亚自身的事务。


中美两国的战略互动造成的后果包括两国之间不断增长的竞争态势;以及随着实力的增长,中国日益挑战美国作为亚洲安全守护者的角色。对印度来说,中美的战略互动还催化了中印之间的安全竞争,尤其随着中国推进军事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中印之间的安全竞争将变得越发激烈。


印度的主要目标是加速国内发展,扩张经济实力,通过强化其在南亚的霸权地位来维护自身安全,以及寻求制衡中国的途径。印度认为,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自己的使命是通过经济实力的提升,再次成为国际体系中的强国。基于此,印度采取了以下策略:把重心放在国家内部改革上,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美两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参与亚洲内部对中国的制衡,以及加强美印关系的纽带。上述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虽显得断断续续,但国内改革确实是增强印度实力的第一方案,也是其国家战略的关键一笔。而印度近期努力与日本、越南、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进行接触的事实,体现了其在亚洲内部努力对中国进行制衡。此外,美印关系的深化实则出自印度冷酷的计算;两国之间的纽带将随着对中国崛起共同担忧的加深而日渐紧密。


三、结论


通过对美中印三角间的互动及其战略的探讨,可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面对中国的崛起,至少从2001年以来,美国便开始寻求提升应对中国的实力,幅度不大但力量集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路径便是积极寻求增强印度应对中国的实力。第二,中国通过合作与制衡的方式来限制印度与美国结盟的意愿;印度和美国走得太近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第三,印度试图与美国建立最强大却又未达到结盟程度的伙伴关系,并从中不劳而获,因为印度的强大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前,印度的意图和美国的动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然而,特朗普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昔日美印搭档的策略在当下面临着挑战与未知的前景。


(翻译、整理:曾楚媛)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中印关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86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